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共17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6年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共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共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巳【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 “留别(别) “/”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
2、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
3、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时间意象】 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环境意象】
4、1、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2、杨柳(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3、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鸿雁传书
5、。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1)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6、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
6、的情思。7、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8、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9、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
7、思妇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10、 骊歌、“阳关三叠”、劳歌、离歌、笛声四、把握诗歌风格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1伤感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
8、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2豪迈型。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五、送别诗中的情感: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
9、,有的兼而有之。1 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2 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別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3 借送别言志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如李白诗梦游天姆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其中以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最有名气。4 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如骆宾王诗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5
10、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如李白诗渡荆门送别,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4、表明自己的心志;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六、送别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寓情、对比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想象、虚实相生)、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注意】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1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
11、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3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
12、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4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
13、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5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七、【注意提示语】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
14、用的送别意象;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第四眼:看清题目要求。八、答题步骤: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什么景体现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表达什么情感【小结】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3.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送魏万之京送友人【了解作者】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
15、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李颀(690?715?),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
16、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唐诗之送别类诗歌鉴赏导学案【学习目标】1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在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2李白送友人,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李颀送魏万之京,重点掌握其炼句的技艺。4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学习过程】一、鉴赏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诵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二)诗歌鉴赏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的语句。(银烛“夜”;离堂“别”。)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离情别意。)4具体分析这首律诗
17、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
18、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
19、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5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 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洛阳古道(遥想) 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远道 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 情感: 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 离情缠绵 难舍难分 此会何年二
20、、鉴赏李颀送魏万之京(一)朗诵(二)理解1看注解,发挥想像,理解下列词句 离歌:离别的歌。 云山况是客中过:何况你途中要经过重重云山。 催寒近:催得寒气越来越近。 向晚:傍晚。 空令岁月易蹉跎: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2请整体理解,补出跳跃的内容,用现代语言译写。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刚刚渡过黄河。心中惆怅听不进去鸿雁的哀鸣,何况客中要经过重重云山。函谷关的树色催得寒气越来越重,冬天已经近了,长安城中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分外多。不要把长安看作行乐的地方,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三)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1李颀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
21、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课文思考题) (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第一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以“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2“关城树色催寒近”本来是寒气
22、使树变色,诗人却说树色带来了寒气,说说这样写的妙处。(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再加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3砧声也是诗人常常引进的意象,说说这个意象的情愫。(砧声一般在傍晚或者月夜出现,又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砧声里渗透的情愫有:亲人即将别离,怀一种思念之意,或者衬托夜的寂静,突现那种旷阔幽眇的意境。)4分析最后两句寄寓怎样的意味。(“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古诗 鉴赏 送别 专题 1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