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赏析(共12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杜牧《赤壁》赏析(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牧《赤壁》赏析(共12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杜牧赤壁赏析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杜牧的一首对其诗义一向争论颇多的咏史诗,当代学者沈祖棻认为这是杜牧自负知兵(杜牧喜好谈兵,曾为孙子兵法作注),借史事抒其胸中积郁不平之气,也隐约暗含类同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这可能是迄今为止看来最为合理的观点,不过应该说杜牧也有可能是表示军事战争中往往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本文将只是试图寻找其它可能的合理解释。这首诗很可能写于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有研究者以为,“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但是似乎很难
2、看出这一点。 宇文所安追忆是这样解释这首诗的: “建安十三年(208),北方军阀曹操引重兵挥师下江南,此时汉朝末代皇帝已经形同虚设,曹操自命为天子的“保护人”。到长江后,曹操准备了一支舰队用来攻打南方的吴国,吴国声称它既不属于汉王朝管辖,也不接受曹操的统治。当曹操的舰只停泊在赤壁时,吴国的水军指挥周瑜,也是吴王的连襟,领导了一次勇敢无畏的袭击。吴国的火船乘着久等而至的东风,直扑曹操的兵船,北方的军舰出于防卫的考虑用铁链拴在一起,结果全部被烧毁。 这场战争打破了曹操征服南方、重新统一中国的希望。不过,如果他征服了吴国,他肯定要把乔氏姐妹作为战利品带回北方,乔氏姐妹是当时最美的女子一个是国王的妻子
3、,另一个是周瑜的妻子。如果舰队没有被摧毁,如果乔氏姐妹被带到北方,那么,在曹操死后,她们俩就会像曹操的其他妻妾一样被终身监禁,老死在为她们死去的夫主修建的铜雀台里。 赤壁大战之后六百馀年,诗人杜牧(803-853)在一柄锈戟上发现了事情的这种并未发生的结果,这柄锈戟就是在赤壁找到的。他写了一首题为赤壁的诗 同许多发现古物的诗歌一样,这里也涉及许多除去覆盖物、擦掉水垢和试着补上失去部分以恢复原貌的工作。这一系列工作的目的是要认出找到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在这里,找到的东西最初显得颇有些神秘,它没有全部埋在沙里,可是露出的部分又不易察觉,不过还是引起了诗人的注意,使得诗人拨去沙子,把它掏出来。掏出的残
4、余物还能使人辨认出它原本是哪一类东西“戟”但是,要知道这件器物究竟是什么,光有这个类名还不够。最终,当他经过磨洗让物体显露出本形时,他没有发现事情是什么,只是发现了事情不是什么。这里包括有某种不能肯定的、臆测的和并不当真的成份在内。 在这首绝句的前两行里,作者为我们凝练地描绘了揭示物体原貌和认识它的场面,我们被这种场面吸引住了,每发现一样东西,人们通常忍不住要去揭示它、认识它,就像在这里一样。同杜牧一起,我们也认出了前朝的事(“认前朝”)。我们认出了这柄戟是一件旧物,是前朝的出品,接着我们又认出了它属于哪一个朝代,最后,将要达到我们的真正目的,通过这柄戟来认识这个朝代以及它的命运。一旦我们了解
5、了它,一旦我们把围绕在它周围的、被遗忘的过去全都重新拼拢起来,这件蒙着泥沙锈迹的物品自身就将失去意义。 然而,就在我们刚要完成我们的认识时,我们的思维轨迹却像曹操的战事一样,受到阻碍而力有不逮了。我们没能越过眼前的障碍而把握这种神秘的美;由于无目的地幻想着假如事情发生的话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向知识的推进偏离了方向。向前疾刺的戟被人挡开了;它落到沙里,埋藏了几个世纪,长满了锈,一面在幻想着,如果事情的结局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不是我们陷在沙里生锈,而是二乔陷在铜雀台的春闺中等待老之将至了。要是风伯长眼,不去帮周瑜放出那股东风,而是帮我们的忙,让东风留着,等二乔进了铜雀台,吹绿铜雀台周围的枝叶,那该
6、有多好。偏离了目标的戟体现了一种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它“回想着”事情可能是怎么样,而且找到了答案,我们也幻想着它所幻想的东西。 这首诗的美,就在于进入后两句诗时思维运动出现的倾斜。当我们涉及古物时,举隅法是经常出现的,一个部分能使我们认识和了解不复存在的全部整体。但是,在这里,向前疾刺的戟偏离了它的方向,使得我们也随之偏离了举隅法,而采用起换喻来,在其中,原因和结果相隔遥远,中间隔着一层又一层的各种条件。要是春日的东风不是为周瑜提供方便,帮他把火船吹进曹操的舰队,那么,曹操就会打败吴国,把乔氏姐妹带回他的后宫。如果是这样,那么,曹操死后,同样是春日的东风就会吹绿铜雀台周围的草叶,铜雀台中幽禁着二
7、乔,二乔春心荡漾,由于曹操死了,这种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出现在诗的末尾的这种无法满足的性欲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在有关铜雀台的诗歌中屡见不鲜),是幻想者在为曹操报赤壁之仇,因为曹操在赤壁大战中没有能够实现他的欲望,而这柄戟在其中似乎也有一份。除掉蒙在这件物品外的污垢,我们找到的是欲望,以及由欲望转变而来的,未曾实现的可能性。 杜牧的这首诗同这些“可能会是”的推测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古典文学里,这样的推测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它们只出现在某种事关何去何从的时刻,出现在当事情可能会朝着这方面也可能会朝另一方面发展时,面临机遇、鲁莽的抉择和“尝试”的时刻。杜牧的诗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如果不是那一天起了东风这个偶
8、然事件的话,历史可能会转向另一个不同的进程朝前发展。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偶然事件和一系列并非人为的机遇,对历史发展趋向来说,始终构成一个特殊的问题。凡是同具体事件打交道的历史学家都不得不承认有这样的时刻存在,但是,历史学家宁愿把它们埋藏起来,只向人们提供一个其原因和结局都易于理解的进程。准确地说,“历史”同世界的真实的运转方式相反是一个由必然性驱动的机械运转过程,这个必然性犹如古代女神安奈克(Ananke),她有许多神性和许多化身:经验的必然性、道德的必然性、经济的必然性、神界的必然性。只要现实世界不断以纷繁复杂的生活来为必然性勾勒出新的脸面,那么,我们如何形容限定它,实际上并没有多大关
9、系。杜牧在这里偏离了历史必然性的发展轨迹,正像东风破坏了曹操征服吴国战事的发展,当然,后者只不过是一次由人操纵的事件。 必然性贯穿于朝代更迭的历史中,偏离了这种必然性,就是异端。注释是传统借以惩罚异端的工具。从宋代的许彦周开始,对杜牧的这首诗有了一种相沿不替的解释,即认为杜牧这首诗隐伏着对曹操的批评;他揭去这首诗表面的掩盖物,指出杜牧这首诗的真正用意在于揭露曹操真正感兴趣是把乔氏姐妹占为己有,而不是他的更为要紧的重新统一中国的责任。后来的批评家更加露骨地强调这种道德寓意,他们补充说,曹操在军事上的失败是无可避免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动机不纯。 我们不必去顾及这样的解释说得是否合乎实情;要弄清楚这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壁 杜牧 赏析 1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