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论文-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doc
《人口问题论文-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问题论文-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口问题论文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 一般认为 ,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就是相对价格较低的劳动力要素。丰富的人力资源来源于庞大的人口总量 ,因此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利用水平。 然而 ,由于信息的不完备和失真、以户籍制度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和转型时期就业政策滞后效应等客观因素 ,中国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着大量的扭曲现象 ,人力资源利用水平和就业效率低下。此外 ,一方面中国总体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 ,而另一方面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却出现了教育深化的现象 ,造成稀缺资源的浪费。本文从人口转变的背景出发 ,对中国人力资源、劳动
2、力供给状况及就业效率进行了简略分析 ,对未来如何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一 人口转变的历史与现状 世界人口转变状况及其主要特征 发达 国家 (这里主要是指西欧各国以及主要由欧洲移民定居而逐渐形成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 )的人口转变最早始于世纪中叶至世纪的西欧 ,但主要发生在世纪中叶至世纪年代 ,即在上述各国先后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过程之中完成。 工业革命的浪潮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各国改善营养状况 ,改进社会医疗卫生设施和相关条件 ,使历史上长期威胁人类社会的高死亡率显著下降 ,而出生率则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在某些时期内甚至得以提高。这样 ,原先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之
3、间的自然平衡被打破 ,二者之间的生死距差 ( )不断扩大 ,从而使这些国家由过去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人口变动的第一阶段 ,过渡到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日益加速的人口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早期。 年以后 ,欧洲各国中的生育决策发生了较大转变 ,生育率迅速下降。与此同时 ,死亡率继续下降 ,出生率和死亡率间的生死距差逐渐缩小 ,西方各国进入了低出生率、继续下降的死亡率和逐渐减速的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转变第二阶段晚期。 人口变动第二阶段同第一阶段相比 ,是人口迅速增长的阶段 ,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 -年左右。从世纪中叶 开始 ,西方各国进入了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为特征的人
4、口变动的第三阶段 ,基本实现了向现代人口均衡的转变。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曾经出现短暂的婴儿潮 ( )现象 ,但人口变动之总格局基本确定。 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普遍下降是在世纪年代以后。除现代医药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之外 ,战后国家的独立、社会经济的进步、教育的普及提高、生活的改善等对这些国家死亡率的降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出生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已经凸现的生死距差进一步扩大 ,人口规模急剧膨胀。 六、七十年代 ,发展中国家开始认识到人口膨胀的严重性 ,并相继实施控制人口的政策。从七十年代起 ,除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之外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下降 ,陆续从五六十年代
5、的高出生率、迅速下降的死亡率和急剧提高的增长率阶段 ,向以开始下降的出生率、继续下降的死亡率和逐渐减速的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变动第二阶段晚期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 ,各国进展不一 ,措施各异。迄今为止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尚未完成 ,现代人口变动新的均衡状态尚未确立。 .建国以来中国人口变化及其特征 从年到年 ,中国人口总数由 亿增至亿 ,年均增长 %。在不同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率相差甚大。从年到年 ,平均每年增长 %, -年则高达 %,其间的 -年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而在计划生育和城市独生子女政策普遍得到贯彻实施的 -年期间 ,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到 %。 从到年 ,中国的出生率
6、和总和生育率在波动中明显下降 ,从 %降至 %。死亡率除 -三年以外一直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年全国人口死亡率 为 %,年代以后降到 %以内 ,年以后死亡率持续降至 %以下 ;到年 ,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由岁进一步提高到岁 ,死亡水平仍在进一步下降。 年以来 ,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很大。 -年是建国后第一个增长高峰 ,人口年自然增长率平均略高于。 -年因自然灾害和大饥荒而出现一个明显的低谷 ,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年也只有。 -年 ,伴随着生活状况的封闭型稳定状态 ,自然增长率出现第二个高峰期 ,人口年 自然增长率达以上。从年开始 ,自然增长率降到以下 ,年达到的低增长水平。年以后由于出生率的波
7、动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过两次波动小高峰 ,峰值分别位于和年 ,而年的自然增长率则为。 建国以来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经历了从年轻型人口转变为中年型人口的过程。年 , -岁人口比例下降到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上升到 %,人口年龄中位数为岁。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水平的下降 ,特别是 年以来连续十几年的大幅度下降。生育水平迅速而持续的下降使中国人口中少儿比例不断减小 ,成年及老年人相对增多。 死亡水平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提高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也有重要的影响 ,但相对于生育水平的变动 ,其作用则是次要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其巨大的波动性 ,这种波动性可以从历次人口普
8、查得到的人口年龄金字塔型图中得到反映。同时 ,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动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也必然发生相应变动 ,进而引发人口年龄结构的传递性波动。这种波动对社会经济生活及人口再生产本身都存在很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地理和人文状 况均存在显著区域性差别的大国 ,中国人口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同样体现在不同区域的人口特征和人口变化之中。从人口增长情况来看 , -年 ,增长最快的是天津、新疆、黑龙江及内蒙古 ,增长最慢的是上海、河北、山东和江苏。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虽然已很低 ,但地区间差异很大 ,同时年龄结构的地区性差异也是十分显著的。上海、天津和北京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 ,其中上海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
9、地区 ,人口年龄中位数达到。另外 ,有关研究也表明 ,省际人口迁移具有鲜明的年龄选择性 ,对迁入和迁出地的人口年龄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 。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 ,截止到年底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人口总数约为万人 ,其中男性约万人 ,女性约万人 ;市镇总人口约万人 ,乡村总人口约万人。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所作的人口动态预测 ,在中等生育率和中等死亡率条件下 ,全国总人口将在年左右达到最高峰 ,人口总数将达亿以上 ,若按照中等生育率和低死亡率模式增长 ,我国人口增长的势头将持续到年 ,届时人口总量将突破亿。 根据联合国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定义 ,即岁以上老人比例 大于 %的人口为老年型人口 , %-
10、 %为中年型人口 ,低于 %的为年轻型人口 ,我国人口总体上仍属于中年型人口 ,除少数省市已进入或接近老年型及少数属年轻型的省区以外 ,大多数仍属中年型。鉴于我国进行了较长时期的人口控制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在世纪上半叶将日趋严重。 中国人口控制实践及其效果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 ,从根本上讲是死亡率快速下降而引起的。在人口过快增长 ,人口与经济矛盾愈加尖锐的背景下 ,中国在年代初开始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政策。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中国政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 国计划生育网络 ,其人口控制的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首先 ,它有效地控制了中国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发达国家在年之前基本上
11、完成了生育率的转变。但是从发达国家生育率转变的历史考察 ,率先完成生育率转变的法国 ,粗出生率由降至用了年 ,瑞士和瑞典都用了年 ,比利时用了年 ,美国 (白人 )、荷兰及英国分别用了年、年和年 ,生育率转变非常快的日本也用了年。而中国粗出生率由年的 %降至年的 %仅用了短短年时间。这充分说明计划生育的人口控制政策在中国人 口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据估计 ,从到年 ,我国共计少生了亿人。其次 ,它促进人口变动方式正在朝着低生育、低死亡的现代人口均衡迈进 ,在中国城镇和部分发达的农村地区尤其如此。 根据联合国年出版的世界人口监测提供的划分方法 ,中国从上个世纪年代开始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
12、在低生育率国家中 ,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低 ,城市化水平仅高于泰国 ,也处于低水平阶段。与年代后期同中国生育率水平相近的国家或地区相比 ,中国是生育率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年 ,虽然中国生育率水平比亚 洲 ( %)、拉丁美洲 ( %)和非洲( %)都低 ,但同欧洲 ( %)和北美 ( %)相比仍然较高。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 ,尽管总和生育率已降至 %的低水平 (年 ),但每年人口仍净增近万 ,人口低生育率和高增长数量之间的矛盾 ,是中国这一人口大国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如此庞大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增量 ,无疑给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世界范围内人口控制的实践已使人们形成某种共识 ,
13、即人口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制定人口与发展战略的基本方针 ,然而处理人口与发展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的现实方面是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它不仅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 ,而且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变化 市场需求与人口规模有一定的联系 ,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受市场供应弹性的影响 ,即市场供给弹性较小时 ,人口规模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该商品的需求 ,反之市场供给弹性大 ,人口规模的影响就小 ;同时人口规模的影响还与人口平均工资的高低和工资构成有关。 消费群体对市场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 ,现期市场需求的
14、影响是前期市 场需求对人口规模的反映 ,而现今的人口规模会由消费价格通过供应弹性影响未来的市场需求。由于人口变化的较大惯性 ,这种影响也不是短期内表现出来的。 中国是一个总体消费水平不高的发展中人口大国 ,同时又是近年来消费水平提高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这具体表现在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长方面 ,年至年 ,按当年价格计算乡村居民人均家庭纯收入由元增加到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由元增加到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增长 %和 %。与此同时 ,农民人均消费由元 增加到元 ,非农业居民由元增加到元 ,按可比价格分别增长 %和 %。 这期间 ,乡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消费增长幅度 ,前者高出后者
15、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则相反 ,人均消费增长幅度高出人均生活费收入增长幅度个百分点。这一变化使得城乡消费水平由年的:变为年的:。 同时 ,这一期间全国人口由万增加到万 ,增长 %;乡村人口由万增加到万 ,增长 %,市镇人口由万增加到万 ,增长 %,成为中国乡村人口转移和人口城市化进展最快的时期 ,市镇人口从所占比例 %上升到 %,年间升高了个百分点。 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指数为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元 ,(年 )指数为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元 ,(年 )指数为。 此外 ,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的总体消费结构和替代性消费结构也发生重要变化 ,趋向现代消费模式转变。
16、这客观上推动了消费 ,对生产形成强有力的刺激和需求 ,推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即便目前中国人均消费水平仍旧不高 ,但预示着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有待开发。 年以来中国产品生产能力迅速扩大 ,市场供求关系也逐渐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据国内贸易部等单位对全国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分析 ,年上半年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只有种 ,占 %,大部分是农副土特产品 ,主要在城市市场 ;供求基本平衡的种 ,占 %;供大于求的商品种 ,占 %。在种工业消费品中 ,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均为供过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 进一步开发新兴的中国市场已显 得十分迫切。改革开放以来 ,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从温饱型向小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问题 论文 中国 结构 变化 就业 前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