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共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共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职业理念 本章考点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方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省心缺憾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
2、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第一节 教育观 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一)教育观 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它事物关系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它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教育目的。 (二)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入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
3、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
4、,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3.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 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三)素质教育馆的产生与发展 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概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
5、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2.素质教育观的发展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 1996年3月由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
6、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四)中学素质教育 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 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是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同的性
7、质。中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中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 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中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一)质教育的具体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的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 3早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品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一,面向全体。 我国这些年努力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8、就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进到学校里来,进到班级中来。比如说教师赞许的目光是不是只给了前三排,教师的微笑、点头或关注等,是不是只给了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听话的孩子,这就是考验教师是不是面向全体。 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在这方面不能有任何放松。 第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上做得非常好,也得到了世界性的公认,但是在能力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知识是重要的,但是知识不能成为限制人们思维空间的东西,而应该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
9、界、改造世界、发展能力的基础。不是把人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知识融入人的认知结构中,能够活化起来。 同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相当程度上是靠劳动力的价位优势,但是纵观全球,不能靠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成为世界一流国家,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中国制造”,我们还要有“中国创造”。 第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谁都想有创新,怎么实现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就要求教师启发式教学。 第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10、。在这样一个时代,我国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理化教师在职锦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
11、动性和积极性 四、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 2.价值取向的区别 3.教育方针的区别 从指导思想上看:升学率、提高国民素质 从教育目的上看: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 从教育对象上看:少数人的英才教育、普及的通才教育 从教育内容上看:考什么教什么、德智体美全面 从课程结构上看:学科课程、各课程平等对待 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课业繁重;灵活 从师生关系上看:管与被管、教与被教;平等、双向交流 从教育方法上看:被动;主动 从教学途径上看 :课堂和书本;多种途径 从评价标准上看:以分为导向;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多元评价 (二
12、)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1、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2、沉重的课业负担 第二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和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重返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
13、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 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
14、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 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 换句话讲,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会依据已有的学生观来展开教育工作, 并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 实践,自然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
15、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 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
16、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 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 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 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以人为本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
17、体差异和个性化成 长。以人为本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 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 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 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
18、现。 (三)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中学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面对的学生是中学生,处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主 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主体性发展和具体教育内容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次,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 最后,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发展特点。 (四)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中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中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当着重从身心发展要求、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要求三个方面去展开工作。 (1)中学
19、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关注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 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 (2)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中学的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观对中学生主体性 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 意识。 (3)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 全面发展是对中学生社会文化素养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 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运用
20、“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性别作为一种自然状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遗传基因的差异,会给不同性别的人带来发展的差异。 所谓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进男生和女生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 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不同的民
21、族在语言、习俗等方面有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我国中学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地域发展的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也要做到不同地域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然而社会中的家庭却千差万别。家庭有经济情况的差异,有家长社会地位的差异,有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有家长性格的差异,有家长教育子女水平的差异,还有家庭结构的差异。家庭的这种种差异,可能会影响中学生的发展。 5.学生身心发展水
22、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第三节 教师观 一、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 (一)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 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上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 识、 看法和期望的反映。从狭义上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以及科学履 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1.教师职业与专业 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 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 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 第四,教师
23、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 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 (4)管理者的角色 (5)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3、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 面发展的人。 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 力、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
24、康。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 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 情况因材施教。 (2)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 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 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方法的变换或改革。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 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创
25、新。 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 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4)劳动空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空间的延续性是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也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 间界限 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 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个特点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
26、的. (5)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6)个体性和群体性 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每个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 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所以,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 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 影响的结果。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
27、,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 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 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 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 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 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 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
28、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 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同 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 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能力。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 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
29、教师的 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 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2.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 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 错的学生。 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 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的本质在于
30、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 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 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 二、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是教师不断的 获取新知识,增强自身专业能力,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以适应教育工作需要
31、,不 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过程。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3、恒宇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和合作能力 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人格的形成 3、专业知识的扩展与深化 4、专业能力的提高 5、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6、专业自我的形成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观摩的形式有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两种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
32、,也称微型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 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一般将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3、进行专门训练 a. 每天进行回顾 b.有意义的呈现新材料 c. 有效的指导课堂作业 d.布置家庭作业 e. 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4、反思教学经验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的阶段理论 1.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2、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 a.新手阶段、b.优秀新手阶段、c.胜任阶段、d.能手阶段 e.专家阶段 (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1.终身学习意识 A.终生学习的提出终生教育,是指人们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
33、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 二是包容了现代所有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他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形态。 B.终生学习的内容 第一,学会学习 第二,通晓自己所教学课,成为学科专家。 第三,学习有关教育的学问。 第四,学习信息技术。 C.终生学习的要求 第一,有不断的学习意愿,把学习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活的需要。 第二,安排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无论是比较专门的时间,还是生活中的“边角料”,都尽可能能用来学习。 第三,把学习与工作改进、生活改进等联系起来,是学习有所运用,发挥学习的作用,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为变化为发展
34、而 学习,要有强烈的应用意识。 第四,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学习的效率。 2.自主发展的意识在教师发展上,由被动发展和主动发展或自主发展两种方式。 自主发展:第一,自我诊断,即教师要了解自己在专业上的优势与不足,对自己发展的目标有设计。 第二,自我规划,即通过一定的形式设计自己专业发展的计划,设计一定时期专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具体实施。 第三,寻求支持,即主动的寻求专业发展的支持和各种资源。 第四,自我评价,即能够对自己专业发展的结果、进步情况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三 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学科专业素养、 教育专业素养
35、、职业心理素养。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对待事业:忠诚人民的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4.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教师专业知识素养 1.本体性知识a.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B掌握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即相关知识 C学科发展的历史即趋势 D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的知识 3.实践性知识 包含对具体学习目标、教学情境、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他帮助教师“具体怎么叫”的 问题 4.文化知识 教师的文化知识是指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一
36、般的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 科学知识,以及基本的艺术素养 (三)教师专业教育素养 1.具有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专业素养的基础。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育是教师受应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 育学科,此外,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教育技术学等学科也需 要学习。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较高的专业教育能力 (四)教师职业心里素养 1.良好的情感特征真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教师热爱和关心学生的程度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极大。爱心是教育的前提 2.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教师等工作性使其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任何时候应以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投入教 育活动
37、中,积极调适不良情绪。 3.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因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太度、开朗豁达的良好性格和对己对人的宽容精神。 四、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一)教师职业的责任 教师职业责任是指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 社会主义新人, 换句话也可以说,人民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二)教师职业的价值 1.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是指教师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都有巨大贡献,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精神财 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者。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承担着人类文明传承的责任。 2.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 指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指教师职业可以满足教师的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主要是通过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当代教师的个人价值首先表现为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