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笔下的阿长(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鲁迅笔下的阿长(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论鲁迅笔下的阿长学员 罗德才6 指导教师 周世伟内容提要: 阿长是鲁迅童年生活中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她有善良的一面,但却掩盖不了愚昧与麻木;在她身上还体现了十足的阿Q精神;她虽然不懂教育的规律,但对孩子倾注了一片心血。她不是鲁迅寄托理想的人物,但鲁迅对她充满了“爱”与“哀”的情感纠葛;充满敬重与怀念。关键词: 鲁迅 阿长 民间文化的载体 “爱”与“哀”阿长是鲁迅童年生活中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曾被他几次写入作品中。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不但对她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而且通过互不关联的事情描绘了他的性格。1926年初
2、春的鲁迅,正是“运交华盖”的时候,写下了阿长与山海经。在鲁迅的一生中,阿长即长妈妈,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45岁那年,写下了这篇回忆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纪念自已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鲁迅对她情感之深。作品中:鲁迅对长妈妈充满“爱”与“哀”的情感纠葛;她不是鲁迅寄托理想的人物,但鲁迅对她充满敬重与怀念;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她有善良的一面,但却掩盖不了其愚昧与麻木的乡下妇女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十足的阿Q精神;她虽然不懂教育的规律,但对孩子却倾注了一片心血。现就上述几个方面对鲁迅笔下的阿长作一简要的分析。一、“爱”与“哀”的情感纠葛很
3、多人在文章里把自己所敬所爱的人写得像天使,把自己所厌所憎者写得像魔鬼。虽然态度鲜明,但过多地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进而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认识价值。所以这篇文章毫无浪漫情调,所有的只是真实、惊心动魄的真实。同样是写自己的保姆,艾青的长诗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和鲁迅这篇写作态度,文章意蕴截然不同。艾诗激情奔涌,用充满感激、怀念的语言展示了大堰河的所有美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圣母形象;而鲁迅本文则用清醒的理智之光,照出一个可悲悯的愚妇。 鲁迅经常引用“嘉孺子而哀妇人”这样一句话。正是这一“哀”字代表了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此种“哀”情除了渗透在字里行间外,最集中地体现在文章最后两段,尤其是最后一段“仁
4、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哀怜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了。 “哀”是“哀其不幸”,但这种不幸主要不是遭遇上的(年轻时就死了丈夫),而主要是心灵上的,是心灵上那种彻底的的麻木、无知和愚弱。文章主体是写儿童心灵观照下的阿长,所以,对待阿长有因“谋杀了我的隐鼠”带来的“憎恶”;有因经常“切切察察”,“晚上的睡相”不好带来的“讨厌”;还有对她“神力”的“惊异”;更有为自己买来山海经后生出的“敬意”。不要简单地认为最后一个情节完成了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转变,是对阿长的歌颂,这样主题也许更鲜明些,但却背离了原文的主旨,是一种简单化,是明显的误读。“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别人不能做的事
5、,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里的“敬意”、“神力”都和前文“脱下裤子可以使大炮放不出来”连在一起。 此外,这篇文章尤其涉及了许多儿时的感受,完成了对儿童心理的准确描摹,更体现了鲁迅对儿童命运的关切。当写到我的各种爱好感受的时候,观察的主体变而为被观照的客体。对小动物的喜爱,对玩具的向往,对神奇怪异事物的贪恋等等。尤其详细记述了得到山海经的过程及以后的影响。可以说在鲁迅的时代,儿童和妇女一样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儿童的各种正当要求不断受到干涉和压抑,如阿长对“我”心爱的隐鼠的“谋杀”(可以联想到野草中的风筝)、她灌输的种种忌讳即是此类。所以,鲁迅充满温情地回忆起那位“寂寞的”“和
6、蔼的”老人,因为他竟“爱和孩子们往来”。阿长也是这样,虽然,她有种种可厌之处,但她毕竟无意中做了一件大好事,正是那几本山海经开启了一扇神奇的大门。如果说,鲁迅在百草园中发现了自然的奇妙,那么,正是这四本山海经使鲁迅感受到书的魅力,使后来出入于药店和质铺中的“我”还有画书可以作为心灵的安慰。 仔细品味,这绝不是“赞颂”而是亦庄亦谐,寓谐于庄。应该说,这既是客观记述当时的儿童心理,又包涵不可否认的谐趣。所有这些情感都被一个“哀”字统率着,或者说,那些憎恶讨厌等情感都是儿童的、表面的,而“哀”(就是哀怜、悲悯)才是现实的、深层的。而这种“哀”中又含蕴着深厚的“爱”,但绝不是因敬而生,却是因怜而生,此
7、种心态就像痴心的父母述说自己的傻儿子,就像孝顺的子女讲着自己痴呆的父母。 二、一个并非寄托理想的人物,但让作者充满敬重与怀念,在这篇回忆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一点,有目共睹,谁都承认。无论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和“不见得很好”的睡相,还是“烦琐之至”的各种规矩和讲“长毛”,以至购买山海经,都是鲁迅曾经亲见亲闻亲历过的,现在一一写来,具有十分亲切自然的情致。人们通过这种情致所得到的艺术感受,是充满幽默的纯真美,和一件小事所显示的那种肃穆、严峻而深沉的格调迥然不同。这是因为,在鲁迅心目中,人力车夫的那一件小事是和国家大事联
8、系在一起,使他增加勇气和希望,而阿长的这些琐事则和“人气”相联,给他精神上以鼓励和安慰。阿长固然是可尊敬的好人,但就国家民族的前途来说,鲁迅并不把希望寄托在阿长似的人物身上。因此,鲁迅写阿长,不仅局限在幼儿保姆这个范围内表现她的性格美,而且把这种性格美同愚昧落后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性格美的光辉。这固然同所回忆的生活真实有关,但也恰恰证明鲁迅并不是把阿长当作理想的人物来歌颂的。鲁迅虽然没有把阿长当作寄托着希望的理想人物,但并不因此对她失去敬重和怀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从她身上看到了人类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就拿阿长那“大”字形的睡相来说吧,虽然使幼年鲁迅吃了苦头,母亲也曾含蓄地暗
9、示她能够改变,表现了有所不满,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对阿长“适性任情”的肯定。退一步说。就算和“切切察察”一样,这也是一种缺点吧,然而,在鲁迅笔下,阿长的缺点也是令人喜爱的,因为她不“啰嗦做作”,“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诚然,阿长是愚昧无知的,她所懂得的那许多规矩,大都是可笑的,尤其关于“长毛”的讲述,更令人捧腹,鲁迅也确实给予了含笑的批评。但难道仅仅是为了批评,或者为了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毒害吗?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我们通过“元旦辟头的磨难”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道“恭喜”、吃福橘的麻烦仪式中,阿长寄托了多么真诚的善良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特别值
10、得注意的是,福橘并不是她自己吃,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说明这仪式是为了孩子,表现了她对孩子的一片祝福之心!其他如“死”要说“老”,不进死人房和产房,不钻过晒裤子的竹竿底下等等,事情本身固然是可笑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阿长教给这些“道理”的用心,和现在的阿姨教孩子们讲卫生、不横过马路并无差异,都是为孩子着想。阿长教各种规矩和讲“长毛”如果不是出于这种善良的用心,她以后也就不会有为鲁迅买山海经的举动。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不仅严格地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如实地记叙长妈妈,而且在记叙中始终着意表现她身上最本质的东西,使我们从她的愚鲁中看到真率,从粗犷里看到细心,而这种真率和细心所体现的实质,是
11、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事过30多年之后,鲁迅怀着深情回忆起来,仍然被这种关心和爱护所激动,写来情真而意切。毫无疑问,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写出这部“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和影响,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引向深化,变成永久的怀念。文章正是在这种永恒的感激和怀念的基础上,以饱蘸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这个深情祝福的结尾,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同时,也发人深思。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三、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 阿长没有文化,不免粗俗,性格
12、又很外向,来到周家做女工,也不知收敛,一味适性任情,“常常喜欢切切察察”。人胖,睡相也不好。在温文尔雅的主人家就显得格外粗俗,连小主人都对她讨厌之极。阿长知道许多事情、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中不免有迷信的成份,诸如什么“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份,诸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这是落后的儿童教育观。但是,课文所写,迷信、落后的东西并不多,多数是不错的。正月初一,要孩子恭喜,吃福橘,这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在上,必须捡起来,这是珍异劳动果实。不要林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这是讲究形象。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这是避讳修辞。到于阿长讲长
13、毛的故事,从另一个方面可以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对我们认识太平军不无裨益。四、不幸、善良、愚昧与麻木的乡下妇女阿长在鲁迅作品中曾数次提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给“我”讲过美女蛇的故事的就是这位长妈妈。本文是专写阿长的。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保姆。她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姓名和经历,没有美丽的外貌,甚至完全可以说相貌丑陋,即使品德方面也乏善可陈,“喜欢切切察察”,而作者记述更多的却是她头脑中的混沌一片的向往、信念、忌讳。详细记述了她元旦如何热切地期盼着一声孩子的祝福,这样就能带来一年的“顺顺流流”;她所谓的“长毛”不但有洪秀全而且包括所有的土匪强盗,她怕的就是他们杀人;她尤其相信,只要自己这样的女人脱下裤
14、子就可以使大炮放不出来。一一总之,她脑子里充满着愚昧和麻木的思想。阿长一点都不可爱。但正是她这些麻木的思想,混沌一片的向往、信念、忌讳,既属于那个时代,又属于整个历史;既属于她个人,又属于旧时代所有的妇女。即使是唯一给“我”留下温馨回忆的买山海经那件事,阿长也是在懵懂无知中做的,因为她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本什么书,在她嘴里山海经变成了三哼经。鲁迅写阿Q正传说“要画出这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这里塑造的阿长形象同样是要画出国民的魂灵。祥林嫂用多年的积蓄捐门槛来消解本不存在的罪孽,阿长要借一声孩子的祝愿和一个福橘来求得渺茫的幸福,二者同是愚昧和麻木。还有她的名目繁多的禁忌、她的对长毛的恐惧,都属此类。
15、尤其麻木到极点的是她竟然相信“自己的伟大的神力”可以使“大炮放不出来”,男权社会的性禁忌得出的荒唐结论竟然使女人也深信不疑,这种可悲的局面怎能不叫人惊心动魄呢?鲁迅笔下的阿长形象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而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不幸、麻木、善良的女人,一个特定时代的下层妇女的代表。过去的分析多认为作者对她寄予了充分的赞扬,这偏离了作品的主旨。 五、十足的阿Q精神阿长是鲁迅童年生活中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曾几次被鲁迅写入自己的作品中。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对她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在狗猫鼠里已先写了她踏死“我”心爱的隐鼠。到阿长与山海经,又采用光抑后扬、前后呼应的手法来写她。开头写她“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什
16、么时“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对“我”管得很严,拔一株草都说是顽皮,动不动就要告诉家长。夏天睡觉又在床上写“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这些真切生动的细节描写,都带着明显的贬意。接着写她元旦清早给“我”的磨难。这些“古怪的仪式”虽然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但因“烦琐之至”,“非常麻烦”,使“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再来,写她讲“长毛”的故事,更进一层地写她缺点。当“我”以为她长得很丑,倘若“长毛”来,一定最安全了,她却反驳道:“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
17、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这些话表现了十足的愚昧和阿Q精神。“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虽然是写“我”童年的感想,但更是尖锐的讽刺和批判。六、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买山海经也就是这篇散文章着重写的一件事。“我”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绘图的山海经。可是,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只有阿长,虽然她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我”原也认为对她说也无益,所以向来没有同她说过。但她却自己主动来问,并且在她告假回来时,一见面就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件事,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得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是那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以至“我”惊喜、
18、激动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于是,“我”对她有了新的看法:“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透过天真的儿童心理,对她身上美好的质素的赞扬是何等热烈和真挚!作为一个连真正的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她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极、落后的东西,是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与其说是她的过错,不如说是她的不幸。前面所说的作者的讽刺和批判,既是对她身上的消极、落后的东西,也是对着造成这些消极、落后东西的统治思想和社会制度。阿长与山海经等文这样写阿长,使我想起中国史传文学中“不虚美”“不隐恶”的主张。我
19、认为,这既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与现实主义精神相通的。在这篇回忆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一点,有目共睹,谁都承认。但是,作为回忆性的艺术形象,长妈妈并不是典型化的产物。鲁迅写她,既没有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也没有专用自己的保姆做“模特儿”,去塑造一个劳动妇女的典型。阿长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所写全部事实,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尽管“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朝花夕拾小引),但绝无虚构。无论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和“不见得很好”的睡相,还是“烦琐之至”的各种规矩和讲“长毛”,以至购买山海经,都是鲁迅曾经亲见亲闻亲历过的,现在一一写来,具有十分亲切自然的情致。其实阿长对孩子的关爱前后是一致的,并非平时不好,唯有买山海经才算做了一件好事。阿长对孩子的关爱,就她本意来说,只要孩子干净、安全、有教养,她总是为了孩子操心。“烦琐”正说明她悉心教养。当然她不懂儿童心理,做了许多违背儿童心理的事,使孩子讨厌、麻烦。但她对孩子倾注的一片心血是显而易见的。参考书目:鲁迅 朝花夕拾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潘旭澜 朝花夕拾的艺术 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