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共90页).doc
《八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共9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共90页).doc(9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标题1、新闻两则教 学 目 标1、认识新闻体裁的特点。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3、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教学过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课时)一、预习:学生朗读,注意下面字词的读音。鄂 豫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二、导入:1、作者介绍。2、背景介绍。三、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1、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
2、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3、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4、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5、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6、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其特点是:及时性、真实性、简明性。四、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结构:请学生用横线画出,教师给予引导、指点且明确。(此题让学生明了新闻的我五部分。)五、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理清新闻的六要素,再次熟悉课文内容。六、内容探究:思考、讨论且归纳。1、标题中的“
3、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明确: 1、“百万”是实数。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准确性很重要。 2、从导语可知渡江的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3、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第三层:(汤恩伯认为至结束),叙述东路军作战情况。 4、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
4、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六、文章中心归纳:学生根据所学讨论并归纳。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七、通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及情感鲜明的特点:让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八、布置作业:完成成功同步练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
5、课时)一、解放南阳的背景: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找出消息结构的五部分,划分层次,理清思路。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南阳一带),背景。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有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介石军队全局崩溃的趋势。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
6、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三、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分析:“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四、概括中心: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五、分析两文的写作特色:1.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2. 语言简明、气
7、势磅礴。六、布置作业:完成成功同步练习。七、课堂小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八、板书设计: 新闻两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三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修正栏:教学反思标题2、芦花荡教 学 目 标1、 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 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
8、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生字词注音注解;疟子(yozi)、寒噤(jn)、蹿(cun)、仄(z)歪(wi)、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2、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二、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
9、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三、作者及作品介绍。四、整体感知: (一)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学生,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
10、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11、“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二)、总结: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
12、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三)、布置作业:1、识记字词。2、思考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抽查听写。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习三)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
13、,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
14、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
15、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
16、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
17、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
18、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独立完成成功同步练习。六、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修正栏:教学反思标题3、蜡 烛教 学 目 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2、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
19、的情感世界。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阅读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二)、介绍时代背景: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
20、,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三)、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
21、获列宁奖金。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四)、诵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明确: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
22、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3、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课文中哪一句话意味深长?蜡烛在文中何深意?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1)、对蜡烛的六次描写: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语文 集体 备课 教案 9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