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故事之二(共7页).doc





《袁隆平的故事之二(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袁隆平的故事之二(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袁隆平的故事之二饥饿的启迪进入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默默无声,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为这沉痛的现实而感到深深的不安!有一次,他带着40多名农校学生,到黔阳县硖州公社秀建大队参加生产劳动。一天,房东老向冒雨挑着一担稻谷回来。他告诉袁隆平,这是他从另一个村子换来的稻种。“为什么要换稻种呢?”袁隆平问。“那里是高坡敞阳田,谷粒饱满,产量高。施肥不如勤换种啊。”老向说,“去年我们用了从那里换来的稻
2、种,田里的产量提高了,今年就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了。面对饥荒,老乡们不是坐等国家救济,而是主动想办法提高产量,袁隆平很受感动。他从这件事上,得到很大启发: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对于战胜饥饿有重大意义。他想,自己除了教好课,还要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些成绩来,为老乡们培育出高产量的好种子。三保“命根子”为实现禾下乘凉梦,他把实验种苗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付出了三次艰辛的努力。第一次是1968年的“5.18事件”。1968年5月18日,袁隆平视为自己生命的试验田里的秧苗,竟然全部被人连根拔起,整个试验田被彻底破坏。后来痛不欲生的袁隆平在田埂边污泥里找到五根一息尚存的秧苗后,把这五根秧苗视为掌上明珠,加倍呵
3、护。还有一年春天,由于袁隆平的实验场地没有升温、保温设备,为了保证珍贵的不育种子免受春寒的冻害,袁隆平对他的学生兼助手李必湖和尹华奇说:“这些种子凝聚着我们多年的心血,保住了它,就是保住了我们的命根子。”为了保住这些“命根子”,袁隆平带头把种子包起来,再蒙上塑料薄膜,缠在自己的腰上保温。找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后,袁隆平将这种秧苗命名为“野败”。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台风,把试验田里的秧苗淹得只剩下了叶尖。正值感冒发烧的袁隆平亲自参与秧苗的抢救,把抢救出的秧苗按照实验田的原样放到师生三人的床板上,抢救完毕,袁隆平差一点晕了过去。禾下乘凉梦一位熟知袁隆平的作家,为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禾下乘凉梦。这个书
4、名来源于袁隆平的一个梦想。袁隆平回忆当时研究时,满脑子只有高产水稻,一天晚上,他想着高产水稻进入梦乡,结果在梦中他惊喜地发现种的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从1964年6月20日开始,袁隆平挤出教学后的业余时间,每天头顶烈日,脚踩污泥,弯腰驼背地寻觅那神奇的“不育”稻株。整整花了15天时间,什么也没有找到。7月5日,是他寻找“不育”稻株的第16天。他来到一丘“洞庭早籼”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开花和刚开过花的稻穗花药上,突然,他的目光在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停住了。“啊,这不是退化了的雄蕊吗?”10
5、多天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雄蕊植株。他马上将这“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加以标记,两三天内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进一步证实了这是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后来,袁隆平和妻子又花了两年时间,前后共检查了14000余个稻穗,分别在洞庭早籼、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4个水稻品种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发现“野败”1970年11月,正在北京查阅资料的袁隆平惊喜地收到两个助手从海南南红农场发来的电报:“找到雄性不育野生稻。”这株野生稻,是李必湖和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发现的。11月23日上午,他们一起在离农场不远的一片沼泽地里,找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袁隆平 故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