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论文-21世纪的力量转移:可持续发展呼唤历史性的人口转型.doc
《人口问题论文-21世纪的力量转移:可持续发展呼唤历史性的人口转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问题论文-21世纪的力量转移:可持续发展呼唤历史性的人口转型.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口问题论文 -21 世纪的力量转移:可持续发展呼唤历史性的人口转型 一、亲生态还是反生态:人口发展的历史分野 任何一种经济发展实际上都是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一种互动和人类在客观条件限制下的历史选择。在漫长的文明史上,人类并不是一直与自然对抗的,正确的说法是两者一直处在亦敌亦友的双重关系中。事实上,有很多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在相当多的时候,人类并没有数典忘祖,而是时刻将自然的恩德铭记在心并通过种种行为来证明自己的道德。在农业社会,靠天吃饭的格局使得人类既敬畏自然,又无更多的余力去打造自然来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基本上符合绿色经济的范畴。农业文明实际上是一种生态文明,但
2、是以低生产力、低科技投入 为前提的初级生态文明。在人口增长缓慢的农业经济时代,自然有足够的养育力来承担人类人口的增长和活动,除非是错误的政策、战争和饥荒干扰了自然与社会的复合平衡系统。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中国在 20 世纪人口问题和生态问题上的双重失误。建国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 以粮为纲 政策的实施,大面积的毁林开荒、垦草种粮十得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巨大的生态赤字至今仍在让我们付出沉重代价。 但在工业化开始之后,人类的发展似乎越来越远地走向了自己愿望的反面。极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使得人类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来得贪婪和 无知, 人定胜天 的妄言使我们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惨重代价。
3、先污染后治理 几乎成了跨越国界的 规律 性现象。对自然的掠夺、对生态的破坏、对道德的背弃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可怕地步,而且还在以惊人的景象继续上演。 2000 年年底是实现国务院提出的 一控双达标 环保目标的最后期限,即在 12 月 31 日之前,全国各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内;所有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重点城市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但实际情形是,根据 9 月份的统计,全国已经达标的引诱21.45 万家,尚有工业污染企业 23.8 万家,其中不少根本没有采取任 何达标行动。 1 世象纷乱、道德无着将文明的演进推到了又一个选择的历史路口。这是工业文明落幕的信号,也是人类新文明 -生态文
4、明 -诞生的契机。 历史的经验表明,当人类尊重自然之时,往往是我们生活无忧之时;相反地,当人类背叛自然之时,就到了作践自己之边缘。 环境难民 的大量存在就是证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关系从人类亲生态还是反生态的最初时刻就有了方向和结果。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发现:玛雅文明的湮没、古楼兰文明的消失等等无一例外地逃不出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的客观规律。 自古以来,人类在处理与自然 共存的过程中发展出了一整套璀璨多姿的文化理念和生存法则。整个一部人类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人类的人口不断地破坏自然的历史,也是不断地重建自然的历史;是不断地耗损资源的历史,也是不断地再生(造)资源的历史。一旦人类对资源环
5、境的破坏和掠夺超过了对自然的养护和回馈,人类的发展就出现了不可持续的景象,而这,恰恰是今天的人类开始警觉和反思的地方。 历史走到今天,我们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十五 期间是中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关联 21 世纪中国的整个发展前景。但有迹象表明,中国所面 临的挑战是极其巨大的,其中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环节就是在短期内还不能实现 天人合一 的理想。生态恶化的趋势还非常严重。譬如,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年沙尘暴的新动向。 从生态人口学的角度看,就是笔者所定义的 反生态人口 的规模和影响力还过于强大的缘故。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
6、要求。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在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如果宏伟的可持续发展蓝图没有全民族的参与和支持,任何雄心壮志最终还是无法实现。 可持续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口条件和人口环境?简 单说,我们需要的是亲生态的人口,而不是恶(或反)生态的人口。人类行为背后的终极推动力是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但是历史经验又表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离开特定的历史舞台和历史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增长是有极限的,我们的行为也是有边界的。任何为所欲为、不尊重规律的做法都将自食苦果。 为什么会存在大量的反生态人口?人类的智慧和理性表现在什么地方?贫困、愚
7、昧、利欲熏心以及人口管理的松懈是恶(或反)生态人口存在的根本原因。为什么会存在如此之多的反生态、恶生态的人口?贫 困所导致的生存压力和无路可走,愚昧所导致的目光短浅和竭泽而渔,利欲熏心所导致的拜金主义和与自然为敌,以及管理的松懈所导致的破坏性力量的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口走向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立面。在中国,恶(或反)生态人口业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大敌。他们以破坏生态为业,不多的人数即可造成极极端严重的恶果,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尖锐的冲突。譬如,专家们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过早出现的沙尘暴除与冷气团过境有关之外,人为的强度经济活动,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盲目开垦等是引发河
8、西走廊沙尘暴的主要原因 。 随着土地沙漠化的大面积扩展和程度的逐渐加剧,作为沙漠化主要标志的沙尘暴的强度也在不断加大。 生态伦理价值取向决定了人类的行为取向。这是问题的关键。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有很多被当地群众尊奉的 神山 ,山上植被保护得相当好,而周围没有 地位 的茂密林山早就被伐成 秃山 。类似的举不胜举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类对生态的价值取向最终决定着自然的命运。 人口本是一柄双刃剑,罪在她,出路也在她。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意义就是要坚决捍卫自然的利益,将生态效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来认定。生态效益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具有双重的意义。首先,自然生态本身是具有生产力的,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9、所需要的能量在根本上是来自自然,我们所需要的空气、淡水、食物、居所甚至赏心悦目的美景直接依赖着自然界的产出和保护。其次,我们所需要的工业产品最终也是自然资源、生态资本和生态效益的一种转化。只有在自然的生产力和社会的生产力高度统一并且创造出全新的生态文明成果的时候,我们才可以高兴地宣布可持续发展终于将我们引领到了更高的发展阶段、更新的文明阶梯。 历史的发展已经将人类的人口引领到这样的十字路口。亲生态的未来是光明的,反生态的后果是可怕的。 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中,未来的人口发展有了新的追求和方向:这就是强化亲生态的走势,弱化恶(或反)生态的倾向。 亲生态 当然地成了人口现代化的趋向。这样的人口转
10、型将极大地改变中国未来的发展景象,为未来的福祉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命题。 为此我们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亲生态的道德取向不仅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发展,也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仅是为了本地人口的利益,也是为了他乡人口的利益。这种纵横交错的视角变换将使我们锻造出以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全新未来。 这是笔者对 以人为本 原则的最新理解。通常的说法是可持续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而笔者认为以所有人平等的、互助的、有效的、尊严的协同发展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这 所有人 结合了最为广泛的时空概念,不仅是当代人,也是后代人;不仅是青少年,也是中
11、老年人;不仅是男性,也是女性;不仅是本国、本区域的人口,也是外国、外区域的人口。总之,在考虑我们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别人的利益,而这种考虑必须要以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本前提。简而言之,人对人的关怀,才是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终极关怀。 二、在可持 续发展的框架里重新认识 人口 时下学界一致认为: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人口环境和人口条件,不考虑任何人口因素作用的发展模式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但人口因素到底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人口是什么?在传统人口学的视野里,人口是统计学总体的概念。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12、里,人口的丰富涵义早就超越了统计学的界定。在人口生态学和人口社会学的视野中,人口不是简单的统计学总体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的集合,所以我们不能被人口数量的 表象所迷惑,而必须看到人口数量背后 人 的存在。直言之, 数 是人口的表象, 人 才是人口的实质。人口是人的集合,人又是欲望的存在物,因此人口在整个复合的生态系统中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力量形态。但力量本身是一个中性的字眼,实在的人口所表现出的力量影响一定可以得出价值上的判断,譬如,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我们必须关注现实人口所表现出的历史影响力。当下的中国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口亲生态的力量来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13、就人口与生态的关系而言,是亲生态还是反生态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谓是举足轻 重。这两种趋向表明了人口的力量性质。毫无疑问,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人口力量必须是亲生态的。亲生态的最高理念是生态价值是最高的价值,生态小效益是最大的效益,生态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生态问题实际上是人类的心态问题和道德问题。什么叫道德?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道德。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然的关怀并付诸实践,这是道德律令内在的双重规范。但关怀自然,归根结底是为了关怀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人,所以人是我们的终极关怀。 如果说传统人口学探讨的 人口转变 是指人口生命统计指标的转变,那么在人口生态学、人口社会学和人口经济学的框架里,笔者所 说的 人口转型
14、说的是人口复合的生态 -社会 -经济 -文化的转变。 人口转型 理论假说的提出要求我们超越传统的统计学的人口范畴,赋予人口以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 进一步地,人口对于资源环境的作用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取决于人口的生态素养以及人口的生活方式 -譬如生产方式、活动方式、消费方式和排污方式,而凡此种种归根结底又是受人类的生态伦理观和人类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如果说人口压力主要是因为人口素质差,那么这种人口素质就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态知识和生态意识。没有丰富的科学的生态知识,对生态的价值以及实际的景遇就很难产生真正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生态意识 -譬如,自然不仅是人类
15、的朋友,更是人类的衣食之母和道德之父;人类只是处在生物链中的一环,但这一环越来越具有关键的意义,人口的增加和人类对自然非友好的价值和行为取向正在将人类引向可怕的未来,所以生态危机的意识实际上就是人类居安思危、敬畏自然的表现,等等。 笔者的研究发现:与其说是人口数量,不如说是人口素质 -准确说是人口的生态素养 -影响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互动和运作。人口压力的本质是在什么样的生态伦理底下来规范人类对于自 然的行为准则。人口数量发挥的只是一个加权的作用,却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人口对于资源环境影响的性质。 人数不多的反生态人口所带来的恶果却是非常可怕的。一旦亲生态人口的力量弱于反生态人口的力量,可持续
16、发展就会遭遇巨大的挑战。这种负向的力量差和发展的不平衡在当今的中国可以说是在在皆是,触目惊心。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在平衡全球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992 年,东洞庭湖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 1994 年,东洞庭湖 19 万公顷地域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丰富的东洞庭湖却时时遭遇反生态人口的偷猎厄运。为什么偷 猎屡禁不止?一个原因是风险小,偷猎十有八九成功,根据本文的说法就是亲生态人口敌不过反生态人口,具体原因是保护区面积大,而管理人员少而且装备落后 -东洞庭湖保护区如此之大,以至于核心区就有 100 多万亩滩涂湖泊,却主要依靠两个管理站七、八个人守望,步行巡查,自然是防不胜
17、防。另一个原因是有市场,利润高。在保护区附近的城镇市场,一些野生动物公开出售。 2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对自然的态度以及对我们行为的看法。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来定位和思考人口的角色,笔者认为可以在理论上发展出两个相辅 相成的概念或者说类型,即 亲生态人口 和 恶(或反)生态人口 。 亲生态人口 是指在实际的行为取向和价值取向中自觉地将维护必要的生态效益和以生态平衡作为人类行为边界的人群,而 恶(或反)生态人口 则是指其行为取向或价值取向是以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自然受损为代价来满足自身利益追求的人群。毫无疑问,如果我们承认人类居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位置,那么亲生态人口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问题 论文 21 世纪 力量 转移 可持续发展 呼唤 历史性 转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