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论文-明代云南人口、土地问题及封建经济的发展.doc
《人口问题论文-明代云南人口、土地问题及封建经济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问题论文-明代云南人口、土地问题及封建经济的发展.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口问题论文 -明代云南人口、土地问题及封建经济的发展 从十四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云南地区的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人口的增加,土地利用面积的扩大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各民族的经济发展,都有其悠久的历史。我们研究明代云南各族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除现实情况外,还要上溯其历史发展。此外,田野的实地调查,文物的比较研究,兄弟民族的传闻和民歌故事,都可以作为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线索。现仅根据身边能读到的史籍、史料,对明代云南地区的人口,土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 明代人口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云南 自元世祖率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大理城,到明初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军平定云南以后,内地居民向云南移迁达到了一
2、个高潮时期。据地方志载楚雄的情况是:自洪武二十六年傅沐二公平定后,留兵戍守,太祖又遣江南闾右之民以居之,复有宦游商贾入籍,大部南人较多,故俗亦类江南。其实,不仅楚雄是这种情况,整个云南也都是这种情况。从明至清数百年中,从外地迁移到云南的,就其性质来看,有以下几种情况。 1留戍 元代和明代,对云南用兵以后,必留兵力戍守。因此,戍军成为云南 移民的主力。元世祖平大理后,蒙古人移住滇中的甚多,今大理,永昌等地,尚能寻见蒙古坟和蒙文碑志。河西县境内的打鱼村,全村数百户,和内地人的风俗语言有所别异,自称系随元世祖征滇时留守在此地的。世祖平滇后,以瞻思丁抚滇,从此云南更有阿拉伯人的移入。新元史本传载:赛典
3、赤瞻思丁,回回人,别庵伯尔之裔,别庵伯尔者,西域诸国尊回回救主之名也。世祖征西蜮,瞻思丁率千骑迎降,至元十年,奉上命抚滇,在滇六年,建树极伟。从这一记载中,可以推定在此期间阿拉伯人到云南来的必然很多。据大理县志载:境内之有回教,其来久矣 。元时,赛典赤瞻思丁以平章使云南,至元十六年,其子纳速刺丁迁大理路宣慰使都元帅,是为回教人至大理之始。今境内回教约一千余家,凡姓沙与马者,皆赛部子孙。 (大理县志稿 )反映了元代云南戍军落籍于狙中的情况。 明初平定云南后,留戍滇地的士兵,多为长江黄河一带人。明史称: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此留戍。 (明史 “兵志 ) 明代,军队戍守的地方,叫做卫所。明代云南都
4、司所属卫所,计有左卫、右卫、前卫、大理卫、楚雄卫、临安卫、景东卫、曲靖卫、金齿卫、洱河卫、蒙化卫、平夷卫、越州卫、六凉卫 诸处。所谓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 (明史 “ 兵志 )依此类推,仅就设卫的地点来计算,云南各卫所留戍的士兵,将近十万人左右,这还没有计算后来随时补充增戍的人数。此外,在正统时王骥的三征麓川,万历时刘犍,邓子龙的深入缅地,顺治四年李定国的率大军入滇,顺治十五年铎尼、赵布泰、吴三桂的进取云南,他们所统率的军队,多有一部或全部留戍或流亡在云南,以后大都落籍在滇地。有些士卒的妻子也被迁往云南。 2
5、仕宦的落籍 云南人中,还有一部分是外省仕宦落籍于滇的。他们是仕宦的后裔。 根据云南机务钞黄所载,洪武十五年平滇后上谕,各处仕宦人员,流寓在彼,及本处人民,如有怀才抱艺愿仕者,有司礼送赴京,以凭擢用。可见元末及明初,在云南做官而流寓在那里的,巳为数很多。明代三百年间, 滇中的官吏,有很多是外地人,如知名的文人杨慎 (升菴 )、李贽 (卓吾 )等都在云南流寓过清初吴三桂治滇,当其声势显赫之时,就有所谓西选之官,遍布东南,为仕宦而入滇的外地人,至此盛极一时。吴三桂失败后,终清一代,滇中官吏,仍多队外地派入 。据昆明县志载:自顺治迄道光间,昆明历任知县,计四十二人,其中二人为满籍,三十九人皆闽粤江南或
6、北方来者;凡此外来仕宦之人,他们的子孙固然未必完全落籍滇中,但任满后不再返回故乡的,也大有人在。特别是李定国在云南时,其兵士多为外省人。起义军失败后,其土卒多流亡滇地。如部将贺九仪,欲出降,定国杖杀之,其卒多溃还云南。 (南疆逸史 ) 3移民 明初,一方面从山西洪洞县移民以充实河南山东等地,另一方面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永昌府志载:明初,迁江南入居此地,故其习尚与江宁相仿佛,是以 俗号小南京。永昌即今之保山。明代到保山做官的多是些江苏一带的人。:徐霞客游记称:景泰中,设镇守。弘治二年,设金腾道。嘉靖元年,巡抚何孟春 (彬州籍,江阴人 ),巡按御吏陈察 (常熟人 ),疏革镇守,设永昌府,立保山县
7、,改金齿指挥使司为水昌卫府,领州一, (腾越 )二县, (保山,永平 )仍统潞江安抚司,凤溪、施甸二长官司。 不独保山如此,楚雄,大理也有类似的情况。西地居民,也大都由江南移来。楚雄县志载:县邑自前明洪武十六年傅,沐平定后,留兵戍守,太祖又徙江南闾右之民以居之。至今保山仍多江南人。大 理县志说:明成化十二年,设兵备进驻洱海,以后移民实边,阅百年,而生齿日繁,流寓日众。 我们对于明代从内地移民到云南的资料,掌握得极少。详细事实,史无专记,在地方志中可窥见一些零星史实。滇人藏有族谱的家庭不多,所以,当时的移殖详情,和移来的人口确数,都缺乏详尽的统计。不过,有一点可以断言,明代三百年间,通过移民的方
8、式,流入云南的户口,为数不会太少。如洪武二十年冬十月诏湖广常德,辰州二府民,三丁以上者出一丁往屯云南。 (洪武实录卷 186,页 3) 4.官吏的谪戍 明代 云南的移民中,有一部分是因罪革职的官吏,或者叫做谪戍。永昌府志载:考流寓者自当明始,而谪戍居多焉。或以文章寄兴,或以忠介全身,或以暂离而仍归,或久居而不返。除保山外,其它各地也有这种情况。明代为谪戍而流寓云南省的,各府县地方志上不乏此种记载,如明初的傅友德家属,当傅友德殁后,被分戍云南,辽东。在云南的一支,子孙旺盛,明代末年的傅宗龙就是他的后人。宋濂的儿子宋慎,也在洪武时坐胡惟庸党徙临安卫,又徙石屏,滇人称其子孙为学士后人。南京富户枕万山
9、,洪武时举家被充军云南,今滇中尚有其后人。其他为御史施武,参知 政事姬思忠,进士刘寅,翰林周志宏,都是因罪谪戍云南而落籍滇中的。今保山金鸡村有大户蔺,自言为蓝玉后人,因玉获罪,怕株连,乃改蓝为蔺。以上都是避徙谪戍的移民。 当然,也有谪戍得还的,如诸城知县陈元恭,便是一例。 5朝代更替和流亡 这种情况以明末清初为最多。顺治 14 年,永历帝入滇,宗室遗民髓着他由曲靖到昆明的很多。据滇南杂志中的永明外纪记载:帝于顺治十六年西走永昌时,随行之众,不下四千,自永昌入缅时,官员随行者四百余,侍从遗民则有三千以上失败时,尚且如此,初入滇时,来的为数当更 多了。吴三桂在云南,以复明为号召,许多人都看不清楚他
10、的狼子野心。由于当时人心思汉,受其蒙蔽,中原人士响应入滇的很多。 6工商业者,文人的流寓 由于经营工商业,流寓在云南的也不占少数;大多为四川,江西、两湖,闽,广诸地的人。昆明县志载,县城凡大商贾,多江西湖广客,其领当帖设质库者,山右人居其大半。可见当时在昆明经营当铺业的多是山西人。不仅昆明一地如此,其他各县也是如此。 云南多流寓的内地文人。如浪弯 (即洱海 )的何巢阿,昆明的唐泰,永昌的闪人望等。这些流寓在云南的 文人,当徐霞客游滇时,都和徐氏有来往。至于流寓于石钟山的李元阳,西华山的杨升菴,那更是鼎鼎大名,人所共知的了。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今天的云南人,实际上多为江南,中原,燕北,闽
11、广,山西,湘,赣的移民。当其最初入滇时,境内原有不少当地居民 (包括一些少数兄弟民族 )。在当地居民人数远胜于新来的移民之时,流寓此地移民的生活习惯,往往不足以左右或影响当地居民。在这种情况下,新来的移民,往往易其旧习而迁就当地的土俗这就是常说的移民的土著化。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元代以前。自明平定云南以后,中原居民移居于云 南的日渐增多,对当地的原有居民,就发生两种作用:一种情况是外来居民与内地移民融合,正如丘浚所说的:久之固巳相忘相化,而亦不易以别识之也。 (皇明经世之编 )这虽指明代蒙古色目人散处诸州者而言,在其它地方的各族杂处,情况也是如此。此种融合或同化遗迹,在现时云南境内各族居民间,都
12、可以找到。昆明四乡的子君,散民, 子,夷人等,就是同化尚未完全彻底的原有居民的残迹。大理一带的民家,实质上是内地移居民户与南诏大理居民的混合体。在抗战时期,永昌鹤庆有蒋家,人们称他们为阿莽蒋,其族约数千户,据说原为南诏 蒙氏的后代,初姓阿,后改姓莽,以后又改姓为蒋,通过各种关系,其生活习惯语言,和内地迁徙于此地的居民巳完全没有分别了。此为中原居民移居边地后融化原有居民的情况。一为原有居民聚居边区或山谷一带,而中部平原沃壤,则多为新来的移居的客户。这种情况在宾川西部山区更为明显。从云南全境来说,腹部多中,原移来的人,四境边地则多为原有居民。就一县区而言,城关及附近的平原地带,多有内地移民居住,而
13、四周山区地方,则为原有居民散居之区。但是,无论是那一个兄弟民族,他们对于开发祖国的边疆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7宗 室藩封 洪武时,封其宗室子弟于云南。如岷王封于云南后,大兴土木,营建宫室。洪武二十七年冬十月,始罢建岷王宫殿。再如周王,原封于河南,今开封龙亭即其王府旧址。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未几,果有言周王不法者,驱迫王及世子阖宫皆至京师,削王爵为庶人,迁之云南。 (太宗永乐实录卷 1,页 3 4)这样,周王朱梗和他的后代也都落籍在云南昆明了。此外朱埔次子朱有勋 (汝南王 )也居住在大理。至今大理,尚有朱氏后裔。 二 明代的屯田 明代继承和发展了历代特别是金,元的屯田制度, 在全国各地普遍开设
14、屯田,云南也不例外。封建统治阶级企图通过屯田,建立一支庞大的,在兵士军粮和武器来源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的,维护封建统治政权的国家机器 军队。可是,他们无法克制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所固有的腐朽性。因此在开设屯田的高潮 (洪武,永乐间 )过后不久,屯田制随即遭到破坏 (宣德,正统间 ),紧接着来的是,王公勋戚贵族和卫所军官对屯田的霸占和阶级矛盾的日趋尖锐化,致使大量屯田走向民田化。正统中,凤阳等处的军官占田有多至千余亩者 (明英宗正统实录卷 106,正统八年七月 )。嘉靖,隆庆到万历 以后,屯田巳成为档册上的记录了。下面谈谈明代在云南屯田的沿革,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军屯
15、明洪武十四年,当朱元璋调集军队进入云南之际,曾自岳州至贵州设置了二十五驿,每驿贮粮三千石,以供军食,明军进入云南后,采取的是向元军借粮的办法,所谓前恐蛮地无粮,符抿将军令分军回卫,今知资粮于敌,军可不必回也。 (太祖洪武实录卷 140,页 8)但是,终因蒙古贵族煽动云南农奴主和奴隶主进行叛乱,局势未能及时稳定。当时,云南行省从元朝接收下来的贮粮只有十八万二千多石,仅够四个 月的军需。军队好生无粮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发生了逃军现象。明廷当时采取了打粮的措施,即命令明军分别结集,把该地有粮的民族头人都打了取粮用。这种办法,一方面,虽可打击一部分奴隶主和农奴主,暂时解决一部分军粮问题,但也有不利的一
16、面,那就是明军在这一军事行动中不可避免地要伤害一部分群众,对稳定云南局势起了不利的作用。于是在洪武十五年议置云南都指挥使司,以谢熊戈,冯诚署司事;修道路,置邮驿。谕水西乌撒,乌蒙,东川,芒部,沾益诸酋长曰:今道人置邮驿通云南,宜率士人随其疆界远迩,开筑道路,其广十丈, 准古法以六十里为一驿,符至奉行。 (同上,卷 142 页 1 下 )除发展交通外,还推行开中之法(注 :开中是明政府利用食盐运销权使商人输送粮米到边疆成京都的制度明太祖洪武 8年,为筹备边储,仿宋代折中法,出榜召商运粮到边塞或边远缺粮地区 (成在边境设立商屯产粮 ),政府登记缴纳种类和数量,以及应支盐敷,发给领盐凭证 盐引,商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问题 论文 明代 云南 土地 封建 经济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