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六个主要兼词(共4页).doc
《古汉语中的六个主要兼词(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中的六个主要兼词(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古汉语中的六个主要兼词文 / 孙长江兼词,是古汉语语法现象中的的一种独特的词。何谓兼词?说穿了,就是一个音节(或称一个字)中包含着两个音节(或称作两个字、两个词)。对于这种语法现象不了解,或者说缺少必要而足够的认识,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文言文阅读的质量,轻则读不顺,给理解带来障碍;重则使我们对句子作出错误的翻译。古汉语中的兼词主要有下面六个。盍作为兼词,它在许多文言文的句子所构成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经常是这样两个词:何不。翻译时,或者直接译为“何不”,或者译为“为什么不”。如果不知道“盍”的这种兼词性,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就可能出错。如:论语中,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字:
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注意文中加线的句子。如果不知道在这个句子中的“盍”是“何不”两个词的兼词,而把它当成“何”的通假字,翻译成下面的样子:“为什么各自谈你们的志向呢?”这,与孔子的原意就刚好相反了;孔子的原意是启发他的弟子,让他们各自谈一谈志向,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为什么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作为兼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再如下面一段古文(请注意文中中加线的句子):济阳之贾人,渡河,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
3、舟往救之,未至,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或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盍救诸”,一句话中就有两个兼词。如果不知道“盍”与“诸”均为兼词,凭想当然去翻译,翻译成“为什么救他”,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为什么不救他呢?”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盍”作为兼词就出现过两次: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句中的“盍”就是一个兼词,在翻译的时候,也
4、应该译为“何不”,或者“为什么不”。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原文是“盖”,通“盍”,今本也写作“盍”)亦反其本矣。诸作为兼词,它比“盍”稍微复杂了点,因为,它如果处在句中,不是代词的话,就是兼词,是“之于”(“之”是代词,“于”是介词);如果处于句末,是“之乎”(“之”是代词,“乎”是语气助词)。先举几个处于句中必须理解为“之于”的例子。如上文中的“渔者载而升诸陆”,句中的“诸”就是这种用法,必须理解为“之于”(之,代济阳之贾人,于,介词,表处所)。再如教材中的殽之战一文中,(阳处父)追诸河,则在舟中矣。句中加点的“诸”也属于这种用法;全句应翻译成“(阳处父)追赶他们(指的秦军的三个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汉语 中的 六个 主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