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置换及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刘威.pdf
《颈椎间盘置换及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刘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椎间盘置换及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刘威.pdf(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类号:R681.5+3密级:公开单位代码:10760学号:200906100301410新 疆 医 科 大 学X i n J i a n g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硕 士 学 位 论 文T H E S I S O F M A S T E R D E G R E E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学历教育)论文题目:颈椎间盘置换及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对邻近节段的影响研究生刘威指导教师郭海龙副教授专业学位领域外科学研究方向脊柱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研究起止时间2014年12月-2016年2月所在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3月万方数据颈椎间盘置换及
2、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对邻近节段的影响研究生刘威指导教师郭海龙副教授专业学位领域外科学研究方向脊柱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016年3月万方数据The effect of single segment anterior cervical discreplacement and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fusion on adjacent segments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
3、ts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MedicineByWei LiuSurgery(Orthopedics)Dissertation Supervisor: Hailong Guo, Associate ProfessorMar,2016万方数据论文独创性说明本人申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关于论文使用授权
4、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关于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各项规定,(选择“同意/不同意”)以下事项:1.学校有权保留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2.学校有权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至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用于出版和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或其他同类数据库,传播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导师签名:签字日期:万方数据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英文缩写英文全名中文译名ACDF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and fusion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
5、R anterior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SD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邻近节段退行性疾病JOA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日本矫形外科协会NDI neck disability index颈部残障功能指数VAS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视觉模拟评分法万方数据目录摘要1ABSTRACT2前言4内容与方法51.研究对象51.1病例纳入标准51.2病例排除标准52.材料与方法52.1研究材料52.2诊断及测量标准62.3术前准备2.4手术方法及步骤782.5术
6、后处理3.质量控制884.统计学分析9结果10讨论14小结19致谢20参考文献21附图25综述2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32导师评阅表33万方数据新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颈椎间盘置换及前路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谁更多影响邻近节段发生退变?研究生:刘威导师:郭海龙副教授摘要目的:比较颈椎间盘置换与前路固定融合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对邻近节段的近期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颈椎间盘突出症”为诊断收入院并行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或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前路固定融合组116例,颈椎间盘置换组62例。结果:(1)评价:两组患
7、者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前路固定融合组术后3个月时手术节段基本融合,活动度丧失,末次随访时邻近上位节段活动度与邻近下位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且上位节段活动度增加的度数较下位节段大(P0.05). At 3 months after surgery, in the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fusion group, surgical segment was confluent, and range of motion lost. During finalfollow-up, r
8、ange of motion of adjacent upper segment and adjacent lower segment wassignificantlyincreased,andtheincreasedrangeofmotionintheuppersegment wasbiggerthan that of the lower segment(P0.05),见表3。颈椎间盘置换组患者中C3/42例、C4/511例、C5/642例、C6/77例。颈前路间盘切除融合组患者中C3/46例、C4/526例、C5/663例、C6/721例。表3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Table 3 Compa
9、rison of baseline data in patients of both groups指标ACDF组ACDR组t/2值P值男/女(n) 56/60 28/34 0.16 0.98年龄(xs,岁) 48.069.11 43.618.30 3.20 0.27随访时间(xs,月) 39.8912.18 38.4215.55 0.74 0.15VAS评分(xs) 6.341.16 6.231.22 0.59 0.98JOA评分(xs) 10.771.44 10.921.71 -0.63 0.22NDI指数(xs) 28.666.69 29.247.06 -0.55 0.53表注:两组患者一
10、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组及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Odom分级优良率分别为84.5%和83.9%,其中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组患者分级为优、良、中、差的例数分别为60,38,18,0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患者分级为优、良、中、差的例数分别为33,19,10,0例。虽然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Odom分级的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组相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改善率更高(P0.05)。4两组颈椎曲度的改变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组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分别为17.027.87和17.688.
11、7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均有所增加,分别为17.847.50和18.298.37,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组术后手术节段融合,末次随访时活动度为0,与术前的6.771.56相比活动明显降低(P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末次随访时邻近上位节段活动度及邻近下位节段活动度分别为8.372.43和7.601.84,与术前相比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组末次随访时邻近上位节段活动度及邻近下位节段活动度分别为11.592.75和9.653.02,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而且与下
12、位节段相比上位节段活动度增加更明显(P0.05),见表4。7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在患者末次随访X线图像上使用Kellgren分级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分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有5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上位节段3例,下位节段2例,退变均由0级加重至1级。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组有28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23个节段退变由0级加重至1级,其中上位节段15例,下位节段8例;5个节段退由0级加重至2级,其中上位节段3例,下位节段2例;在患者末次随访MRI图像上使用Miyazaki分级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分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有9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上位节段5例,下位节段4例,退变均由级加重
13、至级。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组有35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28个节段退变由级加重至级,上位节段21例,下位节段7例;7个节段退变由级加重至级,上位节段4例,下位节段3例。在X射线图像和MRI图像上对邻近节段椎间盘进行退变分级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相比,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组发生退变的节段数更多(P0.05)。在发生退变的节段中上位节段的数量明显多于下位节段(P0.05),表5,6。表5末次随访X射线及MRI图像上两组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的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degenerated adjacent segments during final follow-u
14、p on X-ray films andMRI images in both groups(X线/MRI,n(%)/n(%))组别退变节段数未退变节段数合计2值P值ACDF 28(12)/35(15) 204(88)/197(85) 232/232ACDR 5(4)/9(7) 119(96)/115(93) 124/24合计33/44 323/312 356/356 6.32/5.80 0.01/0.02表注:末次随访X射线及MRI图像上两种修复方式退变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万方数据新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表6末次随访X射线及MRI图像上ACDF组邻近上位、下位节段退变情况的
15、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degeneration of upper and loweradjacent segments in the anterior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group on X-ray films and MRI images during final follow-up(X线/MRI,n(%)/n(%))退变节段位置退变节段数未退变节段数合计2值P值上位节段18(64)/25(71) 10(36)/10(29) 28/35下位节段10(36)/10(29) 18(64)/25(71) 28/35合计28/
16、35 28/35 56/70 4.57/12.86 0.03/0.00表注:末次随访X射线及MRI图像上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部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8不良反应评价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除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组1例患者因邻近节段退变再次行手术治疗之外,其他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再次手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组及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出现切口感染的数量分别为13例和4例,换药处理后均痊愈出院。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大于500ml),脑脊液漏、脊髓损伤、神经症状、食管瘘、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死亡病例。9典型病例典型病例1:患者,女,44岁,入院诊断为“C5/6椎间盘突出症
17、”,于2009年3月行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术前X射线及MRI图像提示C5/6椎间盘突出,术后61个月随访时的X射线图像提示手术节段活动度存在,术后13个月时的MRI图像提示邻近节段椎间盘未见明显退变。典型病例2:患者,男,51岁,入院诊断为“C5/6椎间盘突出症”,于2010年7月行颈椎前路固定融合,术前X射线及MRI图像提示C5/6椎间盘突出,术后58个月随访时的X及MRI图像提示手术节段活动度丧失,临近上位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万方数据新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讨论1ACDF与ACDR的临床应用颈椎病的发病率较高,且逐年增加,有年轻化趋势。颈椎前路手术方式也随着病患数量的增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18、而得到发展。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方面的临床效果得到了肯定,但其不足及缺陷也备受关注。长期以来,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金标准。大量的文献报道肯定了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有研究于2015年进行的回顾性研究表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治疗单节段、双节段及3节段颈椎病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且手术节段具有很高的融合率20-22。试验中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组术后患者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均得到明显改善,Odom分级优良率高达84.5%,这一结果也肯定了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
19、效果。但随着手术病例的增加及随访时间的延长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加速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有研究报道,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从25%到92%不等23-24。有研究认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作为一种融合技术,术后手术节逐渐融合,活动度丧失,邻近节段活动度代偿性增加,改变了邻近节段的应力分布,使邻近节段退变加速。Matsumoto等25对265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MRI随访,其中包括64例颈椎前路融合患者和201例无症状志愿者,结果表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组患者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症状志愿者组。由此可见邻近节段退变与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密切相关。人工颈椎间盘
20、置换技术可以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具有一定优势。作为一种非融合技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试图通过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度、保持椎间隙高度、减小对邻近节段的影响达到避免邻近节段退变的目的。有研究表明,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的患者在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26。随着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应用的增多,关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27-28。有研究进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也表明,无论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还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均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29。试验的随访结果显示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及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的178例单节段颈椎间盘
21、突出症患者术后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以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的平均改善率达到了78%,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的平均改善率达到72.3%,这说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治疗单节段万方数据新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颈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经过多年的研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的临床效果已经得到了肯定,但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相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否有效的避免邻近节段的退变还存在争议。2颈椎生物力学变化分析颈椎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组织结构以满足功能的需要。虽然颈椎疾病发生率很高,但我们对颈
22、椎这个复杂的结构并不完全了解。为了了解颈椎的生物力学,有学者进行了很多临床试验和模型研究。SwartzEE等30人的研究表明,颈椎的运动及生物力学非常复杂,当颈椎屈曲30时颈椎前凸曲度消失,轴向载荷增加使这个颈椎节段的弹性元件即椎间盘发生移动。当载荷达到颈椎承受的极限时甚至会发生脊髓损伤。有研究认为椎间盘高度的丢失会影响颈椎的载荷分布,最终导致颈椎退变、前凸丢失31。在本次实验中,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均较术前有所增加,这可能是因为手术切除退变的椎间盘、撑开椎间隙并植入椎间融合器或人工椎间盘假体,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所增加,使颈椎曲度增加。这可能可以
23、避免颈椎前凸的进一步丢失。因此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的改变都会给整个颈椎带来应力的改变,有可能会导致邻近节段发生适应性变化,加速邻近节段退变。尹飞等32的研究表明,若要维持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的正常运动幅度,那么手术节段临近上位节段及临近下位节段的运动范围将增大。无论是在屈曲状态还是在过伸状态,临近节段的应力均较术前明显增加,而且与下位节段相比,上位节段应力增加的幅度更大,这可能会使上位节段更容易发生退变。不可否认,颈椎手术后生物力学的改变是诱发ASD的重要因素。3ACDF与ACDR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SkovrljB等33人的研究在463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中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其中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颈椎 置换 前路 融合 治疗 单节段 突出 邻近 影响 刘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