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汇编(共7页).doc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汇编(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汇编(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汇编一、之1、用作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例句:问所从来,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狼其他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知识,指学过的知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屠暴起,以刀
2、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2、用作助词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句式倒装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A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B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公将鼓之曹刿论
4、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吾欲之南海,何如? “去” 为学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而1、“而”作连词,这是最主要的用法。判别时,一定要理清“而”前后词语或分句之间的关系。它一般表示以下关系: 并列关系。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而”连接前后并列的分句,表并列,可不译)邹忌讽齐王纳谏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八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言
5、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治水必躬亲“而”连接前后并列词语,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和”。顺承关系。这种关系一般表示“而”前后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而”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例句: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而”连接的分句有明显的动作先后,可译为“接着”。郑人买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而”相当于“就”) 邹忌讽齐王纳谏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幼时记趣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人琴俱亡(此句中的“而”易混淆为转折连词)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
6、“却”。可连接分句也可连接词语。例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八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修饰关系。这种用法较多,有时易混淆为“顺承关系”,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而”前后词语的关系,还是容易区别的:如果“而”前面的词语或短语在句中作修饰、限制语,“而”之后是中心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简而言之,“而”前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而”肯定表修饰。表示时间、情态、方式、方向等,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句:朝而往,暮而归 “朝”“暮”分别是“往”“归”的时间状语。 醉翁亭记。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河曲
7、智叟笑而止之曰“笑”表情态,是“止”的状语。 愚公移山。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号呼而转徙 捕蛇者说默而识之 “默”表示“识”的方式。 论语 八则。跪而拾之以归 赵普。执策而临之 马说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西南”意思是“向西南”表方向。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这种用法在初中教材中较少,有两个句子: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八则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2、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有以下几种情形: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句: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B“而后”,相当于“然后”。例句
8、:假诸人而后见也 送东阳马生序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例句:既而风定 山市既而儿醒 口技已而夕阳在山 醉翁亭记D“而或”,相当于“有时”。例句: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三、以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9、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何以战? 凭借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曹刿论战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例句:屠惧,投以骨狼能以径寸之木,为 核舟记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必以分人。曹刿论战2、作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家贫无从致书一观。送东阳马生序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有时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常见 文言 虚词 用法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