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共6页).doc
《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孔子经济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徐全忠【摘 要】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富而好礼为价值取向,以义来调整利益关系,注重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与节用。其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节约型社会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词】经济伦理 富而好礼 节用【作者简介】徐全忠,武汉理工大学08级产业经济学在读博士,内蒙古财经大学MBA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政策及组织管理。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伦理思想是核心组成部分,孔子的伦理思想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保持相对长时间的稳定与达到高度繁荣,与
2、孔子的伦理思想是有内在联系的。孔子伦理思想中经济伦理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特征是隐含在世俗伦理思想中,通过调整社会阶层与民众的义利关系,建构并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实现社会基本公平与正义。 一、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建立了严格的等级秩序,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诸多社会活动都按既有的等级秩序展开。经济伦理关系与社会等级秩序有内在关联,社会等级秩序的建立又受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诸多思想家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此即通常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如老子、孟子、庄子等。孔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也是如此,虽然孔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不是很广泛,但
3、深入而理性,采取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对于“天”的表现与作用,孔子如此描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认为存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如四季变化、万物生长都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因此劳动与生产等也要遵循自然规律。重要的是孔子在此赋予“天”以自然的含义,而非鬼神,在孔子时代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孔子对自然与人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尽管孔子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主客二分的哲学高度,但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已经为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的建立奠定了正确的哲学基础。 自古至今,政治、经济制度及社会秩序的建立受对人性认识的影响。儒家对人性的认识就存在截然的分歧,孟子是典型的性善论者,“恻隐之
4、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而荀子则是典型的性恶论者,“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统治者对待被统治者的态度与方式,影响了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方式。其实人性是复杂的,善与恶是人性的两极,无论用哪一极来描述人性恐怕都是不确切的。孔子对人性的认识则很中庸与辨证,“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这里的“性”是指人最初之自然属性,相近而不相同,“习”则指人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无善恶之分
5、,但人的社会属性就相去甚远了,出现了善与恶的两极分化。孔子的“性相近”的人性论,没有简单的判定人性的善与恶,从某些角度看,与现代的复杂人假设理论接近。这种人性观,有利于认知与理解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的复杂行为。二、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内涵(一)经济活动的价值取向:富而好礼古往今来,人们生产劳动的目的就是满足生活的需要,过富足安定的生活也是人们自古及今的追求。孔子认识到富贵是人们的追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 。可以说,追求富贵是人的本性使然。孔子的生活也离不开经济作为基础。在仕鲁之前,孔子主要靠兴办私学维持生存,“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并且为了扩
6、大招生人数,采取“有教无类”的招生策略,一方面说明孔子好为人师,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为生计所迫。在鲁从政期间,俸禄比较优厚,据匡亚明先生考证,孔子在鲁国为政时的薪水为“俸粟六万”,即领取实物薪水粮约二千石。其后,开始了前往诸侯各国求官问学长达十四年的羁旅生涯,一方面收取微薄的象征礼仪性的学费,一方面获得一些官府的俸禄,维持教学与生计,但也曾困于陈蔡之间,甚至连粥都快喝不上了。所以孔子是希望人民生活富足的,因为民众富足了,才能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孔子积极鼓励人们通过努力获取富贵,“学也,禄在其中矣。” (论语卫灵公)“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
7、论语述而)孔子反对的是富贵“不以其道得之”,提出了“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也就是获取富贵的道德性与正当性。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了财富与地位,也有人拥有财富与地位后为富不仁。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比物质利益需要更高的并因此也更为根本的人类需要,即道德需要,所以民众富裕后要进行教育,使其知仁懂礼。孔子到卫国,看到卫国人口众多,弟子冉有问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答曰:“富之。”冉有再问:“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富之”反映了孔子的经济伦理的价值核心,实现富裕并非最终追求,终极目标是“富而好礼”。 “子贡
8、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如何实现“富而好礼”?教育。孔子意识到,一个人在富裕之后,如果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就会产生一种“富而骄奢”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不良道德状态,而这一状态反过来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的影响。“富之”实现了经济活动的初级价值追求,“好礼”才能保证这种富裕在道德的约束之下,保证社会的稳定与经济伦理的有序,并使这种富贵向更高尚的层面升华。(二)经济伦理的关系调整:重义以制利经济伦理关系不是抽象的关系,是经济行为中的客观实在,经济伦理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手段。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
9、之比”,(论语里仁)意即君子对天下的事情,没规定可以做什么,也没规定不可以做什么,行为的标准是要依从“义”。那什么是“义”呢?众所周知,在论语中,“利”是与“义”相对应的概念,“义”的对立面就是“利”,要了解“义”首先要清楚“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从如何对待“义”和“利”的关系上来区别“君子”与“小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德高尚的人深明大义,善于从整体和全局看问题,不自私自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德行差或卑鄙的小人,不明大义,只晓得个人的私利,甚至损人利己。因此在孔子看来,“利”更多带有私利之成分,“义”则带有道义之成分。落实到经济伦理关系上,孔子更重视“利”获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子 经济 伦理 思想 及其 现代 价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