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共7页).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共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共7页).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
2、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一)重商主义 时间: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图像: 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理论观点: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二)重农学派 时间:17世纪下半期代表人物:法国的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图像:著作:农民论谷物论利息论理论观点: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
3、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三)绝对优势理论 时间:18世纪末代表人物: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图像:著作:国富论理论观点:亚当斯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四)比较优势理论 时间:19世纪初代表人物:英国的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图像: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理论观点: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
4、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认为国家间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 (五)保护贸易理论 时间:1841年代表人物: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图像: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理论观点:基于国家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理论,指出保护制度要与国家工业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又称幼稚产业保护论。与重商主义不同的是,他从保护生产力的高度把贸易和国家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国家主义为基调的贸易保护理论,在实
5、施贸易保护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观实际。 (六)相互需求理论 时间: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图像: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理论观点:从相互需求角度出发,确定了国际间商品交换的价格问题,以解释两国间贸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相互需求理论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该理论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双方获利的范围; 用贸易条件说明在利益的分配中双方各占的比例; 用相互需求强度来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要素禀赋理论时间:1919年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伊菲赫克歇尔(Eil F Heckscher)图
6、像:理论观点: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时间:1930年代代表人物:伯尔蒂尔俄林(Beltil G Ohlin)图像:著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观点: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又称为H-O理论。与古典贸易模型的单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并有所发展,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其核心内容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
7、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参与国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时间:20世纪40年代代表人物:保罗萨缪尔森(Palua A Samuelson)图像:理论观点: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这一定理潜在地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流动的条件下,仅通过商品的自由贸易也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二)里昂惕夫悖论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代表人物:美籍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图像:理论观点:根据H-O理论,
8、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一难题称为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悖论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但它对原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动了二战后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三、新国际贸易理论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
9、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一)新生产要素理论新生产要素理论赋予了生产要素除了土地、劳动和资本以外更丰富的内涵,认为它还包括自然资源、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从新要素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1、自然资源理论 1959年,美国学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资源的稀缺解释里昂惕夫悖论的观点,认为美国进口自然资源的开发或提炼是耗费大量资本的,会使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资源的影响,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就会小于其出口。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以基辛(D. B.
10、Keesing)、凯南(P. B. Kenen)、舒尔茨(T. W. Schultz)为代表,对H-O理论作了进一步扩展,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引入。 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提高其素质和技能,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往往趋于出口人力资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的产品。 3、研究与开发学说 格鲁伯(W. Gruber)、维农(R. Vernon)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该种产品中的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 各国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大小,可以改变它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国际贸易格局。 4、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贸易 理论 发展 历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