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李亚平素问热论篇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自此以后,凡言外感热病,皆以“伤寒”名之。内经、难经以伤寒概括六淫疾患,这是广义的伤寒,是外感病的总称。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经晋代王叔和编次为伤寒、金匮,前者主论外感病,后者主述内伤病。这个伤寒,也是用以总括所有外感病。因此,一般认为,王叔和取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书中主要讲述外感病证治的内容编辑成册,名之“伤寒论”,这是比较恰当的。伤寒论的内容很丰富,共计398条和113方。它的主要篇章的编次也很具特色,分为太
2、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篇,这也引起了后人的无尽想象和发挥。目前,我们倾向于把这“六经”认为是一种辨证的方法体系,称之为“六经辨证”。如果说,六经辨证是仲景学说的精髓,那是绝对不过分的。当然,所谓六经辨证,其实是张仲景所建立的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临床诊疗理论体系的一个载体。关于六经辨证的内涵,是我们应该掌握并加以应用的。其义深奥,越读越觉得深不可测。为方便掌握,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将其基本内容加以归纳,以备日后仔细研读。一、太阳病太阳病篇主要论述太阳表寒虚实证治,它以恶寒、发热、头项背腰强痛、脉浮为主症。无汗而喘、脉紧者,属太阳经表寒实证,宜用麻黄汤以峻汗逐邪,开表宣肺;汗出而脉
3、缓虚弱者,属太阳经表寒虚证,宜用桂枝汤,以缓汗养正,调和营卫。这是太阳经证。若太阳表寒由经入腑,以致膀胱气化被阻,水蓄不行,而见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症者,宜用五苓散,以通阳化气利水。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血蓄不行,而现少腹硬满,小便自利等症者,宜用桃核承气汤,以攻下瘀血,甚至可用抵当汤。这是太阳腑证。在太阳经表寒虚实证中,不仅有头项、背、腰强痛的太阳经脉的病象,还有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透,通身肢节疼痛等寒邪束表、卫阳郁遏的病象,并多伴有咳喘等肺失宣降表现。如:麻黄汤所主治的表寒实证的咳喘;桂枝加厚朴、杏仁所主治的表寒虚证的咳喘;小青龙汤所主治的表寒里饮的咳喘;麻杏甘石汤所主治的表热迫肺的咳
4、喘等。这是因为太阳主皮肤而统卫气,肺主气,属卫而外合皮毛,太阳、卫分和上焦肺三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病在太阳,势必牵连肺卫的缘故。太阳病篇虽以论述太阳伤寒证治为主,但也提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只是未出方治而已。可见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这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源头。不过这里的所谓“温病”,也是属于广义的伤寒。伤寒论讲述的就是广义的伤寒,当然也包括“温病”。后世叶薛吴王,另立温病学派,一时间似有与仲景学说分庭抗礼之势。然而归根结底,寒亦伤寒,温亦伤寒,寒温还是一体的。太阳病是伤寒论条文最多、篇幅最大,几乎占了全部条文的一半。其中以太阳风寒本证及其兼证的麻、桂两大法为主,包括麻黄汤
5、法及其加减法,桂枝汤法及其加减法,并详述其由表入里而遍涉各经的变证治法。在其兼变证治的论述中,不仅备载了太阳病涉各经的理、法、方、药,而且显示了太阳病实则多传阳明、虚则多传少阴的传变规律。我认为,古人著书立说,限于篇幅,往往有所详略,举一而反三。仲景特以太阳病为例,详述辨证论治之方法,其他各经,三阴三阳,皆可类推。因此,太阳病篇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重点所在。二、阳明病阳明病篇主要论述阳明里热虚实证治。阳明病的主症:但热不寒,大热、大汗、大烦、大渴、脉洪大。其脉洪大而充实有力的,属阳明经实热证,宜用白虎汤,以清热救津;脉洪大而空虚无力的,属阳明经虚热证,宜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生津益气。由于阳明经
6、脉起于鼻中,上抵额颅,络目挟鼻而布于面,故多伴有头额、眉心连目眶胀痛、面赤、目赤、鼻干等症。若阳明里热由经入腑,阳明腑中燥热结实,而现腹胀满痛、拒按、不大便、脉实等症者,属阳明腑实热证,宜用大、小承气、调胃承气之类。若因阳明热极而现手足厥冷脉滑等热厥证者,仍应随宜采用白虎、承气以清下其实热。若因阳明里热下迫而现热利不止者,则宜用葛根芩连汤以清热止利。若因阳明腑热日久,灼伤太阴阴液,而成脾约之证,则宜用麻子仁丸,以润下之。值得注意的是,阳明病虽以论述伤寒化热入里的里热证治为主,但也有里寒证治,如所谓“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即是一例。三、少阳病少阳病篇主要论述少阳半表半里寒热虚实证治。
7、少阳病的主症:往来寒热,胸胁满痛,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头角掣痛,脉浮弦。这是由于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入耳中,抵头角,布胁肋,故呈现上述少阳经腑之气不舒的表现,宜用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若症无虚象,则方中去人参。若属少阳胆腑里热炽盛,而现胁痛、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数等症者,宜用黄芩汤以清解之。少阳病在半表半里,治法本禁汗下,但如少阳病兼太阳表寒或阳明里热者,又可用柴胡桂枝汤,和、汗兼用;或大柴胡汤,和、下兼施。 四、太阴病太阴病篇主要论述太阴脾脏虚寒证治。太阴病主症:但寒不热,吐利不渴,腹满时痛,脉沉迟缓。宜用理中汤,温补脾阳,以化里寒。由于脾为湿土,脾脏阳虚,必生内湿,故太阴脾脏虚寒证
8、,必有内湿为患,而其主方理中汤既能温中祛寒,也能健脾燥湿。若见太阴里寒而兼太阳表寒,形成表里俱寒证者,则用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以温中为主,兼解表。由于太阴脾为湿土,而阳明胃为燥土,故太阴脾病,多见里虚寒湿证;而阳明胃病,多见里实燥热证。且因脾胃同处中焦,相为表里,关系极为密切,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临床上,既可由阳明胃里实燥热证转化为太阴脾里虚寒湿证,也可由太阴脾里虚寒湿证转化为阳明胃里实燥热证。因此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治法上,应加以相应调整。 五、少阴病少阴病篇主要论述少阴心肾虚寒证治。少阴病的主症:但寒不热,四肢厥冷,蜷卧欲寐,小便清长,脉沉、微、细。治宜用四
9、逆汤,温补心肾阳气,以化里寒。若因少阴里虚寒极,以致阴盛格阳,而现身大热,反欲得衣,脉浮大而按之虚空,或其人面色赤,身反不恶寒,手足厥冷,脉微欲绝等,宜用通脉四逆汤,以通脉回阳。或加猪胆、人尿,以反佐之。若因肾阳衰微,火不制水,以致水气泛滥于上下内外,而现通身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的,宜用真武汤,以温阳化气利水。若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则属表实里虚证,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发表温里。若属太阳病,发热头痛,而脉反沉者,证属表实里虚,又当急用四逆汤,以救其里。伤寒邪入少阴,损伤心肾阳气,多见亡阳虚寒脱证,由于心火乃命火之焰,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本,故少阴阳虚,以肾为主。因为少阴伤寒,动摇了人
10、身阳气之根本,故生命极其危殆。前人有云,“少阴病是生死关”,此之谓也。少阴病篇虽以论述寒化证为主,但也有例外。如患者心中烦而不得卧,是心火亢上、肾水亏下,寒从热化,则宜用黄连阿胶汤,以泻心火而补肾水。另一种情况是,心移热于小肠,肾移热于膀胱,出现烦渴不眠,小便不利,甚至溺血者,宜用猪苓汤,以育阴、清热、利水。由于少阴和太阳相表里,关系密切,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也可互相转化。太阳病可转化为少阴病,少阴病也可转化为太阳病。因此前人也有“实则太阳,虚则少阴”之说。六、厥阴病厥阴病篇主要论述厥阴经脏虚寒证治。厥阴经寒,而出现但寒不热,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等症者,宜用当归四逆汤,以温通血脉;若厥阴经寒而兼
11、脏寒,即所谓当归四逆汤证而“内有久寒者”(如肝寒犯胃的脘腹冷痛症),则宜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双解其经、脏之寒。若厥阴肝脏虚寒收引其经脉,而现但寒不热、头痛喜按喜温、干呕吐涎沫、脉沉弦迟等症者,则宜用吴茱萸汤,温补肝阳以化里寒。若因厥阴肝寒而现少腹痛引入阴筋者,则宜用吴茱萸汤合四逆汤,以两温肝肾。因为肝肾同源,病至少腹痛引入阴筋,即为“缩阴”危证,此时不仅肝脏虚寒,肾阳亦必不振,故治疗时应兼顾肝肾,暖肝温肾,才能转危为安。厥阴病还可见上热下寒所致的蛔厥证,其病机重点在于下寒,故宜用乌梅丸,以温脏安蛔。厥阴病热利证,虽因湿热邪踞大肠,实与肝火失疏有关,故下痢里急后重,宜用白头翁汤,以清解湿热,疏泄肝气。后世治痢,注重调肝,其理也发源于此。由于厥阴肝和少阳胆相为表里,关系极其密切,故其为病,常互相牵连,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互相转化。如,少阳病,兼见心烦、惊悸、谵语等症,用柴胡加龙牡汤,属少阳病邪陷厥阴之证;厥阴病,呕而发热,用小柴胡汤,则为厥阴病转出少阳之证。所以,这也叫做“实则少阳,虚则厥阴”。第二期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员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李亚平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