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哭嫁歌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绥宁哭嫁歌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学科分类号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绥宁哭嫁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Wedding Lament and inheritance in Suining 学生姓名: 杨晓婷 学号: 系别: 音乐系 专业: 音乐学 指导教师: 王丹 起止日期: 2012年 月 日怀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诚信声明作者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
2、确的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作者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目 录绥宁哭嫁歌的艺术特征及传承摘 要我国许多民族的婚俗都流行“哭嫁”仪式,其中苗族婚俗的“哭嫁”是绥宁苗族人民广泛流传的一种习俗。本文将以绥宁哭嫁歌为研究对象,分析绥宁哭嫁歌产生的土壤与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其中包括音乐特征、演唱程序、歌词特征、演唱形式及演唱技巧,展示了湘西哭嫁歌音乐文化独有的魅力,促进人们对苗族民间文化的理解和对哭嫁歌文化的传承。关键词绥宁; 哭嫁歌; 艺术特征; 传承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Wedding Lament and inheritance in SuiningA
3、bstractThe marriage customs of many of our nations popular Wedding Lament ceremony, which the the Miao marriage customs Wedding Lament is the Miao people a widespread custom in Suining. This article will be the Suining Wedding Lament for research, analysis the Suining Wedding Lament song produced by
4、 soil and its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music features of the concert progra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yrics, singing form and singing skills, demonstrated in Western Hunan Wedding Lament the unique charm of music culture, to promot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 Miao folk culture an
5、d cry marry song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Suining; The Wedding Lament; Artistic features; Inheritance一 引言哭嫁歌是绥宁苗族婚礼习俗中由新娘与其女性亲友们演唱的抒情性歌谣。在解放前,妇女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哭嫁歌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苗族女性们最喜爱的歌唱形式。只有在出嫁的时候,女孩方能对封建伦理道德宣泄心中的不满,可以说,哭嫁歌是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宣泄心中真实情感的一种演唱形式,而哭嫁歌当中的思想、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使得其本身彰显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二 绥宁
6、哭嫁歌形成历史(一) 绥宁风俗简介湖南省绥宁县地处湘西南麓,毗邻湘桂黔边境,武陵山脉与雪峰山交界地段,地理环境划分为南片、北片两大块。绥宁历史上是巫傩文化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浓郁神秘,目前境内有以苗族、侗族、瑶为主的19个少数民族,全县少数民族人口超过60%,有“苗疆要冲”之称,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之地。绥宁县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山高且险,导致迄今为止交通仍不发达,处于比较闭塞的状况。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绥宁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才能得以保留和沿承,其中有逗春牛、三月三、四月八、舞龙舞狮、苗族哭嫁婚俗等游艺习俗,千百年来,众多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和睦共处,为绥宁县增添了许许多多
7、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采。(二) 绥宁哭嫁歌的形成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能歌善舞的民族。例如,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有感染力和文化魅力;每年正月的舞龙灯是苗族各个村寨都非常重视的群众性娱乐活动;而三月三赛山歌的苗歌会,更是体现了绥宁各苗族乡浓郁的民族风情;传统婚礼习俗中的“哭嫁歌”还是苗族人民数百年来保持着的婚仪;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或者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表演的芦笙舞,场面极其壮观,气氛非常热烈,很受人们欢迎。这些都是别具魅力的苗族民俗文化种类。其中,哭嫁是苗族婚礼仪式上所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是传统苗族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哭嫁歌则是这样的婚俗下的特定产物。在封
8、建社会和旧中国年代,苗族妇女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原始婚姻中出现的抢婚、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都让女子失去了该有的恋爱自由与婚姻自由。他们在娘家待嫁时,由于父母观念守旧而重男轻女,其成长历程并未得到重视;等嫁到婆家之后,很少有亲情的关怀,更不用谈生活的乐趣。因此,长期生活在被压制下,心中的苦水、怨恨和对封建伦理道德的不满在只有在出家的时候才能大胆地、尽情的宣泄,这也是为什么哭嫁歌在封建社会最受广大妇女喜爱、最具有感染力、能够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在湘西绥宁各苗族乡,哭嫁仍是当地人民流传的一种习俗。然而,解放后哭嫁习俗的涵义与之前的涵义大有不同,主要用于表达故土难离之情和对亲友的感恩与绵绵思念情意。
9、一般是由嫁娘出嫁前的一周左右开始,在出嫁前一天完善,哭嫁达到高潮。新娘坐在床上哭,姐妹、嫂子和女伴则在房间里陪着哭,这一晚便成了村里姑娘姐妹们倾诉离别情感的合唱。哭嫁是怀着忧喜交加的心情的,出嫁是喜事,但又留恋故土与亲友,因此哭嫁也是真情实感、情深意切、催人泪下的,更是苗族婚俗中最感人肺腑的一幕。在苗乡许多村寨里,哭嫁不仅是一种特殊的风俗,同时也发展成了一种歌唱艺术。苗族老人常有道:“嫁娘冒哭嫁,脸皮厚”。三 绥宁哭嫁歌的艺术特征(一) 哭嫁歌的音乐特征哭嫁歌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哭腔”,其中有“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妹哭嫂”、“嫂哭妹”、“哭祖宗”、“哭姑婆”、“哭
10、婆妈”、“哭陪客”、“哭十姐妹”、“哭媒人”、“哭席”、“哭花”、“哭苦情”、“哭撒筷”、“哭打伞”、“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出门”、“哭上轿”等,因此,哭嫁歌在某种意义上是用苗族姑娘的哭声所谱成的。哭嫁类的多声苗歌艺术性很强,腔调有一定的装饰性,演唱过程中拖腔、颤音始终贯穿于歌乐之中,可以说,几乎每句歌词结尾都有哭腔似的下滑音,而且还带着一种特殊的悲伤的哭泣风格。哭嫁歌的腔调来源于苗族山歌,一般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哭是低沉的、短促的,呜呜咽咽,营造了悲切、哀怨、忧伤的气氛;而唱是舒缓的、昂扬的,接近于朗诵调,现代哭嫁歌还会用苗语或汉语哭唱。哭嫁歌中的哭
11、与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以哭代歌,以歌带哭,相得益彰。 例如,在哭爹娘中:“我的爹呀我的娘,哦咿啊哈咿,我是你的呃咿啊一个儿,哪哦咿啊哈咿。父母养我啊万苦辛,哦咿啊哈咿,难报父母呃半点恩,也哪哦咿啊哈咿。”在这一段旋律中,总共只有612个三个音,14小节的旋律,10段的歌词,其中前七小节和后七小节大致相同,而在这当中带着下滑音的哭腔一共出现了7次,而歌词的连贯体现出苗族哭嫁歌的叙事性与感叹性特点。哭嫁歌中很大部分的旋律都是由歌唱者即兴创作的,也有小部分是固定的旋律。(二) 哭嫁歌的演唱程序哭嫁歌是一幕有机组合的大型套曲,有序幕、高潮、尾声等组成部分。在女孩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
12、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开始都是断断续续地进行,可以自由地哭,亲朋好友前来送礼探望,谁来就哭谁,作为道谢的礼节。嫁娶前一天晚上,哭嫁达到高潮。新娘与姐妹、嫂子、女友聚集一房,新娘家还会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她们都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大家一般都怀着忧喜交加或同命相怜的的心情,表达对故园亲人的留恋,对新归宿、人生转折和顺逆难测的不确定与担心,新娘此时会触景生情,悲欣交集,故此常常感慨得声泪俱下,痛哭流涕,发出来自心底里的哭声,是苗族婚俗中最富有情感的一幕。例如,哭爹娘:“爹呀!妈呀!娘把女儿当朵花,一尺五寸抚养大。花了钱来费了心,女儿岂忍离娘家。”“爹呀!妈呀!抬头望见
13、满天星,低头想起父母恩。为儿花了多少钱,为儿操了几多心。”哭哥嫂姐妹:“哥呀!嫂呀!我的哥呀我的嫂,哥嫂对我千般好。今日为妹离别去,哥嫂恩情报不了。”“哥呀!嫂呀!我的哥呀我的嫂,你把为妹当珍宝。小时背来又是抱,今日离别泪滔滔。”陪嫁劝哭:“妹呀!妹呀!古来乾坤地与天,男婚女嫁是当然。今日有幸鸳鸯配,喜泪迎来心里甜。”“妹呀!妹呀!嫁郎要嫁有情哥,不怕家贫房屋破。只要夫妻恩爱深,缺少吃穿也快活。”次日,迎亲的队伍到来,姑娘会高声哭道:“小小树儿难分杈,女儿难舍爹和妈,不被不穿也不搭,不出家门不出嫁。”这个时候爹娘、兄嫂与村寨里的姊妹们都会围上去轻言细语劝回,姑娘方才无可奈何停止哭诉,哭唱也进入
14、了尾声。哥哥会过来将妹妹背起向外走去,把妹妹送上花轿。此时,就等在外的新郎和迎亲的队伍欢欣鼓舞,大作鼓乐,簇拥着新娘的花轿往新郎家里走去。(三) 哭嫁歌的歌词特征哭嫁歌的歌词针对性很强,内容是跟随对象的转变而转变的。同时,其歌词具有固定的结构:每句歌词句首先称呼对方,然后再丰富句子内容;而内容也是以待嫁者或送嫁者的心情唱出感怀,并且最终以感叹句的语句结束。哭嫁歌打破四句七言传统民歌体的局限,产生了这种长短句为主、非诗非词、口语与书面语相融合的自由诗体,这种诗体体裁、句式灵活,长短不一,语言、腔调多且重复,对韵律不作要求而节奏明朗。可以说,哭嫁歌整体的音乐语言既押韵却又不强求,天然本色且口语化。
15、哭嫁歌给人以似哭似唱的感觉,其歌词就是来自生活中的语言,再加上一定的修饰。特别是程式化的歌词比较押韵,蕴涵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深厚的情感情愫,例如在哭父中: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从总体上看,“哭嫁歌”歌词内容结构就好像
16、一部长篇叙事诗,其结构不但完整,而且演唱方式灵活,主要表现为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此外,苗族女子除了日常积累下来哭嫁技术外,还要能根据现场的变化,临时创作一些与程式不同的句子,以歌代哭,以哭带情。哭嫁歌的演绎充分展现了苗族女子聪明智慧的一面。(四) 哭嫁歌的演唱形式及演唱技巧哭嫁歌是边哭边诉的歌,形式多样,主要有独唱、合唱、对唱和轮唱等,表现为新娘一人单哭,两人对哭,或者是新娘哭一句,母亲、姑嫂、姐妹、姨娘等女性亲人又相应地哭一句。其中,对唱是哭嫁歌主要的演唱形式,犹如对话般的一唱一和。“唱”者一般为女声,没有音乐伴奏,边哭边唱,苦中有唱,唱中有哭,场面十分壮观。在哭嫁过程中,独唱、合唱、对
17、唱和轮唱等歌唱形式都会轮番交替出现,歌唱内容通常反映了歌唱者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所在的场合,如姐妹对哭唱: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 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 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 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 妹:“梭罗树来台以台,望姐心里多宽怀, 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一般情况下,哭嫁歌的歌唱姿势为坐唱,在哭唱时候的手帕除了用来抹眼泪,还能将其挥动借以抒情。同时,唱时还会出现互拍腿部、肩膀的动作,不仅仅是满足唱者们感情上的需要,还起到唱者间演唱的起止、节奏、速度和力
18、度的相互暗示作用。在陪十姊妹中,对唱和轮唱就是其主要形式,即先由一人唱起,再由另一人接唱,其中还有众妇女齐声哭唱,她们各自发挥,并无固定统一的歌词。哭嫁歌的哭唱者一般都运用真嗓哭唱,在其哭唱过程中,音色也会有一定的变化。哭唱者悲切的哭声始终贯穿于乐句当中,多用较低沉的声调低声哭诉,声音柔和且不失张力,唱至激动处,吐字会变得不清晰,浊音、颤音很多,地方特色十分明显,这都是由于歌唱者抽噎与哭声的起伏所致的。因此,歌唱者必须要很好地掌握哭腔哭嫁歌中最典型的音乐特征的运用。再者,哭唱者的体力会消耗很大,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哭嫁歌的难度。四 绥宁哭嫁歌的传承(一) 传统“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作为苗族哭嫁婚
19、俗所特有的文化特征之一,哭嫁歌的传承过程更是反映了苗族“口传心授”传统的特色。哭嫁歌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苗族的风俗、信仰与伦理,可以说是苗族人民的一种信息传播的途径。如同许多无书写传统的民族,苗族人民也会通过歌曲来传授历史和求生技能等知识,许多苗族母亲会通过哭嫁歌向即将出嫁的女儿传授为人妇之道。而且,苗族女孩从小就要观摩、学习怎么哭,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在婚礼中陪哭。尤其是在一些“哭嫁”婚俗世代相传的苗族村寨,每每有女子出嫁,未婚女孩都会跟随父母一起到亲戚家中学习“哭嫁”技巧,甚至有些父母还会私下请求嫁娘暗地里教导女儿的“哭嫁”技术。因为在苗族人民看来,一个女孩的哭嫁技术是否出众,是衡量她
20、优秀与否的标准;倘若在出嫁前女孩还没能哭嫁,是不吉利的,会受到他人的歧视和讥笑的。(二) 现代多元推动的传承方式绥宁县属于湘西地区,地处武陵山脉。湘西地区长期以来居住着土家、苗、侗、白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侗族和瑶族为主。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信仰、居住、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等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正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相对闭塞,湘西地区其丰富且独特的民俗文化得以保存,土家族的吊脚楼,苗族的银饰、哭嫁婚俗,侗族的风雨桥、侗族大歌等民俗风情享誉海内外。可以说,民俗旅游资源是湘西地区得天独厚且无可厚非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抓住国家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重点
21、开发特色旅游,建立民族民俗博物馆、保留原生态民族村寨、挖掘民俗精髓,丰富旅游产品。例如,绥宁每年的中国四八姑娘节,其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洋溢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位于张家界一猛洞河一凤凰古城黄金游览线上的德夯苗寨在现代先进管理的带动下,现已发展成为湘西民俗旅游的品牌基地;而由湖南省民族歌舞团彭昌兴、胡明珠、杨天解、麻晓玲等著名民族艺术家创作的大型民俗旅游歌舞土风苗韵中的婚俗篇更是完整向人们演示了苗族独特婚嫁习俗,从哭嫁、骂媒、扮娘、迎亲、颠轿、跳筛、圆婚到祝福,妙趣横生。苗歌苗舞无一不乘载着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这些节庆活动和民间歌舞,既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更是对苗族民俗
22、文化的传承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现代青年采用“哭嫁”仪式的婚礼。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使得许多先进的生活理念和现代文化对苗族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很多青年外出打工,城市的现代化生活已成为苗族青年所追求的目标,换而言之,年轻人的生活习俗在不断发生改变,婚俗习惯也被逐渐汉化或西化,在苗族村寨“哭嫁”的婚嫁仪式慢慢没落,哭嫁歌面临着极大的传承危机。因此,为了将哭嫁歌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苗族的婚嫁民俗文化,了解哭嫁歌,我们应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保护好这一民俗文化瑰宝。五 结语哭嫁歌是苗族妇女千百年以来集体智慧的结晶。就哭嫁本身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部散发着浓厚苗族风情
23、的抒情长诗,提供了大量关于苗族婚姻、妇女心理与社会发展真实可靠的研究资料;同时,它还是苗族的一部婚俗史册,因其当中展现了苗族的信仰、语言、价值观与伦理道德观念。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许多人逐渐忽视了对本民族风俗文化的认识与传承,对民族风俗文化艺术的保护意识比较弱,使得很多别具特色的风俗音乐几近失传。因此,重视本民族特有的风俗音乐的挖掘与整理,并进一步的发展传承下去,是当前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参考文献1. 彭继宽;哭嫁习俗与哭嫁歌J;民族论坛;1993年02期2. 石宗仁;试析哭嫁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9年033. 沈茜;苗族哭嫁歌及婚姻礼俗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周立;哭嫁的女人 流泪的艺术J;乡镇论坛;2010年27期5. 向云驹;湘西有大美N;光明日报;2003年6. 杜春燕;少数民族“哭嫁歌”价值浅析;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02期 7. 唐祺;苗族家庭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8. 蒋兴华;苗族婚俗一瞥N;贵州政协报;2005年9. 谭德富;依依惜别话感恩 喜事悲唱说哭嫁J;民族大家庭;2011年03期10. 黄洪卫;绥宁苗族风俗音乐的调查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