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隧洞下穿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共7页).doc





《地铁隧洞下穿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隧洞下穿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地铁隧洞下穿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钟慧民中铁十六局二公司六分公司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线周围将有越来越多的邻近建筑物。在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区间隧道对邻近建筑物及其他各种地基的影响是不可避免要的。有时隧道不仅仅是邻近建筑物,而是直接位于建筑物之下,这必将对隧道的施工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产生很大影响。因此,为了把对建筑物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有必要对如何减小隧道开挖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结合目前已经通过永3、永16楼的双井劲松区间隧道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类似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关键词 地铁隧道 高层建筑物
2、浅埋暗挖 监控量测 差异沉降 CD/CRD工法 1 工程概况双井站劲松站区间,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设计线路起点里程为K23+287.189,终点里程为K24+095.68,线路全长808.638m,为标准单线区间,本区间已于2006年9月23实现全线贯通。区间沿三环路方向布设,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这对隧道施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永3楼(东三环南路42号)及永16楼(东三环南路44号)对本区间的影响最大,楼房位于线路里程K23+426K23+355区段,右线结构外皮与楼房最近水平距离为9m,(右线在没有打设隔离桩的情况下,已于2006年2月14日先行通过),左线结构邻近永16楼(结构外皮与楼房水
3、平净距为2.935m)并下穿永3楼东北角,下穿长度12m左右。永16楼附近的隔离桩于2006年3月31日施作完毕,左线于2006年6月14日到达楼房保护区域,于2006年9月7日安全通过。区间左右两线均为单洞单线结构,开挖净空为6.1m6.43m,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区间平均覆土厚度约16.0m,左右线路最小线间距约12.0m。楼房与线路平面位置图如下所示: 右线左线 图1 永3、永16楼与线路平面位置关系图2 施工技术难点2.1 围岩软弱易扰动、稳定性差2.1.1 结构底板区间隧道底板穿过的主要岩土层为粉质粘土层、粉土2层,局部粘土1层,均属级围岩,分布较为稳定,但结构底板在K23+431.
4、70K23+970.40段位于层间潜水含水层之下,层间潜水含水层为粉土2层、及局部分布的粉细砂3层,在地下水作用下易发生涌砂。2.1.2 结构顶板区间隧道顶板穿过的岩土层在K23+650.0K23+970.4段穿过的主要岩土层为粉质粘土层、粘土1层、局部为粉土2层、粉细砂3层,在K23+287.189-K23+650.0段穿过的主要岩土层为中粗砂1层,围岩稳定性差,均属级围岩;尤其是砂类土自稳能力差,无法形成自然应力拱,易坍塌。并且中粗砂1层为潜水含水层,在地下水作用下易发生涌水、涌砂,应注意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2.1.3 边墙区间隧道边墙穿过的岩土层主要为中粗砂1层、粉细砂2层、粉质粘土层、
5、粘土1层、粉土2层,局部为粉细砂3层,围岩分类均属级围岩;侧壁围岩土体的自稳能力差,易产生坍塌,同时由于地下水影响,粉土2层在地下水作用下强度和稳定性导致降低,易发生坍塌,中粗砂1层、粉细砂2层及粉细砂3层在地下水作用下易发生涌水、涌砂甚至塌方。2.2 前期开挖过早的对楼房产生了较大扰动永3楼为3层框架结构,独立柱基础,东西为柱跨8m+8m,南北向为3.35m+6.7m+9.55m,基础埋深2.5m,建于1997年。永16楼房为箱形基础,地上16层,地下3层剪力墙结构,基础埋深为5.5m,1989年建成。由于拆迁的缘故,靠楼房较远的右线在对楼房施作隔离桩前就已经通过了楼房区域,已经对本区段的土
6、体产生了较大的扰动,并使得永3、永16 楼都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沉降(清华大学房屋安全鉴定室评估结果为:永3楼、永16楼目前外观质量基本正常,未发现有因不均匀沉降及承载力损失引起的明显结构性损伤;截至2006年4月20日,永3楼最大差异沉降值为8,还有12的富余量;永16楼的最大差异沉降值为13.5,还有16.5的富余量)。在这种状况下,虽然左线与16层居民楼之间有隔离桩作为屏障,但是左线隧道施工下穿永3楼,两者之间没有桩墙作为隔离屏障,且左右两线土建施工距离较近,使得左右线的施工沉降槽叠加且可继续延伸发展。因此,在同样的地层条件,同样的支护措施下左线施工引起的楼房的沉降肯定大于右线施工引起的沉降
7、,而且永3楼的大部分独立柱基础均位于左右两线施工沉降槽重叠的区域,基底地层受多次重复扰动,使得沉降难以预测估计,当楼房框架中的任意相邻柱基础的沉降差超过其允许值,楼房的安全将得不到保证。2.3 降水井打设不到位、降水区域未封闭本段降水设计采用管井降水,间距6.0m,沿线路两侧布置,由于受到楼房和地下各种管线的影响,楼房周边的降水井Q15Q24都无法施作,降水井在永3楼东侧、永16楼西南侧,这使得降水区域在楼房附近形成缺口,造成洞内施工掌子面水量很大,这对施工安全和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3 通过楼房采取的施工措施根据专家审查会的专家意见,洞内在原专项设计支护措施基础上适当加强往前掘进,遵循“强支护
8、、小分块、短进尺、早封闭、快通过、勤量测”的原则,由于永16楼附近(K23+ 409.4K23+395)已经打设了隔离桩,故侧穿永16楼地段采用双排小导管超前支护,CD法开挖施工,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必要时增加临时横支撑;下穿永3楼地段,采用双排小导管超前支护,CRD法开挖施工,为减少群洞效应,开挖步序必须保证在一侧导坑贯通后再开挖另一侧,同时为限制洞周边土体的变形发展,增加靠近楼房侧拱墙部位的径向注浆,该方案洞内措施对控制沉降有很好的效果.根据其他已建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看,大范围启动降水,将会导致地层产生不易恢复的沉降变形,结果是加剧建筑物的沉降。在目前建筑物已发生较大沉降的客观情况下,降水交
9、叉施工将会相互影响,故降水施工先行,土建施工后动,通过监控量测手段,确定降水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稳定、且留有足够的沉降量后施工方可进行。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采取如下专项设计方案:3.1 隔离桩及隔离桩以南未施工(K23+426K23+406 20m)地段、采用CD法开挖,先开挖隧道一侧(靠近楼房)的上下台阶,然后再开挖另一侧的上下台阶;、格栅间距由原设计的0.75m/榀调整为0.5m/榀,初期支护护厚度30cm,临时中隔壁厚度为30cm;、超前小导管在拱部150范围内按双层布置,第一层角度为715,第二层角度为3045,小导管长度L=2.5m,纵向间距调整为1.0m,环向间距0.3m;、靠近楼房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铁 隧洞 高层建筑 施工 技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