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论文-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doc
《人口问题论文-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问题论文-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口问题论文 -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 摘 要 在反思流行的人口红利理论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人口红利的概念,即人口红利实质是指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据此提出了三个判断:人口机会窗口不等于人口红利;中国有窗口之美而无机会之实;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收获人口大红利。继而尝试构建了广义人口红利理论,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收获人口的转变红利、投资红利、转移红利和转型红利。 关键词 人口红利;人口机会窗口;人口转变红利;人口投资红利;人口转移红利;人口转型红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一、引言 近期,有关人口红利 (Population bonus)的议论很多,这种学术关注热度本身就值得重视。
2、这是一个热问题,但需要冷思考。 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变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 20世纪 80 年代前期,国内已有学者看到了人口低负担比时期所包含的发展机遇。1983 年 6 月 15 日,田雪原研究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利用人口年龄结构促进现代化建设一文,文中提出人口年龄变动的黄金时代这一说法,即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中,由于生育率的下降,老少被抚养人口之和所占的比例减少 ,劳动人口比例增多,有利于经济发展。其时,笔者感觉到人口低负担比所提供的机遇恐怕只是一种可能而非必然, 20世纪 90年代前期开始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随后,在与邬沧萍教授合著的中国人口的现状与对策一书中,用专门
3、的章节来讨论理论负担比与实际负担比的差异问题。 众所周知,人口过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生育率、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中国重大的战略选择。那么,人口控制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人口控制一方面减少了每年人口的出生量和增长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收缩,少子化和老龄 化问题同时出现。毫无疑问,人口控制加快了中国人口转变的步伐,而人口红利理论的提出就是试图解释我国人口快速转变所带来的积极的经济社会效应。 回顾过去的三十多年,由于人口控制和经济社会变革的双重影响,中国走过了一条有本国特色的人口转变道路。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与人口转变有关。人口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不考虑
4、流动、迁移的封闭人口假定下,影响人口数量变化有三个变量,即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转变就是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到高出生率、降低的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再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 增长率的演进过程。 由于人口政策的巨大影响,中国比发达国家更快地实现了现代人口转变,虽然社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但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前期我国就到了一个标志着现代人口转变初步实现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时期。目前,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经分别下降到 12.4和 5.89。那么,现代人口转变的实现意味着什么 ?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人口红利理论突破了三率组合类型变化的角
5、度,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来解释人口转变的意义,从而丰富了人口学说史上经典的人口转变理论。 二、人口机会窗口 不等于人口红利 1997 年以来,国际上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和世界人口状况等报告不同程度地提到了人口机会窗口和人口红利的说法,但此说法在理论上并不成熟。人口机会窗口 (Populationopportunity window)理论认为,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负担系数降低的同时劳动力资源供给却十分充裕。所谓中间大,是指15 64 岁的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大;所谓两头小,是指 0 14 岁的青少年人口和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小。 人
6、口负担轻对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什么 ?在理论上,它可能会带来三个机遇:一是创富效应,即劳动力供给充裕,价格低廉,如果就业充分,就能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投资效应,即人口年龄结构还不太老,使得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就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可以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积累效应,即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到来之前,社会保障支出少,财富积累速度快。总之,生之者众、食之者寡,有利于资本积累和财富创造。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口负担较轻的机遇优势必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人口转变才可能产生红利。国内人口 红利理论的主要推动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蔡昉研究员认为,人口红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加所
7、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的较高的资本积累,并且得出了一个定量的结论,即 1983 年至 2000 年我国人口总抚养比 (即笔者所称的总负担比 )下降对人均 GDP 增长贡献率为 26.8。但这里有三点需要澄清:一是经济活动人口不等于劳动适龄人口,人口学角度提出的人口负担比 (即 0 14 岁和 65 岁及以上负担人口之和与 15 64 岁劳动力人口的比率 )事实上是理论负担比,而非实际负担比。实际负担比应是不在业人口与在业人口之比。二 是人口负担比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因果性。三是通常所说的中国人口机会窗口是在1990 2030 年,所以 1983 2000 年期间达到 26.
8、8贡献率的说法不能笼统地理解为中国的人口红利。精确的计算不一定是正确的计算。关键是我们首先要在理论和认识上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人口红利,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坦率地讲,目前国内外的人口红利理论并不成熟,还处在初创阶段。当然,任何学术探索都是值得鼓励的。 笔者认为,人口红利的实质是人力资本积累加上人力资源开发。能否收获以及收获多少人口红利取决于我们拥有什么样 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以及我们如何去开发和利用它们。问题的关键是财富的创造,而不是财富的分配。人口红利的焦点在财富的创造者 人力资源身上。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变红利。对此,我们需要坚持两点论,也就是说,不仅要充分利用黄金人口年龄结构所创
9、造的人口低负担机遇,而且要充分开发丰裕的人力资源,两者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口转变红利。显然,将人口机会、人口机遇直接认同为人口红利是失之偏颇的。人口机会窗口只是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本身并不是红利。 三、为什么说中国有窗口之美而无机会之 实 在理论上,中国存在着长达四十年的人口机遇期。从数据来看, 20 世纪后50 年和 21 世纪前 50 年,中国的人口负担系数呈现出先降后升的 U型趋势。如果以 50作为人口负担系数高低的门槛,那么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大致是从 1990 年打开,到 2030 年关闭,前后持续时间大约四十年, 2010 年前后人口负担系数降到最低。 2007 年 5 月,蔡昉研
10、究员指出,中国人口红利的峰值在 2010 年出现,当前中国正处在人口红利峰值的前期,而且峰值过去之后直到 2030 年,人口红利仍然可观,只不过这个盈利在 2010 年之前是累 进的,之后是递减的。同时,他提出中国正在由劳动力 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 2009 年,届时中国城乡将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这里,人口低负担比被理解为人口红利。类似的看法并不少见,如最近有学者提出了人口转变在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也构造出了一个黄金年龄结构,或者说人口红利等观点。 观点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一个是从人口负担比高低的角度说,另一个是从劳动力资源供
11、求的角度看。其实这两个观点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两者都没有很好地回答人口红利什么 时候结束这个问题。因为在笔者看来,人口红利存在一个时期,所以有一个时间表的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广义的人口红利实际上是人口创造财富的过程,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区,人口红利与其说是有无问题,不如说是大小问题。 事实到底如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处于东亚社会的日本和韩国提供的经验事实告诉我们,人口机会窗口期与经济高速增长期是错位的,这一现象至少说明人口低负担比并非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日本人口机会窗口期落在 1965 2003 年,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出现在 1955 1973 年,其时年均 GDP 增长率 为 9.
12、22。 1973 2000 年,日本进入了经济低增长期,年均 GDP增长率为 2.81。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了近二十年 (1955 1973),与三个人口因素有关:一是出生率迅速下降,老龄化相对缓慢,人口负担系数从 1950年的 70左右降到 1970 年的 45左右,进入了人口机会窗口时期;二是战后婴儿热出生的人口在其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已成为劳动力人口,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却是过多 ),而当时日本的经济类型属于劳动密集型经济,所以人口与经济处在和谐的状态;三是日本高度重视国民素 质的提高,使日本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储备 (中国却是太少 )。仅仅有人口负担轻的因素
13、不足以充分利用人口机会窗口的潜在优势。 日本的例子证明了人口低负担比与经济发展的弱相关性、弱因果性。只有在人口负担比低、人力资源充裕、人力资本合格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时候,才可能发挥出人口机会窗口的机遇作用。我们不妨称之为条件匹配性。条件不匹配,我们就只能望人口机会窗口而叹,而不能用人口机会窗口之实。人口机会窗口很漂亮、很诱人,但窗口里面的机会可能并不多。无独有偶,韩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期落在 1987 2025 年,而韩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出现在 1962 1991 年,其时年均 GDP 增长率为 8.48, 1991 2000 年则为 7.18。 低人口负担系数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一般意义上是通用的
14、假设,但中国的情况却远为复杂和严峻。我国人口转变的确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大于机遇,一个是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就业压力,另一个是庞大人口人力资本的投资压力。未来的机会能不能把握住取决于今天的行动。如果不及早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口控制的减法效应就很难转化为人口红利的事实。 就业压力巨大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 面临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形成叠加,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譬如,今后几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每年仍将保持在 2 400 万人以上。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现有经济结
15、构条件下,按经济增长保持 8的速度计算得出,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只有 1 100 万人,供大于求的缺口在 1 300 万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锐。这意味着在人口负担比中作为分母出现的一部分人口实际上并没有创造社会财富。 主流看法认为,农村劳动力 人口过剩问题在相当长时期内将阻挠中国现代化的步伐。我国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 60 70。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为 1.5 亿至 2 亿人。 1978 2005 年,我国耕地减少近两亿亩,农业劳力净增近两亿人。 2005 年底,我国农村一产劳力仍为 3.06 亿人,比 1978 年多 2 000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将长期困扰中国。为什么人
16、口机遇时期就业压力很大呢 ?众所周知,中国人口控制的初衷之一也是为了减轻就业压力。目前,中国适龄就业的人口规模可达到 8 9 亿,是很多国家人口的总和。中国的人口压力集中体现在就业压力上。 现在的劳动适龄人口是过去几十年人口增长积累的结果。人口学讲究人口增长的队列效应。过去的人口出生高峰变成现在的人口就业高峰和未来的老年人口退休高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7 年 5 月 13 日发布的报告称,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劳动力价格会上扬。这是一个惊人的判断。那么,什么叫农村剩余劳动力 ?1989 年,笔者提出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本质是劳动时间剩余的观点。不争的事实是,农村劳动力的
17、剩余具有强烈的季节性、相对性和隐蔽性。一个农村青年的脸上并没有我是剩余劳动力的标签。事实上,一个农村劳动力是否 剩余只能看其劳动时间的剩余和劳动能力的闲置状况。同样一个靠土地为生的青年农民,农忙时是绝对必要的劳动力,农闲时又是相对剩余的劳动力。推而广之,中国所有的农村劳动力都具有双面性,既可能是必要劳动力,也可能是剩余劳动力,关键在具有劳动能力的前提下其正常劳动时间的剩余度和累积性。即便是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也具有双重的身份,他们是亦城亦乡、亦工亦农或亦商亦农的两栖人口,其双面性并不会因为他们融入了现代产业体系而改变,农民工并不会因为进了城市就彻底抹去剩余的可能,因为失业的风险也是存在的,而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问题 论文 中国 红利 反思 展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