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共9页).doc
《小说《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江苏开放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小说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姓 名 xxx 教育层次 本 科 学 号 省级电大 江苏电大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分 校 指导教师 教 学 点 小说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xxx 内容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为特殊的英雄人物。政治上,他任人唯贤,善于纳谏;军事上,他审时度事,机谋善变。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综合体:他既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既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既大家风范,又小人嘴脸;既阎王脾气,又菩萨心肠。本文主要通过三国演义中曹操复杂形象的分析,呈现一个更为真实、更为完整的曹操。 关键
2、词 三国演义,曹操, 人物形象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他是贯穿整部著作的关键性线索人物。对于他,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权贵庶民都对他有着不同的解决和评述:黄钧先生认为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精明强干的大奸雄。自古以来,统治者从汉朝是刘姓天下的角度出发,受“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认为刘备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坐天下是顺天理。曹操乃一布衣,出身低微、平凡,白手起家,趁乱世显示英雄本色,逐鹿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震汉主,认为他大逆不道,视他为乱世之奸雄。(黄钧中国古代学史)文学家们则从艺术角度出发,着力刻画曹操个性形象,把他塑造成一个集“奸诈、伪善
3、的阴谋家与雄才大略、精明干练的英雄”于一身的典型人物,留待后人去评说,以至令人读三国演义百看不烦,评三国人物津津有味,看曹操爱恨交织。老百姓则不同,众说纷纭,各选其好,有人称之为大英雄,有人称之为大奸臣。对于曹操这位独特的人物,他有着现实的复杂性,我们不能仅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评论,把他圈入善恶范畴,否则他便什么也不是且又“似是而非”了。因为“任何人,即使是坏人,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人世间纯粹的完美与缺陷的性格不存在,真实的性格,美而有魅力的性格常常是在美丑、善恶矛盾统一的联系之中”(刘再复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和原则)如此说来,曹操这一人物的形象如何定位,他到底是怎
4、样的一个人,他带给我们后人最大的影响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来探讨的。下面,就这几个问题,我们来浅析一下曹操这个伟大的人物。我们评论曹操这一人物时,首要的是要看其主导方面,要把它放在特定环境,特定时代中去公正客观地评价。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演义中,为什么他是白脸的奸臣?在历史的记载中,为什么他的所作所为自相矛盾?他是奸贼,是奸雄,还是英雄?众多说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个是真实的曹操?在罗贯中笔下,曹操作为三国鼎立的主要力量,其政治家、军事家的英雄本色与后世开国帝王相比毫不逊色,这一英雄人物形象,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说明。一、任人唯贤,雍容大度,乐观进取,百折不挠的政
5、治家风貌 (一)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曹操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他的唯才是举、雍容大度和屯田惜农等政策措施,对后世政策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吾用天才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为”,这是曹操的用人名言。自古以来曹操以知人善用而著称。司马光说他“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作者罗贯中更是以赞赏的笔调细致入微地刻画他这一特点。我认为,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摔阿斗收买人才,刘备用的是软办法,用义气聚拢人才,文如诸葛亮、庞统,武如关、张、赵、马、黄,尽管都是济世人才,但人才凋谢的前景注定了蜀王国日趋没落的趋势;孙权的江山是子承父业,占长江天险之利,割据一方,而唯有曹操是靠一批又一批
6、人才谋定江山。他在用人方面,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在兖州招兵买马,于禁、典韦因武艺出众,成为将军,荀或、郭嘉、刘晔成为谋臣,从此威震山东。在后来征战中降将徐褚、徐晃、张辽受到厚待,从内心深处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报恩愿望”,终身追随曹操,誓死无二心,后来拥有战将千员的强大军事力量。唯才是举论功行赏的做法,使文臣武将愿意为他,为魏国效命,血洒疆场而在所不惜,最终呈现“文有谋臣,武有武将”的兴盛局面。 (二)曹操为人心胸宽广 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大患,这一点从“煮酒论英雄”的试探开始,曹操心中早就明白。但当刘备两次落难投靠曹操时,均受到曹操的厚待,后来刘备乘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而去,曹操也不深
7、加追究。关羽是刘备义弟,与兄长走散,走投无路暂归曹操,败军之将,敢言“三约”,核心是不降曹只降汉帝,终生不忘桃园三结义,只对刘备永不变心。曹操明知此人留不住心,却宽宏大量接受了“败将”近乎苛刻的约定。后来关公挂印封金千里寻兄,过五关斩六将,激怒众将堵截,曹操因惜才爱其义气,命张辽亲自往边关宣读军旨,“任便放行”。这若无博大的胸怀绝容不下。小说中曹操“不念旧事”的故事屡见不鲜。破袁绍后从敌人文书中发现下属有人与袁绍暗中通信联系,谋士建议按名一一捕杀。他却认为当时袁绍强大,自己势弱难以自保,别人为求生存与对方通信是正常的,于是将书信一把火烧光,以德报怨,让众人心服口服。除此之外,曹操还善于纳谏,他
8、虽机敏过人,却从不刚愎自用,虽说也有拒谏之时,但并不见多,即使对提过错误意见的人,也能给予鼓励。如击乌桓凯旋后,第一件事是“重赏先谏者”。官渡之战中在相持阶段向荀彧讨教,一举反败为胜。郭嘉病亡征途,他在悲痛中一丝不苟地按其遗计行事而平定辽东。作为古代一个政治家有如此胸怀,难能可贵。 (三)曹操处事乐观进取 在打江山和坐江山的几十年里,他更多的是积极乐观,以“微笑面对人生”。说到这里,尤其让人难忘的是赤壁败走华容道时三次大笑。第一次大笑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败军刚离开险地,曹操见此地树林丛生,山川险峻,于是在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众将士不知什么原因,他回答说:笑诸葛亮、周瑜无谋少智,在此关口不知
9、道设伏兵,用兵不如自己。话还没说完,伏兵四起。第二次在葫芦口埋锅造饭时,第三次在华容道,80万大军只有300余人相随,士兵疲惫至极,毫无斗志,此时他仍笑得出来。三次大笑,引出三路伏兵,又三次化险为夷。“笑”只是一种外部表现,实则反映出曹操面对挫折与失败的勇气和一位政治家的谋略,在如此重大挫折中,他能保持冷静、沉着,以乐观的态度激励士气,把这种乐观及时转化为极富感染力的身体的语言,表情语言,从而稳定军心,重振士气,让将士在困难中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看到胜利的曙光。笑对困难,也表现出他不怕困难,坚信胜利最终是属于自己的,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意志坚定、高瞻远瞩,必然会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从失败走向胜利
10、。 (四)曹操议政爱农惜农 曹操采取过一系列保护、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措施,小说在不少章节中直接地展现了他重视农业,重视经济发展的积极愿望。命令军民屯垦,这样在军阀混战中可以使百姓得到暂时休整,“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同时军粮自给,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在南征北战中,他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虐掠百姓,违背“一律斩首”。征袁绍时,重申军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同罪。”仓厅大捷,众将领一致要求乘胜进兵翼州,他却予以否定,理由是:连续进兵“枉废民业。”决定秋后进兵,认为民为本,民富才能国强,民安才能国兴。这些措施和思想表现他体恤民情,把“民”放在心上,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看到希望,从而赢
11、得了民心,自古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有人民拥护,他的霸业最终才能成功。他的“行屯田以资军食”,长期为后世仿效,影响深远。 二、审时度事,机谋善变,有勇有谋,奇正互用的军事家风貌 曹操是一个世所公认的军事家。作为军事家,他有勇有谋。讨董卓中,开始满朝文武大臣相聚一堂,谈虎色变,哭成一堂却束手无策,只有他抚掌大笑毛遂自荐,自己一人冒险行刺董贼。在行刺中,被董卓发现,他又急中生智,假献宝刀,得以脱身而逃。(三国演义第四回谋董贼孟德献刀)回家后,发娇诏,招义兵,会盟十七路诸侯共讨董卓,起事后又推势力雄厚的袁绍做盟主,自己甘当联络员。巧借大树遮荫,不断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自己。 在统一北方的征战中,曹操作为军
12、事家的指挥才能尽情显现出来。以官渡之战为例,这一战,曹操以军粮不足7万人对抗袁绍粮草充足的七十万人,以一敌十。他在战争对峙阶段,召集谋士商策问计,定计出奇兵,用奇计,夜袭鸟巢,一把火烧光了袁绍粮草,断绝其粮道后援,令袁军军心大乱。曹操正由于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择善从流,灵活机灵,结果一举扭转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 曹操不仅仅是“运筹帷幄”的帅才,而且也是披坚执锐的勇士。在其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多次亲自挂帅,出生入死,百折不挠。讨袁术时,攻城不利,他亲临前线到城下督促将士搬土运石,填壕塞堑。当有人退却时,他果断执行军纪,杀一儆百,并亲自下马,参与填沟坑,激励将士奋勇争先。“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演义 小说 人物形象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