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关键字】:生态自然观 人与自然 和谐 发展一、引言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共同难题,也是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非常现实、迫切的问题。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应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日益强大,但人类活动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过分的不科学与不全面的发展观使得人类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严重破坏,从而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发展,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它的确
2、立,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看待角度,因此我们要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二、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2。第一,生态自然观并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第二,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生态科学、生态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等的讨论和重复,而是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进行哲学概括形成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生态自然界。第三
3、,生态自然观是出于对自然观的历史研究的理性思考提出的,它产生于生态自然进入实践领域之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自然观的理论研究对生态自然的实践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现代生态自然观是一种在考虑后人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突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智力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法制化,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逐步使自然环境、人类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的自然观。总之,我们必须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
4、一体,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倡导人类应该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运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整个地球的化施加定向的影响,使其更有利于生态平衡。人类和自然是同等重要的,只有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3。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不停的演变中。这种关系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阶段,即原始的农耕文明阶段,人与大自然是相对亲近的,人类从属于自然;第二阶段是人类征
5、服和改造自然的“天人相分并对立”阶段,即近代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这一阶段以人类大规模地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为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走向疏离;第三阶段是人与自然重新走向和谐的新“天人合一”阶段,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阶段呈现出人类对自然的新认识和某种程度的复归4。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这也折射出人
6、类对自然的依赖性,人由自然发展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然自然可以存在,但是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这样人类必然要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工的自然,“人工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
7、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是相互对立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了人在自然界前的主观能动性。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
8、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人类在实践中的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探索自然、改造自然,迫使自然满足自身的需求,这充分体现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能动性,也是人与被动消极地去适应自然来维持生存的动物主要区别5。四、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因素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
9、,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目前全世界有许多人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近三分之一的人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灾难性危害的现象。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公害事件层出不穷、环境污染现象屡禁不止
10、、能源危机咄咄逼人、地球大气圈中的臭氧层损耗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迅速消失以及人类生活质量普遍下降等等。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环境污染严重。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对其他生物生存威胁,并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日前,最具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和温室效应。第二,自然资源消耗、短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但自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越来越稀少,从而增长了威胁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因素。第三,人日激增。自第一
11、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日迅猛增长,人日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此时,人口的增长便加剧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6。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主要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并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于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需要和大自然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并不是简单的维持和恢复某种平衡,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的干预,利用自然界的力量使自然平衡为人
12、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人类必须同大自然协调一致,运用自己的知识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真正实现人类和自然的高度的和谐统一。首先,要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改造并达到与其和谐,尽量深入认识自然及其规律。实践证明,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甚至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逆自然规律而动者,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必须做一次全面的反省:人的生产目的、社会目的,必须以遵守、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为前提和依据,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发展,又为未来的发
13、展创造有利条件。要特别注重“开发与治理并重,环境与发展同步”的发展规律,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把握客观实际,又要具有前瞻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眼光7。其次,协调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由人与自然对立向人与自然统一和谐转变。生态自然观要求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这既是自然界运动规律的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应有之义。只有把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相处,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持久性、连续性和再生性。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离不开自然,一旦脱离自然,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的共存、共生和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坚持消耗最小资源获取最大
14、则富的原则,二是坚持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原则,三是坚持生态系统的均衡性原则,四是坚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最后,科学利用生态经济资源,促进再生资源、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资源是生态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经济的类型和性质,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样式和布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的生活垃圾剧增,由于科技的局限,仍采取填埋滩肥和焚烧等不科学的方法来处理。这样一方面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另一方面造成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站在资源生态学立场,生活垃圾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不断增长的潜在资源,把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变为“二次利用”,既能解放巨大的资源潜力,又保护了自然环境,增加了经济效益,还能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15、。六、结语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无意中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一些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从自然生态观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相互交融的关系。通俗地说,一方面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人类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主动地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清楚,采取协调行动,才能使两者之间和谐共处,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参考文献】:1陶柱标.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李倩.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3徐喜爱,树立生态自然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4贾军,张芳喜,沈娟.生态自然观与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反思J.系统科学学报,2008.5汤卓,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6冯波,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J.琼州大学学报,2003.7牛晓洁,韦金红.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