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郢》讲疏(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哀郢》讲疏(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哀郢講疏作品介紹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詩。作者是戰國時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屈原作品的基本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他充分吸收了楚國民間歌謠的精華,在語言形式上和內容上帶有鮮明的地方風格,從而形成了一種適宜表現複雜思想內容的新型詩體,後人稱之爲“楚辭”,又稱“騷體”,所謂“各領風騷”,“風”即詩經中的“國風”部分,“騷”即楚辭。如果說詩經特別是其中的“國風”部分,開創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現實主義流派的源頭,那麽,楚辭,特別是其中屈原的作品,則可稱爲浪漫主義流派的開山鼻祖。風騷並稱,它們對中國古代的文學創作産生了極爲深刻的影響。哀郢是九章中的一篇,九章是一
2、組詩,包括九首。郢: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這裏指楚國。“哀郢”就是哀念楚國。屈原爲什麽要哀郢?他是在什麽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我們需要到作品中去尋找答案。第一節1、【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皇天:老天。皇:大。純:專一不二。不純命:不專一其命,也就是天道反常。爲什麽這樣說呢?天命正常行使自己的職權時,應該賜福保佑好人、善人,而降禍懲戒壞人、邪僻的人。但是現在天命不是如此,善有惡報,惡有善報,好人遭殃,姦邪得意,這就是老天沒有管好自己的命,出了差錯。所以說“不純命”。百姓:先秦有二義:A,百官;B,平民。這裏包括兩者,相對“皇天”而言。震:震蕩,動蕩。愆:罪過,這裏指遭罪,受苦。震愆:
3、動蕩不安而遭罪受苦。整個句子是古漢語的常見句式:何+名詞+之+形容詞,表示“多麽”,是一種悲哀、感慨、嘆息的語氣。這一句一開始就籠罩上一種悲憤、哀嘆的感情色彩。2、【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民:同上文“百姓”,相對“皇天”而言,包括一般的平民百姓和達官貴人。百姓妻離子散。方:副詞,正當。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即夏曆二月。這一句從字面看似乎沒有什麽困難,但對這一句的時代背景理解不同,那麽對這一句的所指就産生了不同的說法,而這些不同的說法又直接關係到對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和主題的解釋。所以我們須先把這一句搞清楚。關於這一句,教材注釋云: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的國都郢,楚國國君頃襄王遷
4、都於陳,陳在郢的東面,所以說東遷。百姓隨楚王室東遷,結果妻離子散。因此“哀郢”是在楚國都城郢被攻陷之後寫的,這首詩所哀的是一個被攻破了的都城,哀的是楚國的國運衰敗。按上述說法,有幾個困難不好解決:A,首先與歷史記載不符。據史書記載,秦將白起攻破郢,即公元前278年之後,屈原悲憤之極,投江而死;而這首詩作於屈原被放逐的第九年,因爲本詩中明確說“至今九年而不復”。這顯然有矛盾。B,其次,從整首詩的內容來看,衹有這裏寫到楚王室東遷,而下文全都是講自己被流放的過程,這樣上下文根本就連不起來。因此有人提出另一種解釋:A,這首詩作於屈原被流放之後第九年,是屈原對自己被放逐的回憶;B,具體到這一句,“民”指
5、屈原自己,“離散而相失”指屈原被放逐,與家人親族分別離散。東遷:指屈原被流放到東面去。遷:放逐。當時屈原被流放到江南地區。那麽這一段講的就是因爲天道不公,百姓遭罪,自己被迫與家人親戚分別離散,在仲春二月被流放到東部去。下面就具體敍述自己被放逐的過程和感情變化。我們同意後一種看法。讀完第二段,我們對這個問題會有進一步的理解。第二節1、【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而流亡。】去:離開。就:走向。遵:沿着。這是本義。江:長江,是專名,後來詞義擴大,泛指江河。夏:夏水,是古代的一條河流,現在已經湮沒了。長江和夏水都是東流,所以古代經常江夏並稱。這裏“遵江夏而流亡”就是沿江東下,“流亡”即是上文的“遷”。2、
6、【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鼂吾以行。】國:國都。國門:國都的城門,即郢都的城門。軫:悲痛。軫懷:傷懷,心中悲痛。“懷”在此不應當看作“懷念”。甲:是天干的第一位,古人用天干紀日,所以“甲”就是“甲日”。鼂:通“朝”,早晨。甲之鼂:甲日這一天的早晨。以:介詞,表時間,賓語是“甲之鼂”,正常語序是“吾以甲之鼂行”,我在甲日這一天的早晨離開郢都出發了。3、【發郢都而去閭兮,怊荒忽其焉極?】發:出發。發郢都:從郢都出發。閭:本文是里門,據古書記載,古代二十五家編爲一里,每一里有一門,叫“閭”,後來“閭”也表示居民組織單位,同“里”,因此“閭里”可以連用,這種居民組織單位又往往表示自己的故鄉,如“鄉”本是古
7、代一種居民組織單位,一萬二千五百戶爲一鄉。這裏“閭”表示自己的舊居,即屈原在郢都居住的地方。怊:遠的樣子。荒忽:聯綿詞,遠的樣子。在聯綿字的前面加上一個同義詞,構成三字狀語,這是楚辭中常見的語言現象。這裏“怊荒忽”作“焉極”的狀語。其:句中語氣詞。焉:疑問代詞,哪裏。極:盡頭,頂端,這裏指到盡頭。焉極:哪裏纔到盡頭呢?前途遙遠渺茫,到哪裏纔是盡頭呢?這一句既是作者對自己遙遠行程的慨嘆,也是對自己生活前途渺茫難定的嘆息。4、【楫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楫:船槳。齊揚:一齊舉起。容與:聯綿詞,相當於“猶豫”,緩慢的樣子,這裏指船開始慢慢啓航。以:相當於“而”,連詞。哀見君而不再得:哀不再得
8、見君。從這一句可知楚王仍在郢都。以上八句是敍述自己離開郢都時的情況。5、【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長楸:高大的楸樹。太息:嘆息。涕:眼淚。淫淫:水流不斷或淚流不斷的樣子。“淫”在上古漢語中常見的意義是“過分”、“無節制”。霰:細雪粒,淚落紛紛好象細雪粒。爲什麽望着長楸要嘆息流淚呢?因爲船慢慢遠離郢都,回頭望去,衹見高大的楸樹的樹頂;另外,在古代,高大的樹木被看作是古老都城的標志,因此古文中可以看到“故國”與“喬木”連用。在即將遠離故鄉之際,詩人遠望高大的楸樹,想到楸樹下的故鄉,不免要傷心落淚了。在此之前,詩人衹是“哀”,至此則哀極而嘆息,而流淚了。6、【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
9、夏首:夏水從長江分流出來的地方,古代夏水在今湖北沙市附近匯入長江,這裏距郢都不是太遠。西浮:向西浮行。過夏首之後長江水流曲折,有一個回彎,向西,向南,又轉向東,所以說“西浮”。行船西浮給詩人造成錯覺,以爲將要回到郢都,而實際上卻是“顧龍門而不見”,回望郢都的東門卻看不到。以上四句是說詩人眷戀着郢都,嘆息流淚,依依不舍,一直回首西望,但船卻是越走越遠了。7、【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嬋媛:叠韻聯綿詞,心緒纏綿,有所牽掛。眇:遙遠的樣子。蹠:到達。不知其所蹠:不知道要到哪裏去。8、【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爲客。】從流:順着水流。焉:於是,在這時。洋洋:飄流失所的樣子。客:離鄉背井客居他鄉
10、的人,游子,流浪者。順着風波,隨着流水,從現在開始,飄流失所,成爲游子。9、【凌陽侯之泛濫兮,忽翱翔之焉薄。】凌:乘。陽侯:波神的名字。傳說陽侯是古代凌陽國的侯,溺水而死,成爲波神。這裏用陽侯指代波濤。泛濫:波濤洶涌的樣子。凌陽侯之泛濫兮:乘着洶涌的波濤。忽:迅速。翱翔:飛翔。薄:停下來。焉薄:到什麽地方停下。同上文“焉極”。這兩句描寫船乘着洶涌的波濤飛快地行駛,不知到什麽地方才能停下來。10、【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産而不釋。】絓結:指心中鬰結苦悶。蹇産:聯綿詞,彎曲的樣子,形容心情不舒暢。釋:與“解”是同義詞,解開。這兩句是說想到自己無辜被流放,想到自己前途渺茫,心中愁悶不解。以上八句描寫航
11、行中詩人的心境。詩人把茫茫的水流、洶涌的波濤與自己的心境聯係起來描寫,生動地寫出了自己思緒洶涌、難以平靜的思想感情。以上第二節,寫自己被流放離開郢都的情景。第三段串講1、【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運舟:行船。下浮:順流而下叫浮。下:方位名詞用作狀語。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上洞庭而下江”是說詩人乘舟東下,過了洞庭湖與長江的匯合之處,也就是現在湖南省岳陽市附近,這時上游在身後,是廣闊的洞庭,下游在前方,是不盡的長江。2、【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終古:永古,即自古以來。“去終古之所居”就是離開自古以來居住的地方。所:代詞,的地方。所居:居住的地方。逍遙:指漂泊
12、不定的樣子。漂泊而來到東方。第二段裏詩人一步一回首,從出國門,到上船,到遠望郢都的長楸,到過夏首,纏綿情思,無限哀傷,那種流連忘返,那種依依難舍,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對故土濃得化不開的情思,對自己的命運的那種失落和愁悶的感情。第三節則是快鏡頭,順着浩浩蕩蕩的長江,船行如飛,轉眼來到了遙遠的東方,這段行程紛給詩人留下印象的,衹有那浩渺闊大的洞庭湖。第四節串講1、【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羌:句首語氣詞,楚方言特有。歸:指歸還故都。須臾:片刻。這兩句是說:夢魂中也想着歸去,何曾有一時一刻忘記返回故鄉。2、【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背:背向。夏浦:“夏”指夏水,“浦”有兩個
13、義項,一是水邊,二是河流注入江海的地方,這裏應該是義項二,夏浦就是夏水流入長江的地方,即夏口。夏水注入漢水,東流至漢口匯入長江,因此,夏浦指漢口。過了夏口,即背向夏口了。西思:西向而思,即思念西面的郢都。讀到這裏,我們知道第二段中詩人“今逍遙而來東”,但並沒有到達目的地,還要繼續東行。一組沉緩的慢鏡頭,一組短捷的快鏡頭,都是寫詩人東行的過程。那麽詩人又將怎樣繼續敍述自己的東行之程呢?上面我們已知道詩人旅途中魂牽夢繞的是“歸”,是“反”,還沒有到達流放地,就已經在迫切地渴望着返回故土了。但實際情況是船已到了夏浦,這又是一個標志,是距離故鄉越來越遙遠的標志,雖然詩人在“西思”,但更“哀故都之日遠”
14、。故都:指郢都。日:一天天地。時間名詞作狀語。離故鄉一天天地更遙遠了,真讓人哀傷。3、【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大墳:大堤。聊:暫且。以:介詞,用來。舒:舒展,舒散。詩人登上江邊的大堤向遠處眺望,想以此來暫且舒散一下自己憂悶的心情。結果又怎麽樣呢?4、【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州土:指詩人登高後所見到的江漢平原。平樂:平安快樂。州土之平樂:指江漢平原上的人民過着平安快樂的生活。詩人看到這樣的景象,應該感到愉快,應該能够“舒吾憂心”,但詩人用一個“哀”字,對這一景象感到哀傷。這是爲什麽呢?悲江介之遺風:江介:即江邊,指長江兩岸。遺風:指祖先遺留下來的楚國風俗。長江兩岸的江漢平原是
15、楚國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祖祖輩輩流傳下了淳樸美好的地方風俗,“江介之遺風”指的就是這種情況,這也是一種美好的令人愉快的東西,但詩人卻又悲之。原來詩人聯想到楚王昏庸,國家處於危亡關頭,這裏安樂的景象將遭到破壞,這裏美好的風俗將要喪失,這是詩人“哀”和“悲”的真正含義,要理解這兩句,就必須明白這一層含義。這兩句實際是一句,就是詩人爲江漢平原上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爲長江兩岸保留著的楚國風俗,感到悲傷,所以,登高遠望的結果,不僅沒有“舒吾憂心”,卻反而增加了心中的悲傷。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蓋嘆楚之政俗,已多駁變先人,舊習隳敗,故步不存,故曰悲遺風也。”這是認爲楚國當時已由盛轉衰,屢敗於强秦,州土人
16、民再不能象過去那樣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了。則此句爲寫實之筆。以上第四節,寫詩人行程未盡,卻時時在渴望著返回故土;中途棄舟登高,眺望楚國的大好河山,想以此舒緩心中的憂悶,卻更增添了心中的悲哀。第五節1、【當凌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凌陽:教材認爲是凌陽侯的簡稱,指代波神,“當凌陽之焉至兮”是第二節“凌陽侯之汜濫兮”的重復;或解:陵陽是地名,在一百多里,是屈原流放的終點。當凌陽之焉至:意思是說船駛向南岸,面對著陵陽這個地方,我還要到哪兒去呢?這種解釋也有一定道理,因爲從整篇結構看,屈原是按時間順序寫遵江夏以流亡的路程,至此到達終點,因而下句寫“淼南渡”。2、【曾不知夏之爲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
17、曾:竟然。夏是大廈的廈,這裏屈原以委婉的方式責問楚頃襄王誤國,竟不知有破國亡家之禍。孰:一般性疑問代詞,與“何”同,這裏表反詰;蕪:荒蕪,長滿亂草。先王建造的兩個東門怎麽能使之荒蕪呢?言外言意是,人民土地,受之先王,怎麽能使之夷滅呢?這是詩人對昏暗朝政的質問,也是詩人對國家前途命運充滿焦慮憂患的顯露。3、【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不怡:不樂。憂:內心的憂慮。愁:憂愁,說文:“愁,憂也。”這一句應是描寫詩人到達江南後的心境,下面說明原因:4、【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郢路:返回郢都的道路。涉:本義是蹚水過河;引申爲乘船渡水。詩人到了江南,距離郢都路途遙遠,而且隔着大江,無法回去
18、。自然,路途遙遠、大江阻隔是詩人象徵性的說法,事實上,詩人被流放至此,沒有人身自由。5、【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忽若:忽然,意料不到。去:指離開郢都被流放;不信:不被信任。去不信:因不被信任而遭到棄逐。“忽若”形容不被信任和被流放來得突然,出乎詩人的意料。不復:不回去。這兩句是緊承“心不怡”句而言。6、【慘鬰鬰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慼。】慘鬰鬰:三字狀語。慘:憂愁,悲痛,指人的心情。鬰鬰:憂鬰。慘鬰鬰:心情悲痛憂鬰。不通:心情鬰結,心頭像堵了一塊石頭。蹇侘傺:三字狀語,蹇:困頓,困苦。侘傺:聯綿詞,不得意的樣子。含慼:滿懷憂傷。慼:今作“戚”,憂傷。在這九年中,詩人心情悲慘憂鬰不能舒暢
19、,困苦不得意滿懷憂傷。詩人用了一連串形容心情的詞彙,要表達出這九年的心境。這一小節,詩人到了流放地,在流放地,他爲楚王的昏庸而憂慮,爲楚國岌岌可危的前途而擔心,爲自己不能返回故土而鬰悶,在九年中心境一直憂鬰愁悶。第六節1、【外承歡之汋約兮,諶荏弱而難持。】外:外表上,表面上。承歡:順承楚王的歡心。汋約:綽約,原是描寫女子婀娜娉婷的體態,莊子:“綽約若處子”。這裏用來形容姦佞之臣故意裝作恭順的樣子。外承歡之妁約:奸臣們表面裝作恭順,處處向楚王獻媚,以取得楚王的歡心。實際上他們內心脆弱,沒有堅定的操守,是一班隨風倒的人云亦云的小人。2、【忠湛湛而願進兮,妬被離而鄣之。】湛湛:本指水積得很厚的樣子,
20、引申指忠厚的樣子。願進:願意進身爲君主效勞。這一句是講詩人自己。妬:指妬嫉的小人。被離:也作“披離”,聯綿詞,紛亂的樣子。“妬被離”是指妒嫉的小人採取形形色色的手段挑撥離間,造謠生事。鄣:通“障”,遮蔽,堵塞。這一句是說小人,意思是那些妒嫉的小人從中挑撥離間,把自己和楚王阻隔開了。3、【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抗行:高尚的德行。瞭杳杳是三字狀語,形容十分廣遠。薄:迫近。4、【衆讒人之嫉妬兮,被以不慈之偽名。】讒:說別人的壞話。讒人:說別人壞話的人,即讒佞之人。被:動詞,加在頭上。不慈:對子女不慈愛。偽名:捏造的惡名,與實際不符合的壞名聲。這兩句的大意是:唐堯虞舜都不把君位傳給兒子而傳給了
21、賢人,那些讒佞之人出於嫉妒,竟把不慈愛的惡名加在他們頭上。關於堯舜的不慈,呂氏春秋舉難:“人傷堯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號。”莊子盜跖:“堯不慈,舜不孝。”把這一句同上文聯係起來看,自己忠心耿耿,想爲君主效力,卻遭到小人的嫉妒和陷害,想起來,好人遭到嫉妒,蒙受不白之冤,其實自古就有,即使象堯舜那樣的聖賢,那些讒佞之人還硬給他們加上不慈愛的惡名。5、【憎慍惀之脩美兮,好夫人之忼慨。】憎:憎恨。慍惀:藴藉,是個連綿詞,有修養、含才不露,不茍言笑。脩美是同義詞連用。這個詞在楚辭裏常見,指內心的美好。憎恨那些很有修養不阿諛奉承而心靈美好的人。好:喜歡。夫人:那些人。慷慨,是個貶義詞,指小人們在口頭上裝出
22、慷慨激昂的樣子,即善於花言巧語。這兩句的主語都是指國君,即國君不喜歡那些正直的君子,而喜歡那些花言巧語的小人。6、【衆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衆:指那些小人。踥蹀:本指小步行走的樣子,此指小人奔走鑽營的樣子。日進:日益得到君王的寵信。美:指賢臣。超遠:指疏遠。逾邁:更加遠離。逾:通“愈”。邁:遠行。以上第六段。講小人們裝出美好的樣子去順承君主的歡心,自己忠心耿耿卻遭受嫉妒陷害,想來堯舜品德高尚,也被人加上不慈的惡名。可是君主不明白這些,他討厭正直的君子,喜歡花言巧語的小人,因此,小人得意,賢臣卻被疎遠了。詩人在這一段敍述的是朝廷裏君子和小人兩種勢力的鬥爭,也是說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第七節
23、1、【亂曰:】古代把樂章的末章叫“亂”,相當於今言“尾聲”。從整首詩的結構來看,“亂”是全篇的結語。2、【曼余目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曼:引,拉長,伸展。余目:我的目光。流觀:周流觀覽,四下觀望。冀:希望。壹返:返回一次。這一句清楚地表明,屈原流放期間是不能返回郢都的,屈原流放江南以後,始終也沒有回過郢都。這就證明這首詩的創作與郢都被秦軍攻陷一事無關。這首詩的主要內容就是詩人回憶當年被流放的經過,表露自己憂國憂民、渴望返回郢都的心情。2、【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首:頭朝向。丘:土山,指狐穴所在的山丘。鳥兒四處飛翔,最後還是要返回故鄉,狐貍在臨死的時候還要把頭朝向狐穴所在的山丘。這兩句
24、用禽獸不忘生長之地比喻詩人對故鄉的戀念至死不變。2、【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信:確實。確實不是由於我的罪過而遭到放逐。之:指代“信非吾罪而棄逐”這件事。這件事哪一天哪一夜能忘掉它。屈原自認爲自己具備美好的品質,對君主、對國家忠心耿耿,現在無罪被流放,心情之沉痛悲苦,可想而知。這種無辜遭到迫害而造成的精神痛苦,正如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所描述的,“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由此我們回到開頭的話題,屈原創作的動機和主旨,詩人的這種精神痛苦和思鄉之情,在遭放逐九年之後,更加强烈和沉重,最後通過詩表現出來。小結1、關於這首詩的主題和創作年
25、代。2、重點詞語提示:去故鄉而就遠兮:去:離開;就:走向;國門:國都的城門;甲之鼌:“鼌”通“朝”,早晨;發郢都:從郢都出發;焉極焉洋洋焉如;太息;淫淫;顧;薄;釋;須臾;墳;聊;江介;曾不知夏之爲丘兮;抗行;被以不慈之偽名;脩美;逾邁;壹返;不信信非吾罪。參考譯文老天啊天道反常,百姓啊動蕩遭罪。我與親人分別離散,正當二月被放逐到東方。離開故鄉走向遠方,沿江東下開始流亡。走出郢都城門,我的內心沉痛。甲日那天的早晨我踏上行程。從郢都出發我離開了故土,前途遙遠渺茫,哪裏纔是盡頭。船夫們舉槳齊劃,船兒緩慢啓航,我滿懷悲傷不能再見到君王。望着高大的楸樹長長嘆息,淚落紛紛好象細雪粒。過了夏首向西浮行,回
26、頭望龍門茫茫無蹤影。心緒纏綿,無限牽掛無限悲傷。前途茫茫不知哪兒是立足的地方。順着風波隨着流水,從此漂泊無依,成爲游子。乘着洶涌的波濤,迅速前行如飛翔,不知將停泊在何方。心頭鬰結苦悶難以排解,情思憂鬰不能舒暢。駕着船兒順流東下,身後已是遼闊的洞庭,眼前仍是不盡的長江。離開世代居住的地方,漂泊而來到東方。夢魂中也總想着歸去,何曾有一時一刻忘記返回故鄉;夏口已在背後船兒繼續東行,心中思念着西邊的故鄉;離郢都一天天更加遙遠,真使我無限哀傷。登上江邊的大堤向遠方眺望,想以此暫且舒展心頭的憂愁。江漢平原上人民安居樂業,長江兩岸還保留着世代留傳的楚國風俗,看到這一切我更感到悲哀。(朝政昏庸祖國危機日深,這
27、美好的景象和風俗又能持續多久?)在江中順流東下,面對滾滾波濤不知要到何處,在茫茫大水中橫渡向南,也不知要往哪裏走。竟不懂得大廈將要變爲廢墟,又怎能讓祖先的郢都變成一片荒蕪!內心痛苦這樣長久,一陣陣憂慮,一陣陣傷愁。距離郢都的路途如此遙遠,中間又有長江夏水難渡。當初忽然不被信任趕出郢都,至今九年了不能回到故土。悲慘憂鬰不能舒暢,困苦失意滿懷愁苦。小人們順承君主的歡心,外表看來很美好,實際上軟弱無能,根本不能依靠。我忠心耿耿願爲君主效勞,卻被嫉妒的小人紛紛阻塞。堯舜的高尚品行,遠遠超出世俗,高入雲天,讒佞之人嫉妒他們,硬把不慈愛的惡名加在他們頭上。而君主討厭那些深憂遠慮品質美好的君子,喜歡那些小人偽裝出來的慷慨激昂。那些小人奔走鑽營而日益得到寵信,賢臣日益被疏遠以至流放。尾聲:我放眼四處觀看,希望回一次郢都何時纔能如願?鳥兒四處飛翔最終還是要返回故鄉,狐貍臨死把頭朝向狐穴所在的山岡。我確實無罪而遭到放逐,這件事日日夜夜我何時能忘!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