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分析(共11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红外光谱分析(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外光谱分析(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红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与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是研究表征分子结构的一种有效手段,与其它方法相比较,红外光谱由于对样品没有任何限制,它是公认的一种重要分析工具。在分子构型和构象研究、化学化工、物理、能源、材料、天文、气象、遥感、环境、地质、生物、医学、药物、农业、食品、法庭鉴定和工业过程控制等多方面的分析测定中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红外光谱可以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如力常数的测定和分子对称性等,利用红外光谱方法可测定分子的键长和键角,并由此推测分子的立体构型。根据所得的力常数可推知化学键的强弱,由简正频率计算热力学函数等。分子中的某些基团或化学键在不同化合物中所对应的谱带
2、波数基本上是固定的或只在小波段范围内变化,因此许多有机官能团例如甲基、亚甲基、羰基,氰基,羟基,胺基等等在红外光谱中都有特征吸收,通过红外光谱测定,人们就可以判定未知样品中存在哪些有机官能团,这为最终确定未知物的化学结构奠定了基础。 由于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有机官能团的特征频率会由于官能团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而发生微细变化,这为研究表征分子内、分子间相互作用创造了条件。 分子在低波数区的许多简正振动往往涉及分子中全部原子,不同的分子的振动方式彼此不同,这使得红外光谱具有像指纹一样高度的特征性,称为指纹区。利用这一特点,人们采集了成千上万种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并把它们存入计算机中,编成红外光
3、谱标准谱图库,人们只需把测得未知物的红外光谱与标准库中的光谱进行比对,就可以迅速判定未知化合物的成份。 下面将对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红外吸收光谱是物质的分子吸收了红外辐射后,引起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而形成的光谱,因为出现在红外区,所以称之为红外光谱。利用红外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之为红外吸收光谱法。 红外辐射是在 1800年由英国的威廉.赫谢(Willian Hersher) 尔发现的。一直到了1903年,才有人研究了纯物质的红外吸收光谱。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对合成橡胶的迫切需求,红外光谱才引起了化学家的重视和研究,并因此而迅速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以及
4、红外光谱仪与其它大型仪器的联用,使得红外光谱在结构分析、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以及生产实践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四大波谱”中应用最多、理论最为成熟的一种方法。 红外光谱法的特点:1 气态、液态和固态样品均可进行红外光谱测定;2 每种化合物均有红外吸收,并显示了丰富的结构信息;3 常规红外光谱仪价格低廉,易于购置;4 样品用量少:可减少到微克级;5.针对特殊样品的测试要求,发展了多种测量新技术,如:光声光谱( PAS)、衰减反射光谱(ATR),漫反射,红外显微镜等。第一节 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一. 红外吸收与振动 - 转动光谱1. 光谱的产生:分子中基团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振-转光谱,称红外
5、光谱。2. 所需能量:近红外(14000-4000cm-1),中红外(4000-400cm1),远红外 (400-10cm1)3. 研究对象:具有红外活性的化合物,即含有共价键、并在振动过程中伴随有偶极矩变化的化合物。4. 用途: 结构鉴定、定量分析和化学动力学研究等。二、 分子振动方程式1. 振动频率 对于双原子分子,可认为分子中的原子以平衡点为中心,以非常小的振幅作周期性的振动即化学键的振动类似于连接两个小球的弹簧(如下图) , 可按简谐振动模式处理,由经典力学导出振动频率:双原子分子振动模拟图2.振动能级(量子化): 按量子力学的观点,当分子吸收红外光谱发生跃迁时,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即振
6、动能级是量子化的,可能存在的能级满足下式: E 振 =( V+ 1/2 )h n n : 化学键的 振动频率; V : 振动量子数。 任意两个相邻的能级间的能量差为:(用波数表示)其中: K 为 化学键的力常数,与键能和键长有关; m 为双原子的折合质量。 发生振动能级跃迁需要能量的大小取决于键两端原子的折合质量和键的力常数,即取决于分子的结构特征。 化学键键强越强(即键的力常数 K 越大)原子折合质量越小,化学键的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键类型 -CC- -C=C- -C-C-力常数 15-17 9.5-9.9 4.5-6.6 峰位 4.5mm 6.0mm 7.0mm 三、 分
7、子的振动形式两类基本振动形式:变形振动和伸缩振动以甲烷为例:弱吸收 (W) 中等强度吸收(M) 甲烷的变形振动 强吸收(S)甲烷的伸缩振动四.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1. 红外光的频率与分子中某基团振动频率一致;2. 分子振动引起瞬间偶极矩变化 完全对称分子,没有偶极矩变化,辐射不能引起共振,无红外活性, 如: N2 、 O2 、 等;非对称分子有偶极矩,属红外活性,如 HCl 。 偶极子在交变电场中的作用可用下图表示:偶极子在交变电场中的作用示意图 五. 红外光谱峰的位置、峰数与强度1.位置:由振动频率决定,化学键的力常数 K 越大,原子折合质量 m 越小,键的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
8、区(短波长区);反之,出现在低波数区(高波长区);2.峰数:分子的基本振动理论峰数,可由振动自由度来计算,对于由 n 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其自由度为3 n 3n= 平动自由度+振动自由度+转动自由度 分子的平动自由度为3,转动自由度为:非线性分子3,线性分子2 振动自由度=3 n- 平动自由度-转动自由度非线性分子: 振动自由度=3 n-6线性分子: 振动自由度=3 n-5 绝大多数化合物红外吸收峰数远小于理论计算振动自由度,其原因有:无偶极矩变化的振动不产生红外吸收;吸收简并;吸收落在仪器检测范围以外;仪器分辨率低,谱峰重叠等。3强度: 红外吸收的强度与 跃迁几率的大小和振动偶极矩变化的大小有
9、关,跃迁几率越大、振动偶极矩越大,则吸收强度越大。 4 红外光谱图: 纵坐标为吸收强度,横坐标为波长 , ( m ),和波数 1/ ,单位: cm -1 ,可以用峰数,峰位,峰形,峰强来描述六 . 常用的红外光谱术语1. 频峰: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产生的强吸收峰,称为基频峰(强度大);2. 倍频峰:由基态直接跃迁到第二、第三等激发态,产生弱的吸收峰,称为倍频峰;3. 合频峰:两个基频峰频率相加的峰;4Fermi 共振 : 某一个振动的基频与另外一个振动的倍频或合频接近时,由于相互作用而在该基频峰附近出现两个吸收带,这叫做 Fermi 共振,例如苯甲酰氯只有一个羰基,却有两个羰基伸缩振动吸收
10、带,即1731 cm-1 和1736 cm-1, 这是由于羰基的基频(1720 cm-1) 与苯基和羰基的变角振动(880860 cm-1) 的倍频峰之间发生 Fermi 共振而产生的. Fermi 共振的产生使红外吸收峰数增多,峰强加大.5. 振动偶合: 两个化学键的振动频率相等或接近时,常使这两个化学键的基频吸收峰裂分为两个频率相差较大的吸收峰,这种现象叫做振动偶合. 第二节 红外光谱的应用一、红外光谱一般解析步骤1. 检查光谱图是否符合要求;2. 了解样品来源、样品的理化性质、其他分析的数据、样品重结晶溶剂及纯度;3. 排除可能的“假谱带”;4. 若可以根据其他分析数据写出分子式,则应先
11、算出分子的不饱和度U = (2 + 2n4 + n3 n1 )/ 2 n4 , n3 ,n1分别为分子中四价,三价,一价元素数目;5.确定分子所含基团计划削减的类型(官能团区4000-1330和指纹区1330-650cm-16. 结合其他分析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单元,推出可能的结构式;7. 已知化合物分子结构的验证;8. 标准图谱对照;9. 计算机谱图库检索。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大致可分为官能团定性和结构定性两个方面定性分析的一般过程:1. 试样的分离和精制2.了解与试样性质有关的其它方面的材料3. 谱图的解析4. 和标准谱图进行对照5. 计算机红外光谱谱库及其检索系统6. 确定分子的结构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外 光谱分析 1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