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共125页).doc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共12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共125页).doc(1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遗传与进化目 录致教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3节伴性遗传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教材分析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第3节DNA的复制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教材分析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3节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五
2、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材分析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染色体变异 第3节人类遗传病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案例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教材分析 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案例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材分析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教学设计案例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 人类对遗传现象的科学解释,最早是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中总结出来的。他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使自然科学中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遗传学。本章内容将引导学生沿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来探索
3、遗传的奥秘。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2.阐明分离定律。3.阐明自由组合定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能力方面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结构(二)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章是本册书的开篇,它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即从个体水平出发,来展示人类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本章题图创设的画面很容易把学习者带入140多年前的意境中:在书写着孟德尔数学计算手迹的底图上,叠加着遗传学之父孟
4、德尔年轻时的肖像,古旧的淡黄底色,无形中给画面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凝重。“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简洁的4句小诗不仅点出了本章的主要内涵,还引领着学习者“从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本章内容包括两节: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1节(包括“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和第2节均可用2课时教学。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由“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本节开始引入的
5、问题探讨是通过红蓝墨水混合的比喻,让学生了解“融合遗传”的内涵,从而为进一步理解本节所述的孟德尔“颗粒遗传”的观点打下伏笔。在介绍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前,编者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生平(如进修了自然科学和数学)及孟德尔所用的实验材料豌豆的有关知识(如豌豆是自花受粉植物等),这为后面讲述孟德尔进行的豌豆杂交实验,并最终取得成功进行了必要的铺垫。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进行的分析(提出假说),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
6、总结规律)。这样编写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考虑到削枝强干,重点突出,原教材中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显性的相对性”等内容,有的删减,有的移到教材的其他地方讲述,这样安排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简洁流畅,也便于学生沿着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考和从实验中领悟科学方法。在呈现方式上,编者的主旨思想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与原教材比较,本教材在这方面又有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7、中建构知识框架。如在讲述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时,就用“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的?”“难道矮茎性状消失了吗?”“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呢?”“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2.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如对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教材也没有做跨越时代的说明,而是按照科学史的发展顺序,把这一内容放在第2章减数分裂的内容之后进行叙述。3.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例如,让同桌同学根据孟德尔的假说,讨论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在验证实验中,让学生根据孟德尔的
8、理论,自己预测杂交实验的结果等。这样编排教材,其目的是激励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知识,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体验留下了更大的空间。为了加深学生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体验孟德尔的假说,课文中穿插了模拟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正文中还辟有专门栏目,对本节科学史中体现出来的主要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进行了介绍;在正文的最后,编者又创设与植物杂交有关的问题情境,安排学生进行设计实验程序的技能训练。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由“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对现象解释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和“孟德
9、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六部分内容构成。本节问题探讨活动以一个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奶牛的产奶和生长速率引入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讨论。本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第1节一样,同样是按照科学发现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并按着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在呈现方式上,同样强调了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犹如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取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对于这一点,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有以下几点。1.本节的开始,就提出新的质疑:“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呢?”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讨论,既强调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又褒扬了孟德尔敢于
10、质疑、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2.本节在内容的表述上十分注重建立两对性状与一对性状的联系,如不仅单独分析粒形与粒色,还以旁栏思考题的形式,从数学角度引导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这为学生理解从单因素到多因素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埋下了伏笔。3.在讲述两大遗传定律后,单设标题,揭示实验方法带给我们的启示,并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这样编写不仅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也突出了本章教材的主旨领悟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三、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对遗传现象的总结。后代的许多特性与亲代相似,是随处可见的现象,在
11、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后代出现的遗传与变异现象。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科学的新成果、新技术屡见媒体报道,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介绍,学生可以了解到许多新知识,如从对克隆动物来历的介绍中,可以知道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与动物的性状有密切的关系;从转基因耐贮存番茄、转基因抗虫棉、能产生人类蛋白质的转基因牛、羊的实例中,体验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知识与本章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初中学习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知识,初步解决了基因与生物个体性状的关系问题;学习的“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初步解决了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问题,
12、以及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等问题。再有,学生学习的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有关二项式幂的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本章必不可少的基础。四、与其他章的联系本章的内容都与其他章有紧密的联系。本章讲述的是140年前孟德尔对遗传现象的推测,以及根据推测总结出的遗传规律。但推测是否正确,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分子基础是什么?需要后期的研究成果去验证、解释和发展。例如,本册书的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揭示的是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第3章基因的本质揭示的是遗传规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第4章基因的表达揭示的是基因控制性状的机制;第5章基因的突变及其他变异是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
13、角度解释性状的变异;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讲述的是遗传规律的应用及其发展;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从群体的角度,讲述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总之,既然整册书是按照遗传学发展的历程来编写的,抓住这条主线,就可以像串珠一样找出各章之间的有机联系。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教学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2.教学难点(1)对分
14、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三、教学策略本节内容是按科学发现史的线索编写的,利于教师以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本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开展教学活动。1.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来学习本节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提出的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首先利用“问题探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激发探究欲望。其次引导学生模拟参与到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中,分析杂交实验的结果,由表及里地提出问题,如生
15、物性状的遗传为什么会出现分离现象?如果不应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会发现31的性状分离结果吗?在规律性的遗传结果中蕴含的遗传本质是什么?使学生在模拟科学家发现问题推理假设实验验证的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2.遵循“学习实践创新”的思路,简介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孟德尔的成功离不开坚实的知识基础、持之以恒的实验探究以及科学创新的实验方法,也就是说孟德尔的科学发现不是偶然的。由于孟德尔具有了丰富的自学科学和数学知识,才有杂交可改变生物性状的进化思想,才有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遗传实验结果的意识;由于连续8年的杂交实验的积累,才使孟德尔发现实验结果中蕴含的规律性本质;由于实验方法和思维
16、方法的创新,才使孟德尔冲破原有的观念,提出颗粒性遗传的假说,并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通过这些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确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3.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教学的全过程。教材中关于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写法,体现了“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提供的思路,引领学生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科学方法。其中发现问题环节,应突出孟德尔运用的数学统计方法和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谛的执着精神;提出假设环节,突出孟德尔大胆想像、严谨推理和敢于质疑、敢于冲破原有观念的创新精神;验证假设环节,突出首创测交实验,用全新的科
17、学实验设计证明自己观点的创新思维。4.将模拟实验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机结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亲身活动中,探讨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结合与遗传结果的关系,为进一步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打基础。在指导学生做模拟实验时,必须使学生明确实验过程中每一步骤的意义,引导学生明确不同彩球与遗传因子之间的对应关系;随机抓取彩球与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关系,进而理解生物在有性生殖时,由于遗传因子分离以及受精作用,结果导致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5.适时地进行技能训练和课堂练习,夯实基础,注重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应使学生阐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相关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结
18、合技能训练和课后练习,强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辨析相关概念和遗传学术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建立概念图(详见本章“教学设计与案例”)。结合生活或生产中的生物遗传实例,训练学生运用遗传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教学,提出以下教学建议。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是对孟德尔假说的间接的具体的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2)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3)子二代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4)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完全相等;(5)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模拟实验的条件与实际的实验条件越接近,其结果越能准确地体现实际实验
19、的结果。所以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亦应满足上述条件,如确保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相等,即模拟了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选择形状、大小、质量等同的彩球,其意义是保证学生抓取彩球的随机性,模拟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重复一定次数地抓取彩球,进行组合,记录结果,即满足了实验样本数目足够大的条件。四、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1.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
20、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二)实验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
21、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四)旁栏思考题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五)练习基础题1.B。2.B。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在F1形成配子时
22、,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3)2。4.(1)白色;黑色。(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拓展题1.(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
23、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2.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统计实验结果。3.提示: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程等,都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结论的。1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而假说演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人教版 必修 遗传 进化 教师 教学 12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