微创经皮接骨板接骨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李海鹏.pdf
《微创经皮接骨板接骨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李海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创经皮接骨板接骨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李海鹏.pdf(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提 要 目的: 通过比较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 MIPPO)技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技术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运用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MIPPO 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经验。 方法: 本研究病例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 2009 年 7 月至 2011年 9 月收治的 40 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年龄 1870 岁,右侧 12 例,左侧 8 例,按照 AO 标准分型其中 A 型骨折 19 例,B 型骨折 13 例,C 型骨折 8 例,开放性骨折(Gustilo 分型): I 型 3 例,型 1 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以 MI
2、PPO 组为实验组,以 OPIF 组为对照组。根据开放骨折、AO 软组织损伤分类情况决定手术时机。对于软组织肿胀不重的闭 合骨折和可以耐受手术的开放骨折患者,于伤后 8h 内手术。所有软组织损伤严重的闭合骨折及不能耐受手术的开放骨折患者均予跟骨牵引,伤后 312d 软组织肿胀消退,无感染,再行手术治疗。术后 1年对其进行随访, 运用 Johner-Wruh 疗效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 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以对比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 数及临床愈合时间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为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为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 6 结果与分析 6.1 两组手术
3、情况、住院时间的比较 表-3.1 两组手术情况、住院天数 组别 手术时间(分) 出血量(ml) 住院天(天)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周) MIPPO组 708.4 15064.2 8.62.4 1202.0 OPIF组 9010 30079.5 10.43.3 145+2.5 P 值 0.05 0.05 0.05 0.05 MIPPO组的手术时间为50m70m平均为60分钟,明显少于传统OPIF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MIPPO组的手术中及手术后出血量为100ml200ml平均为150ml,明显少于传统OPIF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MIPPO组的住院时间为5天10天平均为7天
4、,明显少于传统OPIF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MIPPO组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10周14周平均为12周,明显少于传统OPIF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 6.2 两组皮肤坏死、钢板外露、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的比较: 表-3.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组别 皮肤坏死 钢板外露 骨折延迟愈合 骨折不愈合 MIPPO组 0 0 0 0 OPIF组 10 5 20 5 P值 0.05 0.05 0.05 0.05 MIPPO组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术后刀口常规换药良好,无皮肤坏死、钢板外露、骨折愈合良好,无延迟愈合和不愈合; 传统OPIF组出现皮肤坏死2例、钢板外露1例、骨折延迟愈合
5、5例、骨折不愈合2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 ; 96.3 两组术后 Johner-Wruhs 疗效评定优良率比较: 表-3.3 两组术后Johner-Wruhs疗效评定优良率 组别 优 良 中 差 优良率 MIPPO组 17 2 1 0 95% OPIF组 12 4 3 1 80% 根据Johner-Wruhs疗效评定标准,MIPPO组中优为17例,良为2例。无中、差,优良率为95%;传统OPIF组中优为12例,良为4例,中为3例,差为1例,优良率为80%。 10讨 论 1 胫骨骨折的特点 胫骨的解剖特点:从胫骨的解剖关系来看,胫骨干上1/3成三角形,下1/3略呈四方形,有前、内、外三个
6、嵴将胫骨干分成内、外、后三面。胫骨干有一凸向外且向前弯的生理弧度;中1/3是三角形和四方形的移行部,最薄弱,为骨折好发部位4。胫骨内侧面仅有皮肤覆盖,易发生开放骨折。胫骨的血供主要有两个来源,分别是滋养动脉和骨膜血管。胫骨的滋养动脉分支于胫后动脉,在胫骨的后外侧面进入骨皮质,由胫骨后面的斜线出进入,大约在腓肠肌起点的水平,该动脉分成三个上行的分支及一个下行的分支,再分成小支供应内面,下行支由胫骨干上1/3的后方进入并在致密骨内下行一段距离,然后进入髓腔;胫骨骨膜的血管由胫前动脉沿骨间膜下行的很多分支构成,在正常情况下骨膜在胫骨骨皮质的血液供应中起较小的作用5。当胫骨中下段骨折是来自胫后动脉的滋
7、养动脉的血供遭到破坏时, 骨膜的血供就逐渐其主要作用。小腿分四个筋膜间隔区(骨筋膜室),分别为前、外、后浅及后深骨筋膜室6。 胫骨的骨折特点:胫骨内侧无肌肉组织覆盖,仅有一层皮肤,直接外伤容易引起开放性骨折,容易引起感染等并发症;胫骨滋养血供主要在骨干上端并且胫骨中下端软组织附着少,因为骨折处血液供应不足,来源单一,在治疗过程中最容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腓骨承重少,主要起支撑作用,周围有较多的肌肉附着,骨折发生较少,一般容易愈合;骨折移位的方向取决于外力作用的方向、腓肠肌的收缩和伤肢远段的重力而定,常见的有远端向后外方移位、外旋移位、近侧段向前移位;骨折断端常刺破皮肤哆出伤口外,形成开
8、放骨折,有时皮肤虽未破,但挫伤严重,处理不当常发生继发性坏死,导致骨或者钢板外露,引起感染而成骨髓炎;由于胫腓骨之间骨间膜存在,骨折时常有限制移位的作用,但暴力也可沿骨间膜传至腓骨而引起腓骨骨折。胫骨骨折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时,由于骨筋膜室压力增加会产生肌肉的缺血性改变,引起筋膜间室综合征7。 2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 胫腓骨骨折治疗原则主要是恢复小腿长度,除此以外,骨折断端的成角与旋转移位也应该予以完全纠正,防止发生畸形愈合,以免日后影响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成年病例应注意使患肢缩短不超过1cm,前后成角畸形不超过10,内外翻成角小于 11等5,骨折端对位至少应在2/3以上8。小腿因其特殊的解剖生理
9、特征,骨折常表现为胫腓骨双骨折、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等,软组织损伤较严重,易导致骨外露、延迟愈合、不愈合、感染、骨缺损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要求骨外科医务人员正确判断骨折及软组织损伤情况,选择最为适当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功能。目前可采取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 早期的石膏、 牵引等保守治疗、 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外固定架和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多数主张石膏、牵引等保守治疗,五六十年代又多趋向手术治疗。自20世纪70年代起AO骨折治疗的原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骨折的治疗中都依据传统的AO原则9: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无创操作技术和早期关节活动。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
10、可,临床效果较以前治疗方法有了巨大提高,经典的AO原则是依靠断端解剖重建和骨片间的加压固定来保证骨折绝对稳定,这样就允许患肢能早期进行无痛的活动10。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获得准确的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常需要广泛切开和剥离下手术操作, 导致了骨折血运的严重破坏,骨折块血运降低并易发感染11。同时由于术前计划不良、手术时机掌握不当及广泛骨膜剥离和直接粗暴的复位手法引起伤口愈合不良、关节功能障碍、感染和延迟愈合等后果12。 3 关于骨折的生物学固定与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 早期的骨折治疗 A0原则强调骨折断端的解剖复位, 对各骨折块进行坚强内固定,保护骨折断端的血运,早期功能锻炼以减少
11、骨折并发症。这 一经典的 A0 治疗原则得到广泛的认可以及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并 且以此治疗了许多、甚至相当复杂的骨折。然而,关于骨折部位生物学环境内固定物; 4、降低内固定物器械与骨皮质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等17。其对骨折的复位有更深的解释 :强调对涉及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复位要求达到解剖复位,但是对于限于干 骺端及骨干区域的骨折复位,并不强求对每个骨折断端都达到较准确的解剖复位, 复位时只需恢复骨折患肢的长度、轴线,纠正骨折的旋转移位即可, 要求功能复位; 更少软组织的剥离。 根据 B0 接骨术原则,20 世纪末期年,Krettek 等骨科学者首先提出了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minimall
12、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o steosynthesis MIPPO)18,如今这一技术已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临 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原则是尽可能不剥离骨折片的软组织附着,用间接 复位的方法对骨折进行整复,经皮或肌层下置入用于固定骨折的内植物。MIPPO 技术对骨折部位滋养动脉和骨膜血管的破坏 12比传统 ORIF 技术小;除此之外,MIPPO 技术中强调应用比较长的 LCP 以完全超越骨折区域,并且作用于钢板与骨的螺钉数目相对较少,以降低钢板上螺钉的密集度,结果减低了钢板单位面积上的承受的应力,有效的避免了钢板的应力遮挡。MIPPO 技术中要求
13、接骨板内固定所达到的是一种弹性固定 ,允许骨折块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微动,从而促进了骨痂的生成和骨折的愈合。以此会 被进一步破坏,人们常常忽略或误解保护骨与软组织的这一原则。因手术 操作设计的原因,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更长的手术切口及广泛的剥离骨折区 域的软组织及骨膜,让骨折部位的生物学环境无可幸免的被进一步破坏,易造成手 术伤口愈合不良、延迟愈合及感染,甚至导致内固定失效等严重后果。随着对骨折端软组织血运的日益重视,80 年代八十年代 Mast 等13提出的骨折间接复位技术,以减少骨折端软组织的剥离和维持骨折块的血运。自九十年代初开始,AO 学者 Gerber14,Palmer15,等相继
14、提出生物学内固定(biologicaloste osynthesis B O)的新理论,强 调骨折治疗要重视骨组织的生物学特征,不损伤骨组织生长发育 和修复的正常生理内环境16。其主要内容概括为:1、在远离骨折区域的部位进行间接 复位,为了保护骨折区域部 分的软组织的附着;2、不再一味的强求骨折断端的解剖复位,但涉及 关节面的骨折仍要求解剖复位;3、应用弹性模量较低的 4 MIIPO 技术原理及优势 骨折愈合中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是骨折块的血液供应情况和骨折部位力学环境的稳定性19。MIPPO技术由于不剥离骨折区域软组织与骨膜,减少了医源性创伤,保护了骨组织的生物学环境及骨折区域的血运,就可使骨折
15、获得坚固愈合。MIIPO技术是近年骨折生物学内固定术(OB理论)的一个新进展,既能保护骨折块的血液供应,又能维持了骨折部位力学环境的稳定性。其主要体现在:1、手术入路是在远离骨折处作纵形小切口, 在深筋膜与骨膜之间作钝性分离建立皮下隧道, 钢板放置在皮下隧道,是在骨膜表面,未涉及剥离骨膜,所以破坏很少骨折处的血运。2、间接复位:复位是通过牵引、拉力钉等间接复位,主要恢复胫骨轴线与长度,到达骨折断端的功能复位。因为间接复位对骨折处血运的破坏小,因而骨折愈合快20。3、使用长钢板低密度螺钉固定21。钢板越长,由于螺钉工作力臂的改变,作用于螺钉的拔出力越小。钢板、螺钉、骨骼与软组织共同组合成一个更稳
16、定有效的力学环境。另一方面减少螺钉的数量可以减轻骨骼的创伤,螺钉的密集程度明显降低,结果接骨板单位面积承受的 13应力也相对减少,避免了接骨板的应力遮挡,从而更好地抵消了瞬间应力对螺钉的拔出作用。 总之MIPPO与传统OPIF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创伤小、恢复快,其较传统手术大大的缩短了手术和住院的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心理压力。2、最大程度的保护了骨折区域的骨膜,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3、手术切口小,愈合疤痕小,更美观,减小了皮肤坏死等严重的并发症。4、更好的保护了血运,进一步缩短了骨折的愈合时间,符合生物学固定的要求。 5 关于锁定加压钢板(the 1ocking compres
17、sion plate system,LCP) MIPPO技术的理论使骨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如何更稳定的固定骨折断端, 而是如何更好的维持骨折区域的生物学内环境和如何在获得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骨折区域血运的破坏。总之,BO的发展就带来了两方面问题:一是微创手术的技巧和间接复位技术的问题,如在小切口下如何放置钢板、带锁髓内钉的闭合穿针技术、影像增强器的应用等问题,旨在减少对骨折局部血运的医源性破坏;二是对内固定钢板包括其材料、结构进行的变革,旨在减少内固定器材本身对骨折血运的破坏,如LISS、LCP、WP(wave plate)钢板。 应用钢板治疗骨折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1886年
18、Hansmann22第一个确切报道了应用钢板治疗骨折。Lambotte23在1909年设计出钻石型钢板,并最先提出“接骨术”(osteosynthesis)概念。随AO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一系列低面积接触性钢板,如LC-DCP、PC-Fix和LISS等。传统钢板的最大一个缺点是对皮质骨血运的破坏24。研究表明当钢板直接与骨表面接触并压在其上对血运可产生长期的干扰, 由骨内膜骨外膜穿入的血管对外界接触非常敏感,骨的再建和血管的再生在钢板压力下变得缓慢,存在严重的骨质疏松甚至死骨形成25。在BO理念的指导下解决办法有:1、手术过程中减少对骨外膜和周围软组织的剥离;2、将钢板放置于骨外膜外面;3、手术
19、复位是尽量采用间接复位技术;4、内固定器材的改进,改进钢板采用接触面积少的钢板、钢板与螺钉形成内锁的锁定钢板(Locking plate)、LCP、LISS钢板等26。 MIPPO技术所用内固定钢板为锁定加压钢板(the 1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ystem,LCP)27。LCP由带有螺纹的锥形锁定孔与带锁定头的螺钉组成,通过角度锁定设计形成钛板-螺钉-骨干一体的框架结构, 类似于皮下骨膜外具有锁定加压作用的内固定支架28。LCP采用锁定孔和一般加压孔相结合设计,既可采用锁定螺钉, 14也可采用拉力螺钉。这样就可根据手术设计要求,选择标准螺钉动力复位和加压或者用锁定螺
20、钉锁定固定。与传统钢板相比主要特点和优势有:1、成角稳定。骨折块间的成角稳定固定,有效针对不同骨质情况;2、降低复位丢失的风险。即便在高动力负荷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降低一期复位丢失和二期复位丢失的风险;3、保护血运。通过接骨板与骨表面之间的有限接触降低骨膜血运的损伤;4、良好的骨把持力,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症和复杂骨折的病人29。当采用LCP并结合MIPPO技术经皮微创植入钢板螺丝钉可以进一步降低对骨折部位的血运破坏30。 小腿内侧具有特殊的解剖特点,内侧没有肌肉附着,仅有皮肤覆盖,有利于接骨板的经皮插入及螺钉的经皮打入,尤其是LCP干骺端较薄的低切记设计,有利于皮肤的无张力覆盖。LC
21、P、螺钉与骨干形成一个完整且稳定的内固定支架,提供了更高的力学稳定性,并且排除了加压钢板坚强固定后所形成的应力集中等问题。LCP与骨的接触面较小,减小了对骨膜的压迫等损害,从而减小了对骨折血运的破坏,促进骨折的愈合。 LCP作为具有锁定加压作用的内固定支架, 属于 “生物学材料” 范畴, 是目前MIPPO技术的最佳内植物31。 6 MIPPO 技术胫骨干骨折的注意事项 6.1 首先要对骨折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术前拍摄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做骨折部位CT三维重建,以充分了解骨折移位及粉碎情况,以便顺利完成手术。 6.2 术中要选择足够长度的LCP,钢板宜足够长,螺钉密度宜小。长度足够的钢板有
22、足够的长度跨越骨折区,钢板长度应在复杂骨折中是骨折区域的2-3倍,在简单骨折中是骨折区域的8-10倍32。用于固定的螺钉密度宜低,应低于钢板上螺钉孔总数的一半以下。两侧各应用3枚或4枚螺钉,不必每个相邻的螺钉孔都使用螺钉,螺钉之间尽可能有所间隔,这样可减少对骨折区域软组织血供的进一步破坏,避免应力集中33。 6.3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尽量避开骨折区域组织炎症渗出水肿的高峰。尽管MIPPO技术能减少对软组织的剥离和破坏,但是手术时多采用胫骨内侧皮肤下隧道,但是胫骨内侧的软组织附着仅为皮肤和少量的皮下组织,血运较差,万一处理不合适,则会出现创面皮肤的不愈合、感染、甚至皮肤软组织缺损、露钢板等严重
23、并发症。因此,手术要根据患者创面及骨折类型的具体情况,选择在创伤后8h内或312d之间进行34。尽量选择远离创面的手术切口,保证手术切口在无水肿条件下缝合,并给予合理 15充分的引流。 6.4 老年人或者有明显骨质疏松的患者,应使用双皮质螺钉,骨折的两侧保证至少有4枚螺钉,以达到更好的稳定性。 6.5 正确选择标准锁定钉与加压螺钉进行适宜的锁定内固定和动力加压,钻孔时必须使用钻头导向器确定准确的方向,以免损害钢板上的锁定螺纹,从而使钢板螺钉丧失锁定功能35。 6.6 如果骨折类型为高能量损伤所致而不能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时,入院应先行跟骨牵引,以间接复位、维持患肢长度,减小患肢肿胀程度。 6.7
24、术中用插入手柄插入LCP时,术者应用一根手指感觉LCP的尖端,缓缓的插向胫骨近端直至完全插入。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LCP尖端的方向,保证LCP在胫骨内侧的中央,这可以避免软组织的医源性损伤以及固定失败。 6.8 在置入螺钉之前,一定要透视下明确恢复胫骨的长度,矫正旋转和成角移位,保证骨折患肢的对线、对力良好36。 6.9 手术过程一定通过C型臂透视确认内植入物的位置以及骨折复位情况,否则可能会使置入骨干的螺钉不在骨干的中心位置而导致把持力下降, 并可能导致术后螺钉的拔出。 6.10 注意术后进行科学的康复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能有效的恢复患肢的功能,是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创经皮 接骨 传统 切开 复位 固定 治疗 胫骨 中下 骨折 临床 疗效 对比 李海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