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共8页).doc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案例21:蚯蚓与垃圾【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一册) 本教案设计者为浙江省级绿色学校杭州市第十三中学科学学科教师汪建红。【教学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认识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2.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3.引导学生开展蚯蚓垃圾箱处理垃圾活动。【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对蚯蚓习性的观察,引导学生开展蚯蚓垃圾箱处理垃圾活动。【教学准备】35位同学为一组做一只饲养箱饲养蚯蚓,仔细观察蚯蚓的外形、习性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整理观察记录,准备全班讨论。【教学过程】一、以小组
2、为单位在班级中汇报在饲养蚯蚓过程中你有哪些发现?二、阅读下列一篇报道 孙渊、樊盛萌.蚯蚓与垃圾.环境教育.2000(1):36.: 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环境保护官员Joe Keyser获得国家成就奖主要是表彰他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创新贡献,他创立的蚯蚓实验是用蚯蚓来示范堆肥的全过程,1996年全区有一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学生利用剩饭剩菜、废纸、树叶生产出2.7万千克有机肥供校园使用。在蚯蚓实验中,学生们把有机废物放入蚯蚓箱中,并放养454克蚯蚓(大约1000条),随着堆肥的进行,蚯蚓数量不断增加,一学年学生每天观察记录每个蚯蚓箱能吃掉2227千克有机垃圾,产生富有营养的蚓粪,用于学校种植
3、花卉。自然科学基础教育专家William H.Mddonald评论该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时说:“我们很惊讶有这么多学生对蚯蚓活动感兴趣,特别他们把吃剩的东西放入蚯蚓箱中观察它们如何被转变成不同类型的物质,最终又回归到自然中,整个过程又可以重新起始。”三、老师提出如下问题,与同学们交流:1.蚯蚓是如何处理易腐有机垃圾的?这些垃圾被转变成了哪些类型的物质?2.蚓粪有哪些用途?3.你是如何领会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含义的?这一过程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4.你能回答什么是资源利用吗?它对保护环境有什么作用?【课后活动】1.带领学生参观蚯蚓农场,使学生了解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零排放、可持续发展的含义。2.自己动
4、手做一个蚯蚓堆肥箱,感受一下把“垃圾、废物”转变成有用物质的过程。【设计意图和评析】本节课利用学生对蚯蚓习性的感知、了解,引导学生对蚯蚓堆肥箱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建立垃圾资源化理念和养成正确的处理垃圾的行为习惯,通过对蚯蚓把有机废物转变成具有利用价值的蚓粪和蛋白的讨论,让学生领会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含义,并感悟这一过程对环境产生的重大意义,体会了“垃圾是一种被人放错位置的资源”的观点。学生可以学会科学的堆肥方法,并进行各种科学实验,低年级学生可以记录各种垃圾分解速度,大一点的学生可以测定酸度或者用蚓粪种植花草并观察生长速度,在学期末学生可以准备蚯蚓养殖报告或画蚯蚓卡通、诗歌、剧本,查阅蚯蚓网页
5、。本节课既有观察实验,又有思考、分析、交流、讨论,使学生对用蚯蚓处理垃圾有利于保护环境,又获得优质有机肥和蚯蚓蛋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案例22:容器中的世界生物如何在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一册) 本教案参阅(美)Padilia,M.J.主编.科学探索者环境科学.倪哲明、鲍健强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2.【教学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研究在一个模拟的生态系统中,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1.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2.生态系统模型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哪些
6、不同?【教学准备】1.准备一只广口瓶,把小金鱼、田螺和植物一起放在一个盛有水的密封的广口瓶里(注意:植物应种在沙砾中,水位离瓶口6厘米左右为宜)。图21 一只广口瓶一个世界2.用灯泡照射广口瓶(注意:灯泡离广口瓶的距离为1520厘米)。3.每天观察这个瓶子,记录5天的观察结果(注意:灯泡位置可以随着水变绿色的深、浅进行远、近的位置调整),记录调整后的任何变化,继续观察10天。【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交流5天的观察结果,然后就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1.在广口瓶生态系统中,什么是生物因素?什么是非生物因素?2.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是否能进入这个密封的瓶子?如果能,有哪些?3.这些绿色的藻类是从哪
7、里来的?4.画一张在瓶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图表。5.小金鱼、田螺和水栖植物能在分开的瓶子里单独生存吗?为什么?二、请每位同学写一简洁的实验体会:说明你的广口瓶和瓶中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你的生态系统模型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哪些不同?【课后活动】设计一个方案,模拟海洋或陆地生态系统。说明这个模型与淡水生态系统有哪些不同?与同学们交流,修改方案,再进一步实施方案。【设计意图和评析】科学家们经常用模型来代表非常庞大或者极其微小的事物,比如:太阳系中的行星、细胞的细微结构等。本课题用模型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讨论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是如何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通过模型的制作
8、及实验数据的交流、分析,使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地去思考问题,并将原本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用一只容器中的世界进行再现,使学生建立起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初步概念,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定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观念。案例23:你能探测出水中极低浓度的污染物吗【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第三册) 本教案设计者为浙江省级绿色学校杭州市第十三中学科学学科教师汪建红。【教学对象】初中八年级学生【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许多污染物即使在浓度很低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有害影响。2.了解对极低浓度的物质的测定方法。3.了解环境
9、问题与污染物浓度的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极低浓度的物质的测定方法,环境问题与污染物浓度的关系。【教学准备】1.9个小试管、试管架、标尺、食用色素、塑料滴管、水。2.布置学生对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事先预习,并将数据表抄在笔记本上。表25 对极低浓度的物质的测定数据表试管号总共的液滴数食用色素浓度颜色【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你觉得对水中极低浓度的污染物是采用什么方法测定的?在现实生活中环境问题遇到的污染物你觉得它的浓度大约是多少?二、学生实验:1.给每个试管贴上19的标签。2.用胶头滴管给每个试管滴9滴水(注意尽量使每一滴水等量)。3.在1号试管中加1滴食用色素。记下试管中总共滴下的液滴数
10、。轻轻摇晃试管,使溶液均匀混合。将数据记录在数据表中。4.用滴管从试管1中取出1滴溶液滴入试管2,轻轻摇晃试管使溶液均匀混合。将数据记录下来。5.在试管39中把前一试管的一滴溶液滴入后一试管。观察每一支试管中的颜色,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三、交流、分析:1.从试管19,水的颜色如何变化?2.食用色素中有颜料分子,在试管9中仍然有颜料分子吗?作出解释。3.分析哪一个试管中的浓度为百万分之一?哪一个试管中的浓度为十亿分之一?4.为什么在讨论环境问题时常常用到百万分之几的概念?【课后活动】 设计一个方案,将一个混合物的浓度为百万分之五转变为千万分之十,哪一个浓度高?两种混合物从外表上看有何不同?经师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环境 教育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