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实验现象和课后题答案(共22页).doc
《人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实验现象和课后题答案(共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实验现象和课后题答案(共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P6 科学探究探究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规律(1)实验步骤: 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投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再与钠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对比。 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黄豆粒大的钾,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培养皿中,观察现象。再与钠与水的反应对比。(2)实验现象:钾钠与氧气反应在热坩埚中能迅速燃烧并产生紫色火焰。在加热的条件下,钠能在空气中燃烧并产生黄色火焰与水反应浮在水面,融化成小球,四处游动,不时发出轻微爆炸,很快消失。浮在水面,融化成小球,四处游动,钠与水反应不能发生爆炸反应。(3
2、)实验结论:钾比钠更容易与氧化合,钾比钠更容易与水反应,钾比钠金属性强。P9 实验1-1探究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规律(1)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加入氯水后,NaBr溶液呈黄色;加入四氯化碳后,油层呈橙红色。加入氯水后,KI溶液呈黄褐色;加入四氯化碳后,油层呈紫红色。2NaBr+Cl2=2NaCl+Br22KI+Cl2=2KCl+I2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加入溴水后,溶液呈黄褐色;加入四氯化碳后,油层呈紫红色。2KI+Br2=2KBr+I2(2
3、)实验结论: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将较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的阴离子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由此可以判断非金属性的强弱。P11 习题11;1;Cs;Li;7; 1;F;F。 2C 3C 4A 5(1)6 3Li 7 3Li; (2)14 6C 14 7N; (3)23 11Na 24 12Mg。 6 78(1)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2)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剧烈程度减小。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9(1)4Li+O22Li2O 氧化剂:O2、 还原剂:Li; (2)2K + 2H2O
4、 =2KOH +H2 氧化剂:H2O 还原剂:K (3)Br2 + 2KI =2KBr +I2 氧化剂:Br2 还原剂:KI (4)Cl2 + 2FeCl2 =2FeCl3 氧化剂:Cl2 还原剂:FeCl210(1)甲: C 二 IVA ; 乙: O 二 VIA; 丙:Na 三 IA; 丁:Al 三 IIIA (2)甲与乙:C+O2CO2 或乙与丙:4Na+O2=2Na2O 或者 2Na+O2Na2O2 乙与丁:4Al+3O22Al2O3。 11不可以,113种元素不等于只有113种原子,很多元素还存在这不同的核素,即有同位素存在,所以原子种类实际上多于113种第二节元素周期律P14 科学探
5、究P15 科学探究探究金属性变化规律(1)实验方法: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2 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象。(2)实验现象:加热之前,镁条的表面上慢慢地形成了少量的无色气泡,气泡无明显的逸出现象;溶液未变红。加热之后,镁条的表面上较快地形成无色气泡并逸出,溶液变为红色。(1)实验方法: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磨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 mL1 mol/L盐酸。观察发生的现象。(2)实验注意的问题: 金属表面的氧化膜都要进行处理。 镁片和铝片的大小、厚度和表面积基本相同,所用的盐酸的浓
6、度相同。 盐酸的浓度不宜过大或过小,否则实验现象的差别不明显。(3)实验现象:镁片和铝片都产生无色气泡,并且镁片比铝片产生气泡快。(4)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镁比铝更易与盐酸反应。镁比铝活泼。P19 习题1减小;减弱;增强; Na;NaOH;Al(OH)3;HClO4。 2B3C 4(1)金属性KNa (2)金属性AlB(3)非金属性ClP(4)非金属性ClS (5)非金属性OS5(1)酸性HNO3H3PO4(2)碱性KOHMg(OH)2(3)碱性Mg(OH)2Al(OH)36银白色,与水剧烈反应,性质比钾和钠活泼7(1)钡比铍剧烈;(2)钡应该用煤油液封后密封保存。8(1)X:碳元素 Y:
7、氧元素 Z:钠元素 W:铝元素;(2)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3)2C+O2CO C+O2CO2 4Na+O2=2Na2O 2Na+O2 Na2O2 4Al+3O22Al2O39.锗、锡、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依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金属的活泼性依次增强,所以被氧化越来越易,碱性越来越强。10略。 117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第七周期,第IV A族;金属元素。第三节化学键P21 实验1-2现象:钠在Cl2中剧烈燃烧,生成的NaCl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呈白烟状化学方程式:【学与问】【思考与
8、交流】P24习题1.(1) (2) (3) (4) (5) (6)2. C 3D 4D5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作用力,形成时没有电子的得失,只可能有电子对的偏移。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力的作用,形成时可能有电子的得失。6稀有气体中最外层电子已经达到2个或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7(1)8(1)非极性键 (2)非极性键 (3)极性键 (4)极性键 (5)极性键9(1)HCl、CO2、H2O、CH4中存在极性共价键,NaF、MgCl2、CaO中存在离子键,NaOH中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H2、Cl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2)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有:NaF、MgCl2、CaO、NaOH
9、 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有:HCl、CO2、H2O、CH4。复习题P281(1)A:Na; B:K; C:Mg; D:Al; E:C; F:O; G:Cl;(2)Al(OH)3+OH-=AlO2-+2H2O(3)K Na Mg (4)H2O 2K+2H2O=2KOH+H2 (5)NaBr 黄 (6)182C 3A 4D 5D 6A 7D 8A 9(1)A:Na; B:O2; C:Cl2; D:H2; E:N2; F:Na2O2; G:Na2CO3; I:HCl; J:NH3。(2)A和B 2Na+O2Na2O2 F和CO2 2Na2O2+2CO2=2NaCO3+O2 D和E 3H2+N22NH3 I
10、和J HCl+NH3=NH4Cl (3)CO32-+2H+=H2O+CO210(1)原子结构示意图:+826286+1628186+34化学式:H2S H2Se H2Te稳定性变化规律:从上到下越来越不稳定氧化物化学式:SeO3 TeO3 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学式:H2SO3 H2SO4 H2S3O4 H2TeO4 (2)熔点、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增大。(3)从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角度来分析。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P33 实验2-1,2-2,2-3探究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实验内容与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 mL6 mol/L的盐酸,再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观察现象
11、,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有气泡产生;试管壁热;温度计的液柱明显地升高。2Al+6H+=2Al3+3H2,Al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是放热反应将约20 g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约10 g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用手触摸杯壁下部,试着用手拿起烧杯,观察现象。闻到了刺激性气味。烧杯壁很凉,玻璃片与烧杯粘结在一起了,反应后混合物呈糊状。反应产生NH3和H2O;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12、在50 mL烧杯中加入20 mL 2 mol/L的盐酸,测其温度。另用量筒量取20 mL 2 mol/LNaOH溶液,测其温度,并缓缓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作好记录。混合物的温度比NaOH溶液、HCl溶液的温度高H+OH=H2O,NaOH与HCl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时放热反应。P36习题1吸收能量;放出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大小。2热量;放出。 3C、H;CO2 H2O。 4;。5 D 6C 7AD 8(1)D (2)C 9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则要放出能量,当成键放出的能量大于断键吸收的能量时,
13、反应最终放出能量,这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放出就是热能。吸热反应所吸收的热量被用于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10同意乙同学的说法。因为放热反应是成键放出的能量大于断键吸收的能量,但化学反应首先需要能量来断键。以加快分子之间的碰撞次数,只有对其加热使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反应才开始进行;随着反应的进行,其本身放出的热量能满足自身需要且有剩余,反应后不需要再加热。11结论1:一个化学反应其正、逆反应的能量变化,在数值上相等,吸收与放出相反;结论2:一个化学反应的能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结论3:一个化学反应的能量的变化量与其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有关。12(1)3.97 104KJ(2)约101
14、Kg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P40 实验2-4Cu片:有大量气泡冒出Zn片:有少量气泡冒出电流表:指针有偏转P41 科学探究-水果电池P44习题1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能;电能;负极;氧化;正极;还原;导电。2(1)B (2)C (3)D (4)BACD 3B 4C 5D 6一次性干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可逆的,放完电之后就不能再使用。而蓄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可逆的,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可以逆向进行,使生成物恢复原状。7从电极材料判断: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金属(或石墨)作正极。从发生的反应判断: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是正极。8.废电池中含有汞、镉、铅等大量
15、毒性很强的重金属离子,随处丢弃会给土壤、水源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通过人类的食物链给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和危害。其中汞具有强烈的毒性;铅能造成神经紊乱、肾炎等;镉主要造成肾损伤以及骨疾骨质疏松、软骨症及骨折。而废旧电池中的锌、锰、银、镍、汞、镉和铁等金属物质可以提取回收再利用,废渣还可以用来制作建筑材料,对不能利用的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实现废旧电池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安全化的综合利用。因此,我们要把废旧电池回收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再处理。9. 干电池属于化学电源中的原电池,是一种一次性电池。因为这种化学电源装置其电解质是一种不能流动的糊状物,所以叫做干电池。蓄电池是电池中的一种,它的作用是能把有
16、限的电能储存起来,在合适的地方使用。它的工作原理就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存在于燃料与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燃料和空气分别送进燃料电池,电就被奇妙地生产出来。它从外表上看有正负极和电解质等,像一个蓄电池,但实质上它不能“储电”而是一个“发电厂”。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以光电效应工作的薄膜式太阳能电池为主流,而以光化学效应工作的湿式太阳能电池则还处于萌芽阶段。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P48 实验2-5热水 现象:产生气泡速率增大,带火星火柴复燃结论: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2H2O2 = 2H2O +O2常温 现象:有
17、气泡冒出结论:冷水 现象:产生气泡速率减小结论: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P48 实验2-6MnO2 现象:气泡冒出速率增大结论:MnO2能加快反应速率FeCl3 现象:气泡冒出速率增大结论:FeCl3能加快反应速率不加其他试剂 现象:有气泡冒出,较慢结论:无催化剂反应较慢P53习题1. 2.D 3.BD 4.面粉属于表面积非常大的有机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所以,非常容易剧烈燃烧而发生爆炸。5.(1)提高温度或使用催化剂都可以促进KClO3的分解。(2)2KClO32KCl+3O26.略复习题1.(1)化学反应 (2)化学;热;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3)2
18、.(1)洗净、擦干 (2)将铁块挫成铁屑,将硫磺磨成细粉,并混合均匀 加热引发反应 3.C 4.C5.(1)12g碳充分燃烧生成CO2比它不充分燃烧生成CO要多放出283kJ的热能,如果煤炭不完全燃烧,不仅浪费能源,而且生成大气污染物CO和煤炭粉尘等。(2)提示:从碳到CO2,比较一步转化和两步转化的热效应的大小。6.提示:选用不同弄得的纯碱溶液或盐酸进行实验,确定可用于实验室制取的合适浓度。7.(1)负极 锂是非常活泼的金属 (2)体积、重量轻、电压高(可达4.0V以上)、能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电池的输出能量)高、寿命长(可达510年)。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P61
19、科学探究甲烷与氯气反应(P61)(1)实验步骤:取2支硬质大试管,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半试管甲烷和半试管氯气,分别用铁架台固定好。其中1支试管用预先准备好的黑色纸套套上,另1支试管放在光亮处。片刻后,比较2支试管中的物质,二者是否出现了区别。(2)实验现象:用黑纸包裹的试管内黄绿色气体无明显变化,未用黑纸包裹的试管内黄绿色气体颜色逐渐变浅,生成了一些无色、油状的液体,同时试管内有少量白雾。(3)实验结论:在光照的条件下,甲烷和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P64。 习题1.C 2.AC 3.D 4.A 5.C 6.C 7.B 8.D 9.(1)天然气 (2)进风口改大,如不改造将造成天然气燃烧
20、不充分。(3)严寒的冬季,气温降低至零下,丁烷变为液态,因此管道煤气供气量减小,从而导致火焰变小或断续现象。10.CO2:0.5mol H2O:1mol解析: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是22.4L,11.2L的甲烷只有0.5mol 解得=0.5mol,=lmol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P67 科学探究用石蜡油制乙烯(1)实验步骤:将浸透了石蜡油(17个碳原子以上的液态烷烃混合物)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的底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给碎瓷片加强热,石蜡油蒸汽通过炽热的碎瓷片表面发生反应,生成一定量的气体。利用该气体进行如下实验:a将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现象;b将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必修 实验 现象 课后 答案 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