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动力学分析(共4页).doc
《机器人动力学分析(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器人动力学分析(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机器人动力学分析张震中原工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 郑州 2013摘要:要对机器人实施精确控制,建立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动力学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现在所用的分析方法很多,有拉格朗日(Lagrange) 方法,牛顿欧拉(NewtonEuler)方法,高斯(Gauss)方法,凯恩(Kane)方法,旋量(对偶数)方法和罗伯逊魏登堡(RobersonWittenburg)方法等。关键词:机械动力学、凯恩方程、动力学方程、参数估计法、系数估计法专心-专注-专业0 前言就机器人技术而言,机器人设计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对于机器人机构设
2、计,绝大多数是以运动学要求和强度要求来确定,很少考虑机器人动力学性能。然而,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要求机器人有较高的操作速度,准确的定位及良好的控制性能。因此,在机器人设计中有必要考虑其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器人动力学特性包括:各关节间的藕合作用,哥氏力和离心力的非线性影响,以及取决于构形的变化惯量。由于当机器人运行于高速条件下时,整个系统将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因此,本文对高速运动条件下的机器人动力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除次之外,对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建立、验证以及动力学分析也提出了新的方法。1 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机器人技术集机械、信息、材料、智能控制、生物医学等多学科于一体, 不但自身
3、技术附加值高,产品应用范围广, 而且已经成为重要的技术辐射平台, 对增强军事国防实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水平、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 国内外机器人研究现状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水下自主机器人、消防机器人、搜救/排爆机器人、仿人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机器人护理床和智能轮椅、烹饪机器人等系列产品, 展示出一定的市场前景。在水下机器人方面, 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702 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等多家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 设计完成的 7000 米级 “蛟龙号” 顺利完成了 5000 米海试。在工业机器人研究方面, 主要以企业研究成果为
4、主, 如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焊接机器人及自动导引车 (AGV) 等方面取得重要市场突破,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研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 RB 系列工业机器人昆山华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侧重于焊接机器人研究值得一提的是, 天津大学在并联机器人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关技术获得美国专利。在医疗康复机器人研究方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联合海军总医院, 在国内率先进行医疗脑外科机器人研究, 突破了机器人机构综合与优化、医学图像处理、导航定位、手术规划等关键技术, 于 2003 年设计出了适合辅助脑外科手术的机器人。在教育机器人研究推广方面, 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于 1998 年推出全
5、球第一台教育机器人产品 AS-MII 能力风暴机器人,北京博创兴盛科技有限公司于 2007 年及 2009 年分别研制成功了面向高校机器人技术教育的 “创意之星” 模块化机器人教学套件及 “未来之星” 移动机器人平台。在反恐排爆危险作业机器人研究应用方面, 北京博创兴盛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反恐排爆机器人及车底检查机器人成功应用于北京两会、2008 奥运会以及 2010 亚运会, 装备 100 台套以上并出口,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成功了可携带侦察机器人、反恐防暴系列机器人、旋翼飞行机器人、超高压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系统等多款特殊环境下工作机器人。.1.2 机器人研究前沿关键技术1.21仿生材料与
6、结构从仿生学角度出发, 吸收借鉴生物系统的结构、性状、原理、行为以及相互作用, 能够为机器人的功能实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其中仿生皮肤、人工肌肉及结构驱动一体化设计是当前及未来服务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来看, 仿生材料与机构能够为未来机器人实现多功能高效率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光机电微纳加工工艺及传感驱动执行一体化设计能力, 这对于仿生结构材料的未来应用至关重要。1.22模块化自重构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通过对多个单一的模块化智能单元进行可变构形设计、运动规划及控制, 以达到提升机器人运动能力、负载能力及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效果自重构机器人的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
7、模块的几何拓扑分布及相应的整体刚度. 未来将在机器人与外界环境的动力学交互方面进行研究. 从自重构机器人发展的初衷来看, 未来自重构机器人面临着大规模机载并行计算及结构化或是非结构化环境下长时间完全自主能力实现的挑战.1.23复杂环境下机器人动力学控制随着人类探索空间的扩大及对任务需求的提高, 未来服务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将是复杂多变的, 高动态性、高适应性、高负载能力是服务机器人特别是户外机器人发展的方向之一. 以机械臂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必须满足对高负载及高速的双重需求, 但是高负载与高速将给机器人带来额外的影响。1.24智能认知与感知智能认知与感知是机器人与人、机器人与环境进行交互的基础, 目
8、前与服务机器人密切相关的智能认知感知技术包括脑生肌电认知、城市环境下移动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与识别以及智能空间等 3 方面. 未来智能认知与感知主要是在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 进行大量数据有效分类、归纳, 并提取可靠有效信息, 凝聚成反映人 机 环境交互关系的特征数据网, 并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及高效能计算能力的实现, 为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1.25多模式网络化交互机器人多模式网络化交互,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机器人之间的组网协调, 包括单一类型机器人群体及多类型机器人群体协作问题. 另一方面是 MEMS 技术、应用软件及网络通讯新技术的发展催生出的新型人机交互模式. 在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器人 动力学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