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共15页).doc
《组织行为学(共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共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一节 群体概念和分类 一、群体及其特征 群体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利益而相互信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成员行为规范所构成的人群结合体。 群体一般具有下列特征: 1、首先必须是一群人。 2、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在任何群体中,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并由此构成一定的等级体系和人际关系网络。 3、有一定的目标。 4、群体成员能明确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 5、要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 二、群体的分类 群体的种类很多,它的分类可按不同的标准。较有影响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这是按群
2、体规模的大小来分的。大型群体成员之间以间接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小型群体是人数较少的群体,人数可从五、六人至几十或上百人。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 我们这里主要研究小群体。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这是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划分的。 正式群体是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并占据着所规定的地位,扮演安排好了的角色的群体。如政府,机关,工厂车间,学校班级等。 非正式群体指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爱、好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三、非正式群体 这是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的。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
3、象,它是出于人们为了满足正式群体之外的某种心理需要而产生的。 1、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在非正式群体里,同样会推行出在群体中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他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力,有一套见效快的不成文的奖惩制度与手段,成员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2、非正式群体形成的条件 1)心理条件 群体成员具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和心理要求。 2)工作条件 工种与地位相同,工作场所接近,接触的时间和机会较多。 3)地理条件 居住相近,上下班同路或是同乡。 4)人事条件 必须有深
4、孚众望的核心人物存在,方能以他为轴心集结同类人。3、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1)利益型:是以成员某种一致利益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如保护切身利益的小团体等。 2)爱好型:是以成员的兴趣和嗜好的相同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如一起打拳,钓鱼,玩球的人们。 3)信仰型:是以理想、信仰、志愿的相同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如为提高业务水平而共同钻研、探索的人们。 4)感情型:是以日积月累的深厚情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如老邻居、老同乡、老朋友等。 5)亲缘型:是以同家族或亲属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4、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也可以存在于正式群体中,它自然会对正式群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
5、正向影响是指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一致,它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能促进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 反向的作用与此相反,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不一致时,就有可能会阻碍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 一、群体动力学研究 在早期群体理论的研究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是心理学家勒温所提出的群体动力学研究。 群体动力学研究的结果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研究的方法有: 1、社会关系测量法 又称为群体成员关系分析法,它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创造的关系图,它提供了确定群体成员之间吸引、排斥和选择方向的方法。 2、相互作用过程分析法
6、 这是贝尔斯创造分析群体成员关系的方法。 在群体中发言最多的有两种人,一种人发挥着任务专家的作用,另一种人是人际关系的专家。二、群体的凝聚性(一)定义 是指群体成员彼此吸引以及他们分担群体目标的程度。群体成员间相互吸引力越强,个体目标越一致,那么群体凝聚性也越大。(二)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罗宾斯(SPRObbins)的实验:(三)群体凝聚力的测定 管理心理学家多伊奇(FDeutsch)曾提出如下用来计算群体凝聚力的公式: (ij) 群体凝聚力指数Co = 0.5n(n-1) (ij)表示群体内成员作相互选择的数目之和; n 表示成员的数目; 0.5n(n-1)代表全体成员都作相互选择时
7、的数目之和。 三、群体中的从众行为 1、从众行为 从众是指通过向社会压力让步以使自己的认知及行为符合群体的社会的标准和规范。 实验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做的。 他让被试一个个独自坐在暗室里,注视某处的一个小亮点,然后判断亮点移动的幅度,被试的初始判断不大稳定。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把被试组成一个小组,在一起重复这种判断,因为每个被试都确定了自己的反应模式,开始进行小组判断时彼此相差甚远。但是,在几次判断之后,就逐渐趋向一致,即趋向大家判断结果的平均数。 过了几天,把这些被试分开,单独进行判断时,他们既没有回到原先个人的反应模式上去,也没有建立新模式,而是一致保持着群体的共同意见。 这说明群体的标准一
8、旦为个体所接受,便会有力地左右其思想和行为。 实验:阿希设计的。 他把大学生组成若干试验组,每组成员7-9人,其中只有一位是真正的被试,其他人实验者的助手。有意识地安排真被试坐在较后的位置,实验者拿出准备好的12套卡片。 实验者拿出其中的一套让七个被试轮流回答,前六次助手们都作了正确的回答,被试回答自然也正确。 但是从第七次开始,助手们异口同声地作出了错误的回答,该被试回答了,他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惊慌失措,结果令人非常吃惊,被试中居然有37%的人屈服于群体压力而跟着多数人做出错误的判断。 2、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1)知觉歪曲:被试确实把多数人的错误看成是正确的。 2)判断歪曲:因为对自己的判断
9、缺乏信心,虽然知道自己看到的与别人回答的不一样,但是以为多数人总会比自己更正确一些,因此,相符以求心安。属于这种情况的人最多。 3)行为歪曲:这一部分人明明知道别人的回答是错误的,但是不愿意标新立异,所以在表面上采取从众行为,而一当群体压力解除,他会说出自己真正的意见。 此外,情景因素,个体特征也是影响因素。 情景因素: 1)求同不求异。群体中对坚持意见者没有容忍的余地,而对从众者则多加赞赏,则会强化个体的从众行为。 2)地位较低。群体内成员的地位和能力皆高于自己,则容易放弃己见跟从大众。个体特征: 一般说来,智力低的人较容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的人也易产生从众行为。3、从
10、众行为的作用 从众现象是人的一种直接的、感性的心理反应,不能与随波逐流和丧失原则混为一谈。 1)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可以使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合乎群体的,社会的规范,使社会和群体具有更高的一致性。 从众行为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2)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1)容易窒息独创性。 (2)容易在表面一致的情况下做出不正确的决策。 四、暗示、模仿和感染(一)暗示 1、概念 暗示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活动。 暗示可以是语言的、行动的、表情的,也可以是某种符号的。 2、暗示的
11、种类 (1)他人暗示 直接暗示。是有意识向 他人发出刺激,使之迅速的不须思索的接受。 间接暗示。暗示者向他人发出刺激,使之接受,但是又不显动机,需从事物和行为本身来了解。 小资料:权威的暗示作用 反暗示。反暗示是指暗示者发出刺激后,引起了受暗示者性质相反的反应。 反暗示有两种,一种叫做有意的反暗示。即故意说反话以达到正面效果。 (2)自我暗示 这是依靠思想、语言,自己向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意志,或加深对某一观念的认知,或要求自己按某一方式行动。 自我暗示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 3、暗示的心理分析 由于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没有对抗的条件下产生的,即它在受暗示者不知不觉的过程中
12、发挥作用,它可以避免意识的干涉。 影响暗示效果的原因: 在一般情况下,暗示者是主动的、自觉的,而受暗示者相对是被动的。 暗示者的地位越高,暗示的效果往往越好。 人在情况不明、或困难、焦虑时,最容易接受暗示。 年龄小、独立性差、身体弱的人较易接受暗示。 (二)模仿 1、概念 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仿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 在社会生活中,模仿具有重要的作用: (1)模仿是实现社会化的一种手段。 (2)模仿是一个进入陌生的环境中的人迅速适应环境的主要方法。 (3)某些行为方式可借助模仿加以推广。 2、模仿的种类 (1)无意识的模仿 是模仿者不考
13、虑行为的原因和意义,在不知不觉中仿照别人的样子。 (2)有意识模仿 是自觉地仿照他人样子动作,有期望、有动机、有一定的理性。 第一种情况是模仿者不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不明白为什么人家要这样做,但他是有意地模仿人家的样子去做。 第二种是模仿者了解行为的意义,经过一定的思索,有目的,有选择地模仿他人的行为。 3、模仿动机 无意识的模仿无所谓动机,而有意识的模仿却存在着各种动机。 (1)好奇心 (2)消除焦虑 (3)成就动机 4、影响模仿的因素 (1)年龄因素 (2)地位因素 (三)感染 1、概念 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它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感染主要是指情绪的传递。 作用: (1)感染
14、可以调整个体的心理状态,可以使个体适应当时的环境气氛。还可使个体摆脱悲观消极的情绪。 (2)可以对人群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人们之间靠感染达到情绪的传递交流,使之逐渐一致起来,从而引起一致的行为。 特征: (1)感染是在无压力的条件下产生的。 (2)感染是无意识的和不由自主的屈从 。 (3)感染者产生与发出刺激者相同的情绪。 2、感染的种类 (1)个体间感染 (2)文艺作品感染 (3)大型开放群体中的感染 3、感染的心理分析 (1)受感染者与发出刺激者要有相近的背景 (2)感染受理智制约 个人的理智水平高低,是决定是否受他人感染或受多大程度感染的重要因素。 感染是情绪交流传递的一种基本形式。在许
15、多场合,它都会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对一个头脑冷静,自制力强的人在自我控制的意志有所放松时,也会发生情绪感染现象。一个人不可能始终保持高度的自我控制。但是,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理智力量则越来越大。第三节 群体冲突一、群体冲突(一)冲突性质 什么是冲突(conflict):冲突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开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不一致)。v 冲突必须是双方感知到的,是否存在冲突是一个知觉问题v 双方意见对立或不一致v 双方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v 双方体验到情绪的紧张二、冲突观念v 传统观念 20世纪40年代中期之前的看法,认为冲突有害无益,冲突的存在是管
16、理不善的结果,应当避免冲突。v 人际关系观念 冲突无法避免,不可能彻底消除,冲突并不是有害无益,有时它还会对群体的工作绩效有益。v 相互作用观念 相互作用观念鼓励冲突,认为融洽、和平、安宁的组织容易对变革的需要表现出静止、冷漠和迟钝。因此,鼓励维持一定的冲突水平,能够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冲突可分为功能正常的冲突和功能失调的冲突。三、冲突的形式冲突可以多种形式出现,有4种形式最为多见: v 目标冲突 当个人或群体想要实现与别人不同的目标或结果时,就会产生目标冲突。v 认识冲突 当个人或群体持有与别人不同的观点时,就有了认识冲突。v 感情冲突 当个人或群体的感情(态度)与别人不同时, 就有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组织 行为学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