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设计(共8页).doc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山奇松》教学设计(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赏读品味,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中描写了黄山风景区的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
2、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如九寨沟、西湖、泉城等,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积累、运用语言。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借助网络、结合课文语言文字,以迎客松为突破口,感悟黄山松之奇。(姿态之奇、经历之奇、精神之奇)从黄山松成长的艰辛中了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教学方法: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
3、标和教材,以“读”为主线,充分体现 “品读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采用“读疑感读”的方法,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重引导。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展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亲爱的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想问问,你们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2、明朝有位著名的旅游家徐霞客在游玩黄山后,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千古名句。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今天,就让
4、我们继续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板书:黄山)3、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展示黄山四绝图片),而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松更是情有独钟。(板书:奇松)瞧!(展示黄山奇松图)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4、播放录象黄山风光视频,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网络的视频播放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引用明代大文豪的诗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调动,想去揭开那黄山奇松那一层
5、神秘的面纱,升腾起强烈的探究欲望。】二、设疑导入新课。1、老师首先带你们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为什么称它为“黄山绝胜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2、大家读得真投入,原来,徐霞客所说的“黄山绝胜处”在什么地方?(课件显示玉屏楼)课文中有个句子已经帮我们解释了“黄山绝胜处”的意思,请能读出它?(黄山最妙的观松处)3、对了,说它最妙,就是站在玉屏楼前,举目四望可以看到黄山有名的三棵奇松,知道哪三棵吗?(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 1)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我们一到黄山,好客的迎客松就翘首迎接我们的到来呢!(看插图,PPT出示迎客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山奇松 黄山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