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上)(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上)(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上)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3、把握阅读社会科学文章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专题内涵解说 文明的对话是一个亘古以来就已存在,并且世世代代都在探讨的问题,在当今世界尤为突现出它的重要性。不同国家、民族,它们的起源、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各不相同,由此而形成了多元文明,并且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人文图景,装点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文化既涵盖
2、信仰、价值观与创造力,也包括知识体系、生活方式、物质产品。文化的多元对于全球生态的重要性,犹如物种的多样性,对于物种平衡那样不可或缺。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外来文化因素,自主决定用何种方式来吸收,吸收哪些内容。华夏文明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情感认同和身份纽带。它不仅有着自洁和自强的能力,还有兼容的气度和灵动的智慧。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拒绝抱残守缺,反思我国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长处,以发展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发扬中华文明之中可贵的人文精神,用以化解当今世界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3、,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不同种族、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全球化的趋势正加速进行。这种全球化的趋势既推动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共享,也突显出国家、民族和地区间不同文明的差异、分歧和冲突。应该承认各种文明都有自己的价值,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要以平等的态度,积极地开展文明对话,减少偏见和敌意,消弭隔阂和误会。 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不可调和的冲突,甚至认为这种冲突必然导致灾难性的战争,这种对于人类前途的悲观主义的看法,是与世界文明发展史所揭示的规律相背离的。 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异质文明,推动多种文化形态之间的传播与交流,开展文明对话,这样就能使我们共居的地球村和平、安宁、幸福、进
4、步,就能使人类文明得到长足的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繁荣。 本专题共分三个板块。 “审视传统”选入学术论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文章阐释了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分析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和联系,文化传统的两重属性,指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揭示出文明对话的作用。 “拿来与拒绝”选入杂文拿来主义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着重谈文明对话中必须具有自主意识,懂得怎样选择接受外来文化。学习这一板块,是要求在全面领会文章精神的基础上,学习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三个板块构成一个整体:对于传统的认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继承和接受,从而帮助学生懂得文明对话的内涵、意义和作用。现代文阅读指导:第一步,阅读全文,结合后
5、面问题把握文章大意。第二步,审清问题要求,正确划分问题的信息区间。第三步,辨析信息主次,抓关键词句,筛选出主要信息。第四步,根据问题要求,整合主要信息要点形成答案。基本原则:1、答案在文中(原文中的句子就是答案或由原文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推理形成答案)。2、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3、书写工整,答题规范。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阅读文章,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
6、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阅读全文,说出文章大意,划出问题在文中的区间,再回答问题,要求笔答。什么是传统?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征?什么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文化传统具有哪些特征?怎样看待和理解传统的双重性?怎样看待文化传统的惰性?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开头从总结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人手谈利用“过去”的重要。这里所说的一个多世纪,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所说的“社会试验”,就是指仁人志士们的救亡图存运动,从洋务运动、变法维新、
7、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纪末的反思之中,中国人明白了“过去”的意义。作者用正反对照的方式,指出正确审视过去的必要性。文章中所指出的“彻底决裂”、“彻底砸烂”、“在白纸上描绘未来”等,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左倾思想泛滥时提出的口号,这些口号,或是割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论述,予以随心所欲的引申;或是主观主义的估计和评价,但其思想源头和过去,特别是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否定过多有关。 接下去,从时间的维度看“过去”,分析了它“形成”的过程,已经起的、正在起的和必将继续起的作用。将“过去”这个带有口语色彩的词学理化,带出了“传统”一词,认为“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
8、即从时间角度看,是指消逝了的时间,而从其所留下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积累来看是传统。 在这部分的结尾,提出了传统和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仍然是从正反两面来论述的。最后,对思想学术界以及其他方面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混同起来的现象,提出批评,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蜜蜂”和“蜂蜜”的区别,让人们一下子明白它们的差别所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所用的词是相同的,语序不同,内涵更不相同,也正像蜜蜂和蜂蜜一样。 从经验范围内的“过去”,谈到人们并非完全理解的“传统”“文化”,切人论述的中心,带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逐步进入学术层面。 第二部分(第47段),传统文化的内容
9、、范围、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首先,对“传统文化”这个概念进行界定:(1)从“传统”与“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有类于语法分析,前者于后者是修饰关系,“文化”是中心词,意味着落点是文化;(2)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去界定,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相对应;(3)内容上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这个长短语,从语法关系上看,是偏正短语,落脚在“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上,是可睹的,可以言说的;(4)包含的成分,作者举例加以说明。实际上,是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对于概念加以界定。 然后分析传统文化的特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在概述以后,讨论如何理解时代性和民族性
10、的问题。时代性是指文化是应运而生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不管是怎样变化,变化的程度有多大,只要是存在过的,便都是传统文化。因为既然是存在过的,就必然会有影响,这种影响,隐性的或显性的存在,就成为民族性,即文化中带有民族特征的因素。 第三部分(第813段),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第一层(89段)是对于概念的界定。和上一部分不同,主要用了比较的方法,即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前者是有形的,或者说是可以名说的,而后者是不可捉摸、难以名说、无所不在的,这些是从其表现形态方面来说的
11、。接着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一是实践性,一是体现出来的形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民族精神。 第二层(10段)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共同生活,即共同的生存环境把本民族的人连接到一起,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共同的生活环境,提供了共同的园地;民族共同语言成为他们共同的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工具。作者先从正面阐述,接下去,从反面来谈,就是说在这个生存环境中,无法导出的方式、方法或无法表述的意念、思想,是不会融人民族共同心理中的。最后小结,民族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为全民族所共同崇尚的才能构成文化传统。 第三层(11段)说明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这也是文化传统的特
12、点之一,是就其所起的作用而言的。惰性,并非完全是否定的成分,它起着制约、整合的作用。文化传统有着稳定的一面和变动的一面,但这种变动是缓慢的。第四层(1213段)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一种文化与外来文化接触、交流,就会发生变化。文章描述了交流到变化的全部过程(惊奇、观望、攻讦学习、交流、消化、吸收、整合),指出变化带来的结果。对于这种结果,作者说得很有意思:“虽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却让人觉得很陌生。”这一部分涉及的问题比较多,所谈到的各个问题彼此相关,作者论述时,一环套一环,逐步深入,引向问题的核心。从文化传统的本质,谈到了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文化传统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导致变异的原
13、因、文化传统的评价、民族的文化传统与超民族超历史文化的关系,等等。像是信口而谈,由于所谈的问题前后有较强的逻辑联系,弄清楚后面的问题,必须以前面的问题为基础,因而显得有层次、有条理。 第四部分(第1823段),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 文章把这两重属性形象地比作为“财富”和“包袱”。从财富一面来看,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是泽被后世的有益成分;从包袱一面来看,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又是一种惰性的力量,我们应该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作者针对两种简单化的理解,提出批评。一种把传统视为服装,而服装又以人时为美,因而抛弃传统,从本质上看,这是将传统看成包袱;一种把传统视为文物,对待文物应“惟古是尚”,根本不敢碰,这是因为惰性在起作用。进而分析了导致这两种看法形成的认识论上的根源,用比喻和比较的方法,为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的说法作解释,肯定了传统的内在性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是无法随手抛掉,难以彻底决裂的。这样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最后,再一次将传统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指出传统是必然随着时代而变化、演进。这一部分是综合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而论,批评了错误倾向,分析形成这两种错误认识的根源,指出我们应该怎样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小结作业板书设计: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实)表现传统 传统的双重性 文化传统(虚)精神总 分 总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