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介绍(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介绍(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介绍罗志龙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有幸参加了今年在泰州举行的2013版教材培训,收获很大,回来后,史老师让我把学习的内容进行传达,说实话,当时在会场感受也很多,回来也想写些自己的感受,但是受人的惰性控制,一直没能写出些什么,因此,很多当时的感受也就有些遗忘,我这个二道贩子可能有些不合格,如果在以下的时间内,说的有不对的地方还望给予批评指正。回顾信息技术课程走过的历程:教育热点:基础教育信息化三次浪潮 (1)计算机学科教学:80年代初,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第一次浪潮。(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80-90年代末,计算机
2、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第二次浪潮。(3)网络教育:2000年,建网、建库、建队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第三次浪潮。教材发展形态:计算机学科教学走向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大纲):一纲多本,因地制宜,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基本特点:模块化、活动化、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等。教学支持条件: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师培训。一、 2013版教材出台的背景教材为何要改,了解改版的背景对我们解读新教材是非常有意义的。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课现在已经在绝大多数的小学普及开了,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归属于综合实践课,但与其他综合实践类课程又不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获取、素养
3、的提升、技术的应用,对于学好其他课程意义非常,原来信息技术一般只在三、四年级开设,现在,也有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就开设了。原来的信息技术教材基本都是采用了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上下册,该书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修订出版,主要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windowsxp、画图、文字处理以及学多媒体制作等内容。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课改的深入,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套教材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要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的问题。目前有一些教材基本上属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材的翻版,一翻开书就是计算机知识与操作界面,让不少教师产生了“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
4、”的印象。大多数教材实际上只是对某个软件知识点的罗列,信息技术课基本上是对某个软件的功能介绍。这样的教材不能体现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的区别,这样的教材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更不用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些教材的编写没有吃透信息素养的内涵,所以也就很难把信息素养作为教材编写的理论指导。我认为信息素养就是我们编写信息技术教材的根本出发点,关于信息素养的详细概述有很多,但我认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所率领的研究队伍对信息素养的剖析具有很好的实际指导意义,对我们应该会有很大指导作用的。2、原有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陈旧,很难适应时代发展
5、的需要。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虽不能与信息技术保持同样的更新速度,但是我们必须要能在教材上及时体现出时代的痕迹,不能只停留在过时的内容上。这也是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但这一点我们很明显做得还不够,比如,原有教材对动漫、机器人、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关注很少。3、原有信息技术教材体现人文方面的内容太少。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在体现技术性、科学性的同时,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而大部分信息技术教材只是知识的讲解,没有体现技术所蕴含的艺术、文化与道德责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根本目的,而电脑的操作能力只是信息素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6、我们更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学会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的良好习惯等等。二、2013版教材建设基本情况遵循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进行修订。(一)体现基础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其未来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二)技术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
7、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在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对不同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的适应性,适当关注前沿技术,如机器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提升技术应用的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综合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他部分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四)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信息技术活动面向学
8、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小学阶段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整体安排,3-6年级每学年一册教材。三、2013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基本特点(一)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教材(1)义务教育阶段整体布局,尽可能地考虑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2)小学、初中年段教材的编排遵循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采用螺旋式上升式安排内容。(二)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关注学科课程整合(1)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教材中很多内容的安排都与学生学习与生活有关,有的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的则是学生生活
9、的需要,安排与学生学习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则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需性,无论是学习的效果、学习的价值都得到提升。(2)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及接受能力。每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潜能与当前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都不相同,但是又都具有共同性,引用南京师范大学张义兵教授的一句话:现在孩子们最缺实践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存着一批高分低能的现象。过分地依赖及缺少实践让学生们正朝着一条畸形的道路上走去,而且会越走越远。新教材在这一点上特别注重针对每个年龄段孩子的不同的个体差异,来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3)尽可能地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内容
10、。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若干年后,时机成熟,他最终还是会走和课程整合的道路,比如,今年,我们学校就没有专门开设信息技术课,原因有二,一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二是课程整合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我们把计算机基础知识、打字等内容与一年级语文学科整合,把画图与二年级美术融合,把WORD与网络知识与三年级作文、科学学科整合,把PPT与四年级美术整合。既然,我们要走整合之路,我们就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把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解决问题。(三)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1)提供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
11、、建构知识和培养技能的机会。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就是看我们有没有能够革新我们的课程文化,有没有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从2013版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编委组试图通过教材,让孩子能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出独特的、有个性的学生、自信的学生。(2)提出学生间更多同伴合作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提了好多年了,但一直没有能在课堂上得到真正的落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是真实的,不是来自于学生的内心需求,所以,合作就没有了实效,所以,在新教材中,出现了很多真实的、来自学生需求的任务,这些任务,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分工与合作,不但能完成学习目标,更能培养学生
12、的团队与合作精神。(3)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四)突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1)识别与获取、存储与管理、加工与表达、发布与交流。这是基础模块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来达成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为每一个学生获得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对公民信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课程要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出发,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有其他的方法吗?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13、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五)精心研究并设置教材栏目(1)为便于教师与学生使用教材,设置了不同的栏目,主要有:导学牌、实践园、探究屋、讨论坊、提示牌、成果篮。(2)教材采用了正文与辅文相结合的编排方式,辅文对一些知识进行说明。(六)构建立体化的课程教材资源(1)纸质教材及配套光盘(共4册,3-6年级各一册)(2)教师教学用书及配套光盘(3)学生实践指导手
14、册(与教材配套)(4)教材支持网站、信息技术学习网站四、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主要内容(一)课程的总体结构在课程内容上,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分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和补充模块。我省小学、初中学生均须完成指定的基础模块的学习,小学和初中各68学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均须至少选择学习一个拓展模块。拓展模块分别为拓展I“程序设计”、拓展II“机器人技术”、拓展III“物联网技术”。拓展I、拓展II和拓展III各为34学时,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设。补充模块供配备龙芯计算机的学校开设。各个模块的结构关系如下表:模块(学时)学段基础模块拓展模块补充模块小学基础(68)拓展I (34)拓展II(34)拓展III(34
15、)Linux平台应用初中基础(68)拓展I (34)拓展II(34)拓展III(34)(二)各模块概述基础模块划分为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四项内容。它们中的每一项在纵向上互相衔接,高年段内容是低年段对应内容的自然延伸;每项内容都在不同水平上整合了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硬件)、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规范等。各项内容在横向上相互贯通交融,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拓展I为“程序设计”,分为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结构与设计两项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适时地引入程序设计的思想,介绍一些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16、的编程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拓展II为“机器人技术”,分为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搭建三项内容。本模块旨在借助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实验平台,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电机、传感器与传动机构等方面的机器人技术。拓展III为“物联网技术”,分为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分析、智能应用三项内容。本模块借助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物联网简易系统,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感知系统和传输系统等物联网核心技术。补充模块为“Linux平台应用”,供配备龙芯计算机的学校和班级补充使用。1基础模块基础模块分为三个阶段,小学为第
17、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初中为第三阶段。信息识别与获取信息存储与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发布与交流第一阶段1信息的作用;2信息渠道;3数字化阅读。1计算机的组成;2键盘和鼠标器;3文件和文件夹。1文本输入;2文字编辑;3创意绘图。1网络交流;2网络文明礼仪。第二阶段1信息评价;2搜索基础;3网页信息下载;4知识产权意识;5信息安全。1文件的分类管理;2文件共享;3文件查找;4文件备份;5信息安全;6多操作系统。1文档编辑;2表格的插入与编辑;3简单的多媒体作品;4作品的展示与评议。1网络通讯工具;2网络规范与安全。第三阶段1搜索技巧;2下载工具;3权威信息源;4信息甄别。1计算机主机的基本构件;2多操
18、作系统;3系统的维护与管理;4信息编码方法;5文件的压缩和解压缩;6信息安全。1文档设计与编辑;2图像加工;3简单动画;4电子表格;5音视频编辑。1网络工作机制;2网络通讯工具;3网站规划;4网站制作;5网络技术的价值。2拓展模块拓展I:程序设计适用学段:小学、初中内容项目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结构与设计要点1算法思想及意义;2流程图;3算法的优化。1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2程序设计基本语法规则;3算法设计与实现;4程序的调试。拓展II:机器人适用学段:小学、初中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搭建小学阶段1机器人;2主板;3传感器;4电池和电机;5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6教学机器人的基本构成。1自然
19、语言;2流程图;3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4编写程序;5修改、编写与调试程序。1机器人方案设计;2搭建机器人。初中阶段1机器人发展前沿;2动力系统;3传动系统;4机械构件;5传感器;6控制系统。1算法;2流程图;3三种基本结构;4模块化程序设计;5修改、编写与调试程序。1构造功能模块;2自制配件;3机器人的维护;4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拓展III:物联网技术适合学段:小学、初中信息感知信息传输智能应用小学阶段1物联网;2信息标识;3传感器。1信息类型;2无线传输技术;3电子标签;4组网技术。1发现物联网智能应用;2物联网系统体验性实践; 3利用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实验;4体验和评价身边的物联网系统。初中
20、阶段1物联网概念;2信息标识;3传感器的功能。1信息类型;2射频识别(RFID)技术;3电子标签;4组网技术。1发现物联网智能应用;2物联网系统体验性实践; 3利用实验器材制作简易物联网系统;4发现能借助物联网技术解决的问题并设计有创意的方案。3补充模块适合学段:小学、初中本模块为Linux平台应用,供配备龙芯计算机的学校和班级开设。本模块包括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部分教学内容,其内容详细说明同上。五、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1)研读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了解、熟悉信息技术课程教材(3)结合校情、学情,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4)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是尊重教材;而纯粹教教材
21、是迷信教材结合学校、学生、教师实际,处理教材。尊重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研发教学资源,努力超越教材。新教材的编写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往的课上拿起书就上的教学活动现在已经行不通了。过去我们不少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好教,课上拿起书照本宣科地读一通,再让学生对着书练习一能就可以了的教学在今天是不可取的。一句话:备好课。第一,要备教材,对于教材中提到或运用到的内容,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到有备无患。第二,备学生,针对学生现有知识与能力结构,适当提高逐步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能力。第三,认识与了解当今的新技术,对学生来说,学习的目地是为了应用,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并让他们学习新的应用软件,丢
22、弃那些陈旧的内容。有条件地地区可以针对本区域内的学生学习能力与环境,拓展一些内容如:LOGO,机器人, 物联网等。新教材给了我们教学思想,思路,我们应运用我们的智慧,给孩子们以最大学习能力的提高。(5)关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以前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就是这样的,就这样用,就这样做。现在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还能怎么教?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还能怎么做?“教什么”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所有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要的教学环节一个也不少;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教材编者、各地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集思广益的劳动成果
23、。 “怎么教”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体现在新课标所反映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方式,营造探究型或任务驱动型的学习气氛,铺设形成性的评价线索。六、关于信息技术教材的完善(1)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长期以来,我们只把教材或少量的图形、视频、音乐等直观的视听材料理解为唯一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只注重对教材的关注,而忽略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其实,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宽广,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就有多广阔。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收集、开发并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更具
24、个性化的发展。(2)搭建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平台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未来的办学方向,数字化学习是未来的学习方向,如果我们信息技术力量不够,数字化学习就是空的,或者说就只能跟在时代的后面了,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呼吁上级行政部门给于机会,提供发展的舞台,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自身的研究与学习,通过发展教师,促进学生的成长。(3)加强教材使用的教师研修活动这一点勿用质疑,我们上课的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教材的研读,也就无法落实纲要的精神,学生素养的提高也就不能落实到位了。(4)建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教学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资源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能
25、广阔的视野,把一切能利用的素材都变成我们的资源,如环境、学生等。七、关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执行者;我们要提倡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1 教师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学习者、研究者;同时还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教学环境的营造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帮助者。2 教师要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 (1)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学习、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努力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 (2)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教
26、师应制定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对影响专业发展的错综复杂的因素有效地加以统合,使职业发展的道路更为顺畅,成功的机会更大。制定自我发展现划的步骤:认识自我及所处时间与空间环境。审视发展机会,确定发展目标。制定行动策略并按目标逐步执行。评价发展计划。 (3)积极参加学习与培训。学习与培训是更新、补充知识、技巧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 (4)进行教育研究。教师参与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研究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更好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师的研究,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的反思,发现问题和新现象的
27、意义,不断改进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使研究成为专业生活方式;其次则表现为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综合地创造性地形成解决新问题方案的能力。 (5)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 (6)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而课程改革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7)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自我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主动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更新教育信念和专业知能。3关于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
28、专业发展的实践和能力。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养成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促使教师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4 信息技术教师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第一,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中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确立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者”的地位。开设信息技术这一专门学科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不要在课程整合中迷失了自己的专业。第二,做通才,而非全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应用软件日新月异,要当全才是不可能的。但要当通才,知晓各种常用的应用软件
29、,并且最好精通两种以上软件。第三,做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动者。要积极在学校发展各种信息技术普及教育,让大家都掌握信息技术,以减少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外事务。第四,做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合作者。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在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下,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以及辅导者,而且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间通过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取长补短,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的伙伴型学习模式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五,做学生兴趣的培养者。电脑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使用电脑时,迷恋上网玩游戏、聊天,而对其他的信息技术知识不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类信息技术,学生只有学会了使用网络去做有益于身心的事,才可能拒绝那些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愿学、乐学、好学。最后我想谈一谈新教材的不足,作为一本我省通用的教材,它一定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教材的编写者的大多思想受其教学实践的影响,由于我省各地市、县的差异性必定会造成新教材的水士不服。但作为一个一线教育者,我们不应只看到的它的不适应性就否定新教材,它还需要我们去深入地研究它、磨合它、补充它,让它为我们所用,为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而用。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