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为本:《论语》的核心精神(共18页).docx
《修身为本:《论语》的核心精神(共1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身为本:《论语》的核心精神(共18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修身为本:论语的核心精神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在读论语,所以今天我在这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读论语的一些体会。这些年,我在很多场合提倡“读论语,学做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就重新读了论语,也就有了一些自己新的认识。所以,今天就讲一讲这些年我对于论语的一些学习体会,与大家做一个交流。论语这本书究竟最核心地讲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当然从古到今有很多不同的认识。我今天想讲的一个中心意思,就是大学上的这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我认为这句话可以说最好地概括了论语的基本思想,就是说一切的人,都要把修养、修身当做一个根本的大事来做,这是论语所讲一个基本精神。这一点
2、,我想从这个方面来做一些简单的说明。第一,论语的思想当然是很丰富的,其中讲了很多的问题,核心的思想是讲做人的道理。第二,要讲做人,论语里边提出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提出了做人的理想标准。第三,怎么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我想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明一下,总的意思就是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一、论语的核心思想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是很丰富的,在当时那样一个乱世,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讲他的治国之道,他自己也当过几年官。关于在政治上如何治国,他有很丰富的思想,他也做了很多,一生奔走致力于改变这个世界,致力于把当时天下无道的状态变成天下有道。同时我们知道,孔子也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一
3、件大事就是办教育,而且他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教育上,所谓培养了弟子三千。所以在教育方面,孔子也有很丰富和很有价值的思想。所以,有的人认为论语是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有人说主要讲教育思想,他们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想说,就孔子政治治国方面的思想、教育方面的思想来说,我们仔细地去看就会发现,核心的问题最后是落在做人的问题上。(一)论语中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讲治国的道理,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说明,叫做“政者正也”。政治是怎么回事?治国是怎么回事?只有一个“正”字,这是孔子的一个基本思想。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这个“正”包含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就是正名,子路问孔子:“如果魏国的国君用
4、你,让你去当政,你首先做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第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要正名,这就叫做“正”。正名什么?就是后面他跟齐景公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正名。就是说名实要相符,一个社会作为当时来讲有军臣、有父子,那么你处在一定的地位,就有一定的责任,也有一定的义务,同时也可以享受一定的权利。就是说你必须能够在哪个位置上做你该做的事情,享受你该享受的权利,这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过去我们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认为这是一种等级制的思想。这话也不错,当时来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确是一种等级制度。当时说这个正名的意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思想,不仅是因为当
5、时的那样一个社会,在任何一个社会,包括今天的社会同样也有一个正名的问题,同样有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问题。就是父亲有父亲的责任,有父亲的权威,有他的责任和义务,也有他应有的权利。儿子也有他人格的独立,但是也有他应该遵守的道德,比如说他应尽的义务。现在社会上有不孝的子女;或者甚至于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在家里是老大,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听他的,这就叫父不父、子不子。在一个正常的家庭关系中,如果父亲不教育孩子,三字经上讲“子不教父之过”,你不尽这个责任是不行的;同样子女如果不孝敬父母,这也是不对的,不能做到这些,这就叫父不父、子不子。当然社会上这种情况都是存在的,比如在一个单位,现代的企业
6、管理讲责、权、利要很分明。你在这个位子上就要尽你的责任,享受你的权利,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名实不符。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际上就是说,要把社会关系整顿好,维持一个正常的社会关系,这对社会和谐发展非常重要。这是讲“正”的第一个内容。第二,要正人,就是要使人能够自觉地走上正道。就是这段话里面讲的“有耻且格”,有知耻之心,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自觉地走上正道。就是要维持一个社会关系的正常,要能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键在每一个人能够自觉地遵守该遵守的规范,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就是要正人。关于正人有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孔子论语里面提出来的“正人先正己
7、”,这话他是跟那些当权者说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说给国君的。“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就是说执政的人自己不正,怎么能去正别人?下面这段话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一段话。季康子是当时鲁国实际的当权人物,他不是国君。他问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意思就是说把坏蛋、坏人都杀掉来成正好人怎么样?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你哪里用得着去杀人呢?特别是后面这段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就是说当权者自己先要善想,朝善的方面走,老百姓自然也就善了。然后做了个比喻叫“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指当权者,小人指老百姓。当权者的道德就好比是风,小人
8、的道德就好像是草。风一吹到草上,就是草上之风,这个“上”是个动词,就是草把风吹上去,这个草必定会倒伏。就是东风吹过来草就往西倒,西风吹过来草就往东倒。也就是说,老百姓的、社会的风气决定于当权者的道德如何。这就是讲正人要先正己,这样的话社会风气不好,责任不在老百姓,根源是在当权者如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拿今天来讲,我觉得这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简单地概括一下孔子治国的思想,也就是这样三句话“为政之本在正名”,就是要把社会治理好了,根本就是正名,要把社会秩序整顿好;而“正名之本在正人”,靠什么来正名?靠人,把人的道德水平提高;而“正人之本在正己”。这就是他的“政者正也”政治思
9、想的大体内容。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正”的目标,论语就提出来了“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的思想,就是我们在这里引的这一段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就是比较了两种不同的治国方法,一个是叫“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一个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就是用行政的办法,用惩罚的办法来治理。这样的办法,孔子给它做个评价,说其结果是叫“民免而无耻”。你规定了什么不该做,做了就严刑重罚,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可以免于犯罪叫“民免”。他可以免于犯罪,但是他无耻,他没有知耻之心,他所以不干坏事是因为害怕,而不是因为他认为这个东西不
10、对,他没有羞耻心,他只是因为怕你的刑罚,所以他就比较收敛一点,比较老实一点。另外一个办法叫“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是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就是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孔子认为这样的结果好处在于:“有耻且格”。就是他可以有知耻之心,他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做什么样的事情是可耻的,那么他就可以很自觉地走上正道了。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荣辱观,有一个荣辱观就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可耻的,什么是光荣的,就会自觉地对自己有个约束,行为上有个底线。所以这八个字“免而无耻,有耻且格”,这就是孔子对两种不同的治国方法的比较。再一个意思就是这段话后半段“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11、有耻且格”,这实际上就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一个概括、描述。孔子讲“为政以德”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德,一个是礼。我们现在常常讲,孔子讲的管理的特点就是以道德为基础,这话不错,但是没有讲到礼。实际上孔子讲的“为政以德”,是德和礼两者的结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八个字,是孔子治国的一个基本办法。孔子“政者正也,为政以德”的思想,我们现在看很值得我们注意,它反映了一种很重要的治国理念,这种理念和我们现在的一些想法,可能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说他认为社会安定、政权巩固的基础在人、不在物。所以这里面有一个话就是,子贡问政,就是问治国的办法、治国的道理,孔子提了三条要足食、足兵、民信。子贡说
12、如果这三条做不到,要去掉一条先去哪一条?孔子说先去兵,就是武装可以先不要,比较理想的状态三者都要,实在只能有两条先去兵,如果还不行再要去一条去什么?孔子说去食,经济的问题实在不行也可以放弃,但是老百姓的信任这一条是最重要的。“自古皆由死,民无信不立”,如果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那就全完了。这就是说一个政权巩固最重要的基础不在于武装、不在于经济,而在于老百姓的信任。其实这个话,我们如果拿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经验来看,也确实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国家武装并不是不强,经济也没有垮掉,但是民心失去了,一夜之间就垮掉了。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要巩固,社会要安定,最重要的是在人、不在物。第二点,孔子治国
13、的实质是什么?这个也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有人认为治国就是一种管制,就是制订一套法律把人管起来。那么孔子对政权怎么理解?就是“政者正也”不是去管制,也更不是去镇压,而是能够使社会、使人心能够正,使社会秩序能够正。既然是要正,那么相应的治国手段就不是靠强制,而是靠道德的教化。现在我们通常讲,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强力部门,军队、法院、警察这是主要的强力部门,这些当然是现在的社会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不是最主要的,特别是是从孔子思想来讲不是主要的。所以这几点都可以看到,孔子的思想是立足于人的完善,把人的完善作为基础来考虑治国的问题。所以说,孔子确实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谈治国的问题,也周游列国讲了很多,但他的中心问
14、题着眼于如何能够使人正,立足于人的完善。当然孔子的治国思想也有片面性,这两段话就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种思想的片面性,就是比较理想化。认为真的像他的主张进行以后,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有一百年时间如果按他的办法做,就可以使社会没有任何残暴的行为或者是互相的杀戮,没有这些事情。“听讼,吾犹人也”,我断一个案子我跟别人也一样。他说“必也使无诉乎!”,他的理解是让这个社会,根本就没有诉讼的发生,这恐怕太理想化了一些。这是讲的孔子的政治思想。(二)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人就问孔子“子奚不为政?”你为什么不去当官治
15、国?你既然那么关心社会的问题,你也提出了很多主张,你为什么自己不去干?孔子回答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他的意思就是说,我现在要搞教育,宣传这些道理,通过教育让人们接受这些道理,这样就会影响到执政的人,他说这个就是为政。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为政思想是统一的、紧密相联系的。因为他为政治国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正,要正人首先当权的要正,要让当权者能够懂得这些做人的、治国的道理,这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所以他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治国的贤才。所以在他的观念里面,教育本身是治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或者是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从教育方面来看,孔子主要的教
16、育目标就是培养治国贤才。这里引了两段话,一段是孔子自己讲的,一段是他的弟子子夏讲的,都在论语上面。前面这段话,年纪大一点的朋友可能会有印象,这段话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曾经被作为一个反面的东西进行批判,特别在学校里面。因为当时我们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段话是樊迟去找孔子,说我想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所以你要学种庄稼,你别找我,你去找老农民。樊迟又说我要想学种菜,孔子说种菜我不如那个老菜农,你别找我,你去找他。这个话在那个时候被认为是孔子轻视生产知识,所以认为这个教育思想要不得,和我们的教育方针是针锋相对的。所以传统教育思想不行,他轻视生产知
17、识。但是我们今天来看,这说其实并不错。我们想一想,在那个时候个体农业经济的条件下,种地种菜这些生产知识是不需要在学校学习的,那时候怎么传授?是父亲带着儿子,大概很小的时候7、8岁,就跟着父亲下地,手把手地教,就靠这个传授,不需要学习的。一直到现在,很多手工业的东西,比如刺绣、杨柳青年画等等也不靠学校,靠师傅带徒弟。“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手工业者就在作坊里面完成他的事情,师傅带徒弟手把手地教。所以当时的教育,根本就没有传授生产知识的任务,社会没有这个要求,这个东西不需要教育。教育要解决什么问题?教育就是在孔子讲的要培养治国的贤才。他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
18、敢不用情”。当权者要懂得了礼、义、信就可以治国了,老百姓就可以拥护你了,就会走上正道,这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客观要求。子夏这句话也讲,君子不是学那些生产知识,“学以治其道”,学做人的道理和治国的道理。其实这一点今天来看,反映了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最重要的使命在正人,使得人能够懂得这些做人的道理,能够懂得如何来处理人和人的关系,这是教育最根本的一个使命,最根本的一个任务,那么这也是当时孔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一点。至于说生产知识的问题,是在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以后,科学发展了,把科学用到了生产中去,使用机器。生产中用了机器以后情况就发生变化了,要制造机器、设计机器需要科学知识,工人要操纵机器也需要科学知识。科
19、技越发达,对普通劳动者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也越高,在教育中间智育的部分,生产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的部分,就越来越占了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说现代教育不能没有这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非常重要,越来越重要。但是我们不能拿现在的观点,去评判2000多年以前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治国思想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总的来说,无论他讲治国也好,无论他讲教育也好,我们可以看到他最核心的问题是落实在做人上面,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部分的问题。二、论语中做人的理想目标既然说一切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人,要提高人的素质,那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当然也就成为论语思想中一个非常中心的内容。孔子提出了做人的一个标准,就
20、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君子和小人是对立的两个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个含义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在那个地方讲君子和小人,君子指的是在位的、掌权的、治国的这部分人,小人指的是普通老百姓,这是从政治的、社会的地位上来分君子、小人。另外一个含义,不是从社会地位上来分,而是从人的道德、人品上来分,君子是指孔子所提出来的比较理想的一种道德的人格,小人是指道德上比较差的人,或者说他基本上只知道去追求自己物质生活的利益,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果你不懂得自己去修养,不懂得去追求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而只知道追求物质生活的利益,那么这就是属于小人的范围。在论语中,对于君子和小人
21、是讲的很多的,很多地方都讲君子如何,小人如何,我们现在常常讲的“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中讲了很多,一下子我们难以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君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一种要求?我想就举出两段话,我认为是对君子最具有概括性的两段话,君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一段话是讲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君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就是修养自己,敬就是一种非常认真实在的一种态度,就是要很认真、实实在在地去修养自己。子路不满足,说太简单了,光这样就够了吗?“如斯而己乎?”孔子加了一句叫“修己以安人”,就是说修养不止是为你自己,
22、还要去安人,要使别人也都能够很安好。子路还不满足,说“如斯而已乎?”孔子又加一句“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和“修己以安人”大不一样,“修己以安人”是说你不能只顾自己修养,还要考虑到别人,“修己以安百姓”是说,不是一般地和人相处的时候要考虑到别人,而且说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有的百姓都要放在心里,要使他们所有人都能够安好,这就很难了。今天我们来说,君子要以一个理想社会作为目标,在这个理想的社会中,整个社会好了所有的百姓都得到好处。君子要有这样一种追求,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孔子后面加了一句叫“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尧舜是儒家、孔孟所推崇的最高的圣人。要做到“修己以安百姓”,
23、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我想,“修己以安百姓”这就是孔子所提出来君子应该有的一个人生的理想、人生的目标,也可以说这个本身就是孔子自己的人生的理想、人生的追求。因为论语中还有一段话就是孔子和几个弟子一起谈自己的志向。在几个弟子谈了以后,他们就问孔子说,老师是不是你也谈谈你的志向。孔子讲三句叫“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老百姓能够安置、能够安好,朋友能够信他,年轻人都能够非常地怀念他。实际上这三条和“修己以安百姓”实际上是一个安百姓体会。由于他自己能够使得老人、年轻和朋友都能够很好,所以我想这就是孔子作为一个君子他应该有的一种人生的目标、人生的理想。这个其实我们也可以说,以后确实
24、成为中国人所追求的一个理想。所以我们知道,中国人的精神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际上就是体现了安百姓这一点,就是把百姓都能够过好日子,把我们民族的兴亡,作为个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修己以安百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修己,一个是安百姓。实际上这样一个要求、这样一个理想,回答了我们考虑人生问题时候的两个基本问题,一个问题是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问题。我们人的生命有两部分,一部分物质每天要解决吃穿住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包括两性生活的问题等等,所谓食色性也,这一部分是为了人的生活、生存和人的延续。但是除了这个以外,人还有精神生活,有道德、有各种的规范,要处理人和人之间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修身 核心 精神 1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