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产动物的脂类营养(共29页).doc
《第三章--水产动物的脂类营养(共2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水产动物的脂类营养(共29页).doc(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三章 水产动物的脂类营养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脂类的化学结构、分类、主要性质和生理功能,脂类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过程以及水产动物对其需求特点和需求量。第一节 脂类的分类、结构和作用一、脂类的分类与结构脂类是一类不溶或微溶于水,但溶于乙醚、氯仿、丙酮、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物质。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根据构成脂类分子组成和化学结构的特点,可分单纯脂类(脂肪、蜡)、复合脂类(甘油磷脂、鞘脂类、糖脂类)和衍生脂类(固醇类、类胡萝卜素、脂溶性维生素、脂蛋白)。根据脂类分子是否仅含甘油和脂肪酸,将脂类分为脂肪和类脂两大类,类脂是一些物理性质与脂肪相似的物质,主要
2、包括磷脂、糖脂、固醇、固醇酯。下面介绍几种重要脂类的结构。 1.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是由一分子的甘油与三分子脂肪酸构成的酯类化合物。也称脂肪、中性脂肪、油脂或真脂。其化学结构式如下:上式中R1、R2、R3代表脂肪酸中的羟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天然存在的脂肪,其分子中的三个脂肪酰基常各不相同,称混合甘油。其中R1、R2多为饱和脂肪酰基,R3多为不饱和脂肪酰基。中性脂肪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籽实和动物的脂肪组织中,即所谓的植物油和动物油。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熔点低,在常温下为液体。而动物油含饱和脂肪酸较多,其熔点较高,在常温下为固体。2.蜡(wax) 是由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
3、醇所生成的酯,也称酯蜡。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O R1CH2-C-O-CH2-CH2-R2蜡主要分布于植物的表面和动物的羽、毛中,起保护和防水作用。海洋浮游生物和一些鱼类的体组织及卵中含有相当数量的蜡,是贮存能量的主要物质。生活在高纬度海域的海洋浮游生物,其蜡中富含20:1n-9和20:1n-11,鱼类摄食这些浮游生物后,可将食物中的蜡转化为甘油三酯。因此,一些生活在北半球的鱼类如鲱鱼、玉筋鱼、香鱼的鱼油中含有大量的20:1n-9和20:1n-11,而生活在南半球的鱼类的鱼油中则只含微量的20:1n-9和20:1n-11,却富含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二十二碳五烯酸(20:5n-3)。3
4、.甘油磷脂(phosphoglycerides) 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其分子中含有甘油与磷酸,主要包括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甘油磷脂的结构是甘油分子中C-1与C-2上的羟基与高级脂肪酸相结合,另一个羟基(C-3)则通过酯键与磷酸结合,磷酸再通过酯键与其他各种小分子化合物结合而生成各种各样的甘油磷脂,几种主要的甘油磷脂如表3-1所示,其结构通式为: O CH2OCOR1 |R2COCH O | CH2OPOX | OH其中R1多为饱和脂肪酸(软脂酸,C15H31COOH;硬脂酸,C17H35COOH),R2多为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C17H29COOH;
5、花生烯酸,C19H31COOH)。表3-1 几种主要的甘油磷脂X-OH X-取代基 名 称水 H 磷脂酸胆碱 CH2CH2N+(CH3)3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乙醇胺 CH2CH2NH3+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丝氨酸 CH2CHOHCH2OH 磷脂酰甘油 CH2OCOR1 HCOCOR2磷脂酰甘油 | 二磷脂酰甘油(心磷脂) CH2CHOHCH2OHPOCH2 H OHHOHOHOH H肌醇 磷脂酰肌醇 H OH H H甘油磷脂具有亲水和亲脂两性结构,C-3位的磷酸与X基团构成亲水的极性头部,与C-1和C-2位连接的长链脂酰基形成疏水的尾部,在水溶液中,极性头部趋于水相,疏水的尾部相互聚集避
6、免与水接触,形成稳定的微团或双分子层。 4.鞘磷脂(sphingomyelin) 是由鞘氨醇、脂肪酸、磷酸和胆碱或乙醇胺构成。主要分布于脑及周围神经组织中,肝、脾等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其结构式如下: R | CO | NH O | CH3(CH2)12CH=CHCHCHCH2OPOCH2CH2+N(CH3)3OH | | OH OH 鞘氨醇 胆碱5.糖脂(glycolipid) 糖脂是一类含糖的复合脂类,为植物脂肪主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是半乳糖脂,其结构式如下: OHOCH2 | CHOCOR | CH2OCOROHHHOHHOHH6.固醇类(Sterol) 固醇类的基础结构是环戊烷多氢菲,是
7、四个环组成的一元醇。其C-3位与一个-OH连接,在C-10、13、17位上各连接一个侧链。根据环上双键的数目和位置的不同及C-17位上侧链的结构差异,可分为若干种固醇。若C-3位上的-OH与脂肪酸结合,则为固醇酯。动物体内最重要的固醇和固醇酯为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胆固醇仅存在于动物组织中,大部分动物体内可以合成胆固醇,并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许多重要的固醇。昆虫类及海洋甲壳类和部分软体动物体内不能合成胆固醇,需要在饲料中加以补给以维持其正常生长发育。胆固醇分子中的C-7位通过脱氢可生成7-脱氢胆固醇,再经紫外线照射则转变为维生素D3,植物组织中则不含胆固醇。 环戊烷多氢菲 胆固醇的化学结构二、脂类的
8、主要性质1.水解特性 脂肪在强碱或稀酸的作用下能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动植物体内脂肪的水解是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进行的。饲料保管不当时所产生的细菌、霉菌等微生物也会对饲料中的脂肪进行水解而使饲料的品质下降。自然条件下脂肪的水解产物一般为一甘油酯、二甘油酯及游离脂肪酸。饲料中脂肪的水解产物游离脂肪酸如果是短链脂肪酸,则具有强烈的异味,会影响饲料的适口性。2.酸败作用 脂肪发生酸败主要有两个原因:暴露于空气中的脂肪其分子结构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可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先形成脂过氧化物,此中间产物再与脂肪分子进一步发生反应形成氢过氧化物,当此产物积累到一定的浓度时则分解成分子量较小的醛与酸混合物,光和热加
9、速该氧化过程。在高温、湿度大及通风不良的条件下,饲料中的脂氧化酶或微生物产生的脂氧化酶容易将脂肪氧化水解产生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经微生物的进一步作用发生氧化生成-酮酸,然后再经脱羧生成酮。 以上酸败产生的醛、酮、酸等终产物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异味,同时氧化过程中所生成的过氧化物还会破坏一些脂溶性维生素,从而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和降低其营养价值。3.氢化作用 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催化剂或酶的作用下,其双键可与氢发生反应而变成饱和脂肪酸,使脂肪硬度增加,如油酸经加氢后转变为硬脂酸。饲料中的脂肪在反刍动物的瘤胃内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氢化使得其体脂肪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4.抗氧化作用 天然脂肪本身也存在一些抗
10、氧化物质,但其抗氧化作用仅能维持一定时间,长时间贮存仍然会被氧化。因此,为了防止饲料在贮存及使用过程中脂肪被氧化,可在饲料中加入微量的抗氧化剂。三、脂类的生理作用1.贮存能量 水产动物从外界摄取的能量超过其需要量时,多余的能量主要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高脂肪的饲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节约蛋白质的效果而促进鱼类的快速生长,但也会引起鱼类肌肉组织中脂肪的过量沉积,从而影响产品的外观和品质。其影响程度因不同群体或同一群体的不同个体而有所差异。2.提供能量 在三大能量营养素中脂类所含能量最高,在体内彻底氧化产生的能量约为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二倍多。是水产动物重要的能量来源,特别是肉食性鱼类对碳水化合
11、物的利用率较低,脂肪作为能量物质显得尤其重要。贮存在体内的脂肪通过脂肪酶的水解生成甘油与脂肪酸后,甘油经糖代谢途径、脂肪酸则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释放能量,为水产动物的生长与繁殖提供能量来源。鱼油作为水产动物饲料主要的脂质源,其含有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如16:0、18:1n-9、20:1n-9、22:1n-11容易在体内通过-氧化而释放出能量,是水产动物生长繁殖的重要能量来源。某些快速游泳的海产鱼类(一些金枪鱼及鲨鱼),能通过特殊的产热肌肉群的收缩放热,以及复杂的血液循环通路(使血液中所含有的高代谢热量,不致因血液流经鳃血管而散失于水中),从而获得高于水温的体温。这些鱼类选择性地利用2
12、0:5n-3进行氧化提供能量,使得肌肉中保留相对较高含量的20:6n-3,所以,其中性脂质中的20:6n-3/20:5n-3比值比饲料用鱼油中20:6n-3/20:5n-3的比值要高。3.保护与绝热作用 脂肪是一种较好的绝热物质,皮下脂肪可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内脏周围的脂肪可以减少脏器间的磨擦,起着固定脏器和缓冲外界机械冲击对内脏器官的损伤作用。4.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及胡萝卜素的消化吸收。这些物质在体内以脂肪为载体,常随同脂肪在肠道被吸收、转运和贮存,如果动物摄入的脂肪过少,将会影响动物对脂溶性营养素的吸收。5.作为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类脂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细胞膜结
13、构的基本原料,约占细胞膜重量的50%左右。细胞的各种膜主要是由类脂(磷脂、胆固醇)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脂蛋白构成的。6.促进营养物质在体内的运输与转运 磷脂是脂蛋白的必需组成成分,它具有乳化剂的特性,参与饵料中脂肪、胆固醇的乳化,对血液中脂质的运输和营养物质的跨膜转运起着重要作用。7.为动物提供必需脂肪酸 水产动物体内大部分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自身合成,而某些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饵料中摄取,为动物体内必需的营养成分,称必需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18:2n-6)、亚麻酸(18:3n-3)、花生四烯酸(20:4n-6)、二十二碳五烯酸(20:5n-3)、二十二碳六烯酸(2
14、0:6n-3)等。第二节 水产动物对脂类的利用一、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 水产动物饵料中的脂类主要为脂肪,此外还含有少量磷脂、蜡、胆固醇或胆固醇酯等。由于脂类不溶于水,必须与胆汁充分混合,经胆汁酸盐的乳化并分散成细小的乳糜微粒(micelles)后,才能被消化酶消化。有些鱼类胃中的胃脂肪酶对脂类也起一定消化作用,但脂类的消化主要是在幽门垂和肠的前、中段进行的。主要包括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两个过程,物理消化是指肠的蠕动有助于消化酶与脂质的充分接触,而化学消化是经乳化的脂类在肝胰脏分泌的胰脂酶、磷脂酶、胆固醇脂酶及辅脂酶的作用下,进行水解消化。胰脂酶特异地催化甘油三酯的1位及3位的酯键水解,生成2-甘
15、油一酯和两分子的脂肪酸,辅脂酶是胰酯酶消化脂肪不可缺少的蛋白质辅因子,它与胰脂酶和脂肪同时结合,可防止胰脂酶在水油界面变性,增强胰脂酶的活性。磷脂由磷脂酶A2催化其分子中的第2位酯键水解,生成脂肪酸及溶血磷脂。胆固醇酯在胆固醇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游离胆固醇和脂肪酸。因此,脂类的主要消化产物包括甘油一酯、脂肪酸、胆固醇及溶血卵磷脂。这些消化产物可与胆汁酸盐乳化成更小的混合乳糜微粒(mixed micelles),其直径小(约为20nm),极性大,易穿过小肠黏膜细胞表面的水屏障而被肠黏膜细胞所吸收。同时混合乳糜微粒内部的非极性脂质部分携带的非极性化合物如固醇、脂溶性维生素、类胡罗卜素等也被一起吸收。在
16、肠黏膜细胞内,中、短链脂肪酸(210C)通过门静脉进入血循环。而被吸收的长链脂肪酸(1226C)与甘油一酯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磷脂与胆固醇酯的水解产物溶血磷脂和胆固醇则被酯酰辅酶A重酯化生成磷脂与胆固醇酯。这些再合成的物质可与特定的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结合,形成直径0.51.5mm的乳糜微粒(chylomicron)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并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一部分脂类可以脂滴的形式贮存于肠表皮细胞。水产动物脂类的消化模式见图3-1。CH2OOCR|CHOOCR|CH2OOCRCH2OOCR|CHOOCR|CH2O
17、HCH2OH|CHOOCR + 2RCOOH|CH2OHCH2OH|CHOOCR|CH2OOCR脂肪酶脂肪酶 甘油三酯的水解过程 CH2OCOR1 |R2OCOCH O | CH2OPOCH2 CH2N(CH3)3 | OH磷脂酶A CH2OCOR1 |HOCH O | CH2OPOCH2 CH2H+(CH3)3 | OH卵磷脂溶血卵磷脂磷脂的水解过程肝脏及其他组织血液循环TAG/PL/CL/WE载脂蛋白质等其他化合物内质网FA/MAG/LP/S/FOH TAG/PL/CL/WE乳糜微粒VLDL水溶性微团FA/MAG/LP/S/FOH肠细胞腸粘膜细胞肠管(细胞外消化)图3-1 水产动物脂类的消
18、化模式图TAG:甘油三酯;PL:磷脂;CL:胆固醇酯;WE:蜡;FA:脂肪酸;MAG:甘油一酯;LP:溶血磷脂;S:固醇;FOH:脂肪醇;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血液中的脂类主要以脂蛋白的形式进行转运,各种脂蛋白根据其颗粒大小、表面所带电荷的多少、电泳迁移速率和密度可分为四类:乳糜微粒(chylomicron, 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乳糜颗粒在小肠粘膜细胞中合成,VLDL
19、、LDL和HDL既可在小肠粘膜细胞中合成也可在肝脏合成,水产动物在小肠粘膜细胞中合成的脂类主要是以CM和VLDL形式进入血液循环被转运到肝脏及其他组织。乳糜微粒含80%95%的甘油三酯及磷脂和胆固醇酯,经淋巴进入血液循环后,很快到达肝脏和其他组织,在心肌、骨骼肌、脂肪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的催化下,CM中的甘油三酯及磷脂水解成甘油、脂肪酸和溶血磷脂,被组织细胞摄取利用,最后含有胆固醇酯及其他载脂蛋白的CM残粒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进入肝细胞被降解。而VLDL在肝外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LPL作用下,其中的甘油三酯被逐步水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水产 动物 营养 2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