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试论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吕岩荣 王宏启 李光宇 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解读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实际上是对这样一种课程状态的描述:首先“精品课程”是课程要素构件与网络平台一起构成的围绕某个目标展开的课程组群;其次“精品课程”必须是高质量的课程,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要求的高效的培养体系。“精品课程”至少要能够体现如下四个先进性: 1课程理念的先进性。课程理念的先进性,是指要明确理解高职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清晰认识课程的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职业指向以及课程与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的联系等。 2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科
2、学性是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合理,前沿性是指课程内容反应了科学技术及应用的最新动态,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最本质属性。 3课程实施的先进性。指课程实施(教学)要根据客观条件和客观需要,合理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增加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实践型等课程,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将之有机整合到教育过程中,构建富有成效的师生满意的课程实施平台。 4课程教师水平的先进性。高职院校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是指教师学术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三位一体的高水平的教师,“
3、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支撑 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高职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依据。高职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全力贯彻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方针。“以服务为宗旨”既是高职办学导向,也是高职办学目标。高职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就是要建立一套高质、高效的课程服务体系,体系的核心就是服务。服务标准与服务质量要由学生、企业和社会来检验。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职业指向性,因此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要全力寻求教育与就业的结合点。所有的教育要素要指向就
4、业、指向职业岗位,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岗位胜任力,同时兼备对所有职业具有普适性的核心能力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内容开发与建设的核心。产学结合、学研结合和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有效模式,在高职院校“精晶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如何寻求生产与学习的结合点,寻求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点是精品课程教育、教学模式开发与建设的核心。 2,能力本位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基础。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能力观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任务本位能力观,它的特征是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它强调完成任务的胜任力,当岗位或职业发生变动时,缺乏应变
5、的能力;第二种类型是一般素质导向能力观,它的特征是以培养具有普遍适应各种职业需要,应对各种工作变化和技术更新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为重点。这种能力观与具体的工作岗位无关,忽视了岗位技能的培训。第三种类型是综合能力观,这种能力观是第一、第二类型能力观的综合,即岗位技能培训与具有普适性的基本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兼备岗位胜任力和就业适应力。任务本位能力观注重单项的、细分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当人们意识到:即使一个人能够完成已经明确规定的任何细小任务,也不一定能够完成未明确规定的其他任务时,这种能力观受到质疑,同时单纯的岗位技能在实践中也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任务本位能力观思想没落了。面对
6、新技术引起的经济变革对人们职业稳定性的冲击,具有普适性的一般素质导向能力观进人人们的视野,这种不以职业依托为特征的劳动者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实践中也使人们产生困惑,那就是职业教育与就业要求不直接相关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探索中,任务本位能力观与一般素质导向能力观渐趋融合,诞生了综合能力观,即岗位操作技能与普适性能力并重的新的能力观。这种复合型的职业能力是当代社会对劳动者职业能力要求的典型特征。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能力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能力本位下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开发与选择的依据。 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 1教
7、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强化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也是教学与科研的学术组织者,课程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以及课程建设质量与教学质量的责任人。在精品课开发与建设中,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课程体系建设。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
8、”开发与建设中,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与技术进步相适应,要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新的课程体系既要有本地区、本专业、本课程的特色又要有普遍适应性。 3课程内容建设,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要注重技术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既重视专业教育,又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构建“学习包”等形式,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系列教学用书
9、和教学软件,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4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努力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加大实验室建设与开放的力度,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实习、实训体系开发与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的研究。 5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课程评价是办学主体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被评课程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教材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效果等诸方面的价值判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课程的评价与检查,以评估促进建设。 评价指标体系
10、要促使课程建设体现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促使课程建设出“精品”,使被评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始终保持课程的生机和活力,与社会发展、就业市场变化保持同步。评价体系要注重下列几个方面:(1)突出质量意识。教育质量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题,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好的教育效益。在评价体系中要深刻突出高职的岗位技能与普适性能力并重培养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要求。(2)评价体系要反映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课程发展的特征与趋势。要把我国的职业课程的发展放在国际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体体系中加以审视和评判,使课程既反映我国的职业教育需求特征,又具备国际
11、视野。(3)处理好教师、学生以及评价指标制定者之间的关系。所制定的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实施后使学生获得发展,又有利于不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实施有特色的教育,获得有个性的发展。(4)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即比较容易地被人们用来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能够很好地获得课程实践的信息反馈,分析课程实践的效果。 6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确保出精品的有力措施。激励机制的建立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精品课的建设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成长。高职院校要制定与精品课相关联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2)精品课的建设要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使精品课的建设融入教师的日常授课中,“天天精品”要成为教师授课的常态。(3)精品课的建设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精品课的建设不仅是集众智的过程,更是建设优质教材,建设先进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很难获得这些物质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充足的资金支持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精品”含金量的保证。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