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论文-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下) .doc
《人口问题论文-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下)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问题论文-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下) .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口问题论文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下 ) 至于把中国近期总人口出生性别比升高归结为由出生人口中的第一、二孩比例下降引发的观点,或是与母亲生育年龄推迟有关的观点,都是将其外在表象误作本质所致。因为 70 年代 晚、稀、少 生育政策下的出生孩次比例,就是第一孩、二孩比例大幅度上升、多孩比例急剧下降,生育年龄大大推迟。然而, 70 年代的总出生人口性别比却为 106.31,较 60年代总出生人口性别比 106.66还略低。这就充分说明了出生性别比与出生孩次构成比、生育年龄推迟与否均无质性相关关系。 如果以韩国 1982 1988 年的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和同期的出生性别比迅速上升为依据进行相关分
2、析,就会得出高度相关系数,从而认为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升高与妇女生育水平的急剧下降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以韩国总和生育率从 60 年代初的左右降至 1982 年的 2.7,而同期的出生性别比正常或相对稳定为依据来进行相关分析,就会得出无相关关系的推论,从而认为出生性别比与妇女生育水平急剧下降没有相关关系。 韩国在生育问题上存在强烈男性偏好的条件下,出生性别比与妇女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在一个时期内没有相关关系,而在另一个时期内却有 高度相关关系。这本身就说明在进行相关分析时,必须在定性准确的前提下进行定量分析,必须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割裂发展变化的过程。否则,就会把问题搞错,或产生截然相反的结论
3、。同理,中国 80 年代以来出现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异常升高现象,也与妇女生育水平急剧下降没有关系。产生出生性别比与妇女生育水平急剧下降有显著关系这样一个偏颇结论,主要原因是没能正确地掌握与运用相关分析方法。 中国与韩国都是在生育上男性偏好较强的国家。随着生育水平急剧下降至趋近于更替水平或以下,生育上的男性偏好也随之移到低孩次上。 虽然生育上 的男性偏好不能直接影响出生子女的性别,但是,如果只生有男孩的家庭基本上都停止再生育,而只生有女孩的家庭基本上都再生育,或者说,如果只生男孩的家庭停止再生育的比例远远大于只生有女孩的家庭停止再生育的比例。在低生育水平下,相应的低孩次出生性别次序构成比分布,既是
4、影响第二孩及其以上各孩次出生性别比升高的一大因素,也是构成总体出生性别比升高的一个重要成因。 由此可见,生育率急剧下降中产生的出生性别比升高,与分孩次出生性别次序别的构成比分布改变密切相关。然而,根据分孩次出生顺序与性别次序别出生性别比的理论值域可知, 该值域对分孩次出生性别比及总体出生性别比升高幅度的影响是有限的。因此,中国与韩国的近期总体出生性别比与分孩次出生性别比的超常升高,更主要的原因是有相当数量的孕妇通过 B 超 对胎儿性别鉴定并有选择性地进行人工流产。这就是说,受分孩次出生性别次序别构成比变动影响,本应是有限升高的出生性别比,但在胎儿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人为因素的干扰下,则远远背离了
5、理论上允许的上升范围。 重新认识出生性别比升高与生育率下降速度等因素相关的问题 1993 年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出生性别比研究课题组认为,中国的出生性别比随着生 育率的迅速下降而日趋严重。出生性别比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其归因与生育率下降速度关系密切。同年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学者涂平认为, 出生性别比失常是我国和其他一些(男)性别偏好强烈的国家和地区在生育率迅速下降过程中出现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 。 有的学者(顾宝昌, Krishna Roy 1996)认为,近年来在一些亚洲人口中出现的出生性别比失调现象,可以被看作是以下 4 个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重男轻女的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生育
6、率下降的速度;人口工作的重点。近期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与 人口工作重点 相关 ,即与 人口政策和人口几乎全部集中于妇女生育子女数为代表的生育率下降 有关。 有的学者(穆光宗 1995)认为, 80 年代以来,中国伴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出生性别比呈现升高趋势,在中国不会是一种巧合而是必然,其根本原因是 歧视性性别偏好 的存在和强化。 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统计资料表明,西方发达国家从生育率开始下降到降至更替生育水平或其以下,普遍经历了 100 多年的自发下降过程。人口出生性别比虽然也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但却从未超出 102 107 的值域范围,表现出高度和稳定性。妇女生育水平的高低及生育水平下降的
7、过 程,对出生性别比似乎没有任何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学者乔晓春于 1992 年指出: 瑞典在过去 200 多年中活产婴儿性别比出现了升高趋势, 1751 1760年的平均值 104.4增加到 1971 1980年的平均值 106.0.这一上升的过程是比较缓慢的,瑞典出生性别比的增长是与死产婴儿性别比的下降同时出现的 。虽然瑞典出生性别比升高 1.6 个百分点,但仍置于 102 107 的值域内,可以认为是相当稳定的。 在瑞典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长期保持了出生性别比的稳定,主要是这些国家在生育上受性别偏好的影响较弱 。因此,夫妇决定是否再生育,相对其曾生子女的孩次出生性别次序来
8、说,其构成比分布特别是其中主要影响总体出生性别比的只生有女孩或只生有男孩的构成比分布基本上平衡或差异很小。虽然妇女生育水平下降,但妇女按其曾生子女出生顺序与性别次序划分的构成比分布并未发生明显差异,因而其出生性别比基本稳定不变。 日本自 1872 年开始分性别统计出生婴儿以来出生性别比一直相对稳定,波动相对较小,平均出生性别比为 105.7.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生产力虽然遭受惨重的破坏,农村人口约占 70%,但恢复发展却很快。与此同时 ,日本政府通过大力支持民间团体从事家庭计划活动,以此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使其人口出生率从 1947 年的 34.3。急剧下降到 1957 年的
9、 17.2,在短短十年间出生率缩减了一半。战后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从人口控制中受益,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政府于 60 年代中期在部分城市搞计划生育试点, 70 年代初在全国城乡普遍推选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人口出生率从 1969 年 34.1急剧下降到期 979 年的 17.80,短短十年也近乎下降了一半。 战后,中国与日本分别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使各自的出生率减半的 速度,都堪称奇迹。如果从粗略反映历年妇女平均终身可能生育子女数的指标即总和生育率来看,两国的下降速度在 10 年间都是过半。伴随着生育率奇迹般地下降,中、日两国此间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均无异常现象发生。 从 80
10、年代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就突破了传统的正常值域上限 107.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公布的 1981 年人口出生性别比为 108.47,此后呈继续上升态势。1990 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公布的 1989 年出生性别比已高达 111.92. 同期的总和生育率,除反映 1979 年 晚、稀、少 计划生育效果的 1980 年总生育率 ( 2.3)较少 1979 年( 2.7)呈继续大幅度下降外, 1981 1987 年的历年总和生育率分别为 2.63、 2.86、 2.42、 2.35、 2.20、 2.40 和 2.58, 1988 1990 年的历年总和生育率分别为 22.52、 2.35 和
11、 2.31,基本上呈两年回升、三年下降的周期性变动,且升降波动幅度呈衰减状态。若从总体看,此间总和生育率的回升与下降大致相抵,生育水平基本没有明显的下降。由此可见,中国近期的出生性别比失调与上升态势,绝非是伴随着妇女下降生育水平的急剧下降而发生的。 韩国的总和生育率在 60年代初为 6左右,在历经 20余年之后于 1982年降至 2.7,此间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同样也未出现失调的异常现象。然而,在总和生育率从1982 年的 2.7 降至于 1988 年的 1.6 期间,韩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则从 1982 年的 106.9 急剧攀升到 1988 年的 113.6. 中国大城市的绝大多数市区,在生育率
12、急剧下降、生育水平已为世界最低之列的情况下,总体出生性别比却一直未发现异常现象。其根本原因并非是胎儿性别鉴定的量少,而是胎儿性别鉴定后,极少有人会以流产女胎为代价来实现生男孩的目的。这些大城市市区的今天就是其他城市、镇、农村 的明天。 如果中国近期总体出生性别比与分孩次出生性别比升高是生育率下降的必然产物,无论是从中国 70 年代生育率急剧下降而出生性别比相对稳定来看,还是从西方国家伴随着生育率缓慢下降而总体出生性别比相对稳定,分孩次出生性别比随着升高而下降来看,都将无法解释。西方国家的分孩次出生性别比随孩次升高而下降,与中国 80 年代至今的分孩出生性别比随孩次升高而上升(暂且不谈升高幅度是
13、否合理),反映出的恰恰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夫妇根据已生子女的性别构成来考虑是否再育的程度,必然影响家庭规模。在低生育水平条件下,如果大多数家庭 只有在达到子女性别构成满意时方停止再生育,性别偏好就将是生育率下降的主要障碍之一。总体出生性别比升高与生育率下降速度快慢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性别偏好影响生育行为在一定条件下与终止生育或再生育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由此可见,那种把出生性别比异常升高归因为是与生育率下降速度密切相关,乃至把中国人口伴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其出生性别比呈现升高的趋势视为是一种必然,或视为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显然是定性错位。 至于重男轻女的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
14、及人口工作的重点这三个因素,与出生性别比异常升高的关系 ,只要纵观一下中国实施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以来的出生性别比变化,就会发现在没有 B 超检测胎儿性别的 70 年代,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只有通过改变不同孩次性别次序别的出生构成比,才能导致总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分孩次出生性别比的变动。 70 年代分孩次出生性别比表明,高孩次一端受其影响,因改变以该次的性别次序别构成比分布,从而造成了高孩次出生性别比升高。但是,由于高孩次出生占总出生人口的比重量小,因此,未能造成总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明显变化。可见,这三个因素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近期的总体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分 孩次出生性别比异常升
15、高,并非是因为这三个因素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作用较 70 年代增强了,而是因为孕妇对胎儿性别进行 B 超检测的问题日趋严重,有相当可观数量的保留男胎流产女胎所造成。随着 B 超检测胎儿性别技术的发展及其检测胎儿性别问题的不断蔓延,为实现生育上的男性偏好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倘若没有 B 超检测胎儿性别技术及检测胎儿性别问题的蔓延,中国近期出生性别比就不会出现异常偏高的现象。 对比 70 年代与 80 年代以来的出生性别比变化,从人口政策讲,中国近期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异常升高,并非是计划生育政策所致。也就是说,政 策不是产生这种的现象的诱因。然而,当那种保持两性出生相对平衡的那些各孩次出生性别次序内部构
16、成比原有分布被打破,并且这种变动的发生主要是政策的作用结果时,才可将其部分成因归之为是政策因素。 六、重新认识出生性别比与婚配性别比问题 80 年代以来中国总体出生性别比偏高与持续攀升态势,已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强烈担忧与极大关注。所谓强烈担忧是指政府与全社会对近期出生性别比失调将导致未来的婚配性别比失调所表示的高度牵挂与忧虑。所谓极大关注,是指政府与全社会对近期出生性别比失调将导致未来婚配性别比失调所表示的高度关心 与重视。针对中国 80 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象,有不少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这一代人长成后,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性别严重失调将会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曾毅,顾宝
17、昌,涂平,徐毅,李伯华,李涌平 1993)。 在以年龄性别分的死亡概率相对稳定条件下, 80 年代以来的历年偏高与超常偏高的总体出生性别比,必然导致未来婚配的分年龄人数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然而,80 年代以来的历年偏高出生性别比是否必然导致未来的婚配性别比失调?被认为是 正常 值范围内的出生性别比,是否其未来的婚配性别比就必定正常而根本无失调问 题可言? 如果说失调的出生性别比必然导致未来的婚配性别比相应失调,那么出生性别比与未来相应的婚配性别比应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或者说出生性别比的正常与否决定着未来婚配性别比的正常与否。如果说失调的出生性别比对未来的婚配性别比失调与否不存在必然的确定性关系
18、,在一定条件下,出生性别比与相应的未来婚配性别比则存在一定的非确定性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不一段时期内,失调的出生性别比,其未来相应的婚配性别比可能是正常的,被认为是正常的出生性别比,其未来相应的婚配性别比却可能是不正常的。这种从表面看似乎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论 点,在以下的深入分析中将会得到充分的说明。 众所周知, 1990 年人口普查时的各分年龄、分性别人口数及其性别比构成,分别是该年龄出生时的分性别婴儿数其出生性别比尚存于 1990 年普查时的反映。因此,分析研究出生性别比对未来婚配性别比的影响,应从 1990 年普查时的各分年龄、分性别人口数及其分年龄性别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借助各分年龄、分
19、性别的绝对人口数分布与性别比构成,间接得到出生性别比与未来相应的婚配性别比的关系。 1990 年普查时为 20 11 岁的各分年龄性别比变动,均为 70 年代末历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动。其最 低值为 20 岁的 102.70,最高值为 11 岁的 106.84.这表明70 年代各分年龄性别比基本呈逐年升高态势,波动范围为 102.70 106.84,均值于联合国曾确认的通常值域之内。 1990 年普查时为 10 1 岁的各分年龄性别比变动,均为 80 年代历年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变动。其最低值为 10 岁的 107.43,较 70 年代的最低值高出 4.73 个百分点,较 70 年代的最高值高出 0
20、.59 个百分点;其最高值为 1 岁的 111.59,较 70年代的最低值高出 8.89 个百分点,比 70 年代的最高值还高出 4.75 个百分点。其数值表明: 80 年 代历年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变动继续呈升高趋势,其波动范围均在传统沿用的出生性别比通常值域 102 107 的上限值之外,即历年都高出其上限值 107. 分年龄性别比虽不等同于该年龄出生时的性别比,但通常根据分年龄性别比的变动可以断定 70 年代初至 90 年代初的历年出生性别比基本呈升高趋势。此间所不同的是, 70 年代历年的出生性别比升高是在传统沿用的通常值域下限到上限间的变动,而 80 年代以来的历年出生性别比都是在超出其
21、上限值 107 之上的急剧升高变动。 根据中国男女生命表可知,在年龄跨度为 0 20 岁的年龄区间,因为各年龄队 列从出生到 1990 年普查所历经的年数跨度大不相同,所以 1990 年普查时的 0 20岁各分年龄队列所历经的时间不同,其死亡概率也随锄普查时的年龄增大而不同。由于男性分年龄死亡概率都略高于相应的女性分年龄死亡概率,所以 0 20 岁各分年龄性别比均较其出生时的性别比略有程度不同的偏低,或者说 0 20 岁各年龄在出生时的性别比要略高于各自的分年龄性别比。分年龄性别比与该年龄在出生时的性别比差异,对于研究婚配年龄性别比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没有必要再根据一定的年龄、分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问题 论文 中国 出生 性别 研究 amp nbsp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