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全)(共2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版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全)(共29页).doc(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三、简答题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1)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评定与测量(5)个别差异(6)课堂管理(7)教师心理2 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答: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 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 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 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 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第2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三、简答题1.什么是关键期?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
2、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 “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2.什么是最邻近发展区?最邻近发展区对教育的意义?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是: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者不仅要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还要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积极开发儿童的潜能。3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方面揭示了认知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a)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可以用图式来说明,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同化和顺应是图式发生变化的两个过程。b) 皮亚杰还指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感知运算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4.什么是自我意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答: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与周边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部分
4、。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三个阶段。5认知方式的差异有哪些?答: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一般认为认知方式差异有以下4种: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威特金)场依存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较多或完全依赖该问题空间中的线索,从这些线索中搜索信息。场独立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根据自身内部的参照来搜索信息,作出判断,不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2冲动型与沉思型(杰罗姆凯根) 冲动型是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时,倾向于用自己想到的第一个答
5、案来回答问题。沉思型是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时,倾向于深思熟虑,仔细考虑所观察到的现象及所面临的问题,权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3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经常只注意问题的某一方面,缩小解答范围,局限在特定领域内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体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这种搜寻可能是广泛的、松散的,不只局限于信息储存的某一方面,最终产生多种答案。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斯腾博格、心理自我管理理论)立法型的学生喜欢创造、制订
6、计划和方案,并喜欢以自己的方式来做事;执法型的学生喜欢执行计划,遵守规范,以及从既有答案中做出选择;司法型的学生喜欢评价规则、程序或结果。这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学中尽量使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活动,面向所有学习风格的学生进行教学。6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认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以下8种:1语言智能: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2数理逻辑智能:有效地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3空间智能:准确感知视觉空间的才能。4身体运动智能: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5音乐智能:敏感
7、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6人际交往智能: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和与人交往能力。7内省智能:认识自己并据此作出适当行为的能力。8自然观察者智能: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物体进行辨识和分类的能力。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四论述题7. 简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1)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研究停
8、留在了无特殊训练情况下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而忽略了教育的作用。一方面: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来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利用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教学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作用表现在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者不仅要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还要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积极开发儿童的潜能。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三、简答题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
9、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的联系是合理的和有逻辑基础的。实质性的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是在理解之后建立的,而不是字面上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和在教学中的应用答: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主观条件:(1)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学的内容与原有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2)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相联系。(3)学习者必须主动的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在教学中的应用(1)要遵循“渐进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2)要合理的使用“先行组织者”3简述“先行组织者”
10、策略答: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程度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设计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使新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并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效率。四、论述题4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答:第一、学习观。(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动作表征、映象表征、符号表征(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第二、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倡发现学习(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
11、、强化原则第三、教育意义。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基本结构,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强调学生的内部动机,进行自觉探索、学习。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学应用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为:(1) 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2) 学习观: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
12、,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自己的理解。个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调动的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到的信息的解释就不同。(3) 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学上的应用:(1) 支架式教学:认为可以利用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首先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的教学方法。脚手架(概念框架)主要由教师或学习同伴提供,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学生独立活动,直到最后完全撤去脚手架。(2) (抛
13、锚式)情境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情境教学又被称为“抛锚式情境教学”。(3) 探究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4)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第4章:学习动机一、选择题:1、B 2、B 3、B 4、D 5、B二、填空题专心-专注-专业1.直接强
14、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尊重和自我实现、缺失需要、生长需要3.强化功能4.可控性归因5.行为心理学6.主观判断7.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8.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9.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三、简答题1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动机的分类答:1) 认知内驱力: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对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3) 附属内驱力:个人为了保持他人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2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答: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成倒“u”形曲线关系。也就是说,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
15、平。过高或过低的动机水平对于顺利完成任务都是不利的。应该根据任务难度设定恰当的动机水平。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当学习任务较为简单时学习动机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答: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马斯洛排列这些需要的原则是:(1)人类必须先得到基本需要的满足,然后才会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2)人类的需要与个体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一个人出生时,最主要是满足生理需要,然后才逐步考虑到安全、爱情、尊重,最后才追求自我实现。(3)人类需要的高低层次与个体的生存有关。基本需要为生存所必
16、需;在维持个体生存意义上,较高层次的需要没有基本需要重要。(4)一个理想的社会,除了应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之外,还要使人们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鼓励个人追求自我实现。4简述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答: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和情绪与生理状态。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答:学习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但是也会出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不一致的情况。因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应重视激发学习动机因素,同时还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注意改善学生的主客观
17、条件,以便使二者保持一致。6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1)内部因素(a)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b)成熟与年龄特点(c)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d)学生的抱负水准(e)学生的焦虑程度(2)外部因素(a)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b)教师的榜样作用四、论述题7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答:(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学习的效果,但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教师应采用合适的评价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18、。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的对象。学生的学习需要就是获得学习上的好成绩,也就是获得学习上的成就需要。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需要和要求。8举例说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为了有效的设置问题情境教师
19、应做到:a) 熟悉教材:设置问题情境的基础b) 了解学生:因人而异的设置问题情境c) 贯彻始终:讲清重点、理清脉络、留下悬疑。(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当学习任务较为简单时学习动机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a) 多使用“双向反馈”:教师学生教师b) 恰当使用表扬和批评:一般说来表扬多于批评,但要因学生而异。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对力求成功者,教师应通过给予他们更多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教师应安排竞
20、争少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应尽量放宽,还应避免当众指责或批评他们。9分析自我效能感理论,这一理论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何启示?答: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和情绪与生理状态。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教学的启示:1) 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2)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3) 耐心对学生言语劝说4) 将学生的情绪和身体状况调节至最佳状态第5章:学习的迁移一、选择题1.B 2.A 3.A 4.B 5.B二、填空题1.经过概括 2. 情境间联系 3.相似性、原有
21、认知结构和学习的心向和定势三、辨析题(1) 一切有意义学习中都包含知识的迁移,在机械学习中没有迁移。【错误】一切有意义学习中都包含知识的迁移,在机械学习中也有迁移(2) 贾德的实验表明,虽然先后两个学习项目之间有共同的刺激与反应成份,但是迁移不能自动发生。【正确】项目间的共同成份只是迁移产生的前提,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对经验的概括。迁移不能自动产生四、简答题1.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基本条件,联系实际说明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答: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可单独出简答题):(1)相似性:从客观条件来说,学习对象之间具有共同因素,并要求学习者作相同或相似的反应,迁移就越明显。迁移效果就越好。(2)原有认知结构学
22、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是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倾向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心向或定势对迁移有双重作用。当后面的作业是前面作业的同类课题时,定势就可能干扰后来作业的学习。当要学习的作业与先前的作业不是同类或者是需要灵活变通的相似作业时,定势就可能干扰后来作业的学习。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要努力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3)改进教材呈现方
23、式,促进迁移a) 从一般到个别,渐近分化b) 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c) 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第6章:知识学习一、选择题1、D 2、表象 3、命题 4、C 5、C 6、A 7、C 8、A二、填空题1.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2. 时间序列、表象、命题3. 注意4.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三、简答题1.简述工作记忆的教育含义答:工作记忆的教育含义是:(1)必须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复述。(2)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每次给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过多,不能超出工作记忆的负荷。(3)教授学生一些更有效的记忆策略来更好地组织信息,(4)形成适当的程序性知识表
24、征也有助于克服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5)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升工作记忆效能。2.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答: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一天之后遗忘66%。遗忘进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现负加速型。3.简述概念学习的步骤答: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学习包括两个过程:(1)归纳出概念的关键特征概念形成(2)概念名称的学习利用原有概念学习新概念概念同化(主要方式)4.如何运用信息加工的学习原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迁移答: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告诉我们:1) 当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时,有意义学习才能发生
25、,学生的已有知识会影响他们的关注点、对新信息意义的解释、信息编码方式等。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种基本的心理过程3) 学生的学习材料要在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度之内4)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所引导的过程。5) 将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联系起来可以优化知识的获得和应用6) 及时复习和必要的练习将减少遗忘的可能性5.举例说明,如何有效地组织练习和复习答: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深度加工学习材料进行组块化编码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和内容 第7章:技能学习一、 选择题1.A 2.B 3.B 4.B 5. B二、 填空题1
26、. 原型内化2. 操作定向3. 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4. 高原现象5. 减缩性三、简答题1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有哪些特点?答:心智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减缩性。操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2 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及各阶段的动作特点阶段特点含义定向 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和掌握操作活动的程序性知识。学会观察、掌握原理 学习者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动作程序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模仿动作缓慢;正确性、稳定性较差;动作要素相互干扰、不协调、不连贯、较多多余动作;视觉控制占绝对优势 操作模仿就是学习者通过观
27、察,对示范的动作技能进行实际操作仿效。定向映象实际动作表现整合时快时慢、一定的正确性、稳定性,易受外界影响;干扰减少、在衔接处会出现停顿;视觉控制让位于动觉控制 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成分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固定下来,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熟练高度稳定性、正确性、速度快、品质高;实现了动作的联合、动作协调一致、整体性和流畅性强、动作间不发生干扰;动觉控制占主导地位;动作者的紧张消失,疲劳感下降,产生快感。 各个动作环节与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动作的执行迭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动作方式对条件变化具有高度的适应性。3 简述心智技能学习的过程及的
28、阶段的教学要求阶段教学要求原型定向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原型操作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完全展开的方式出现。要注意变更活动对象,使活动方式在知觉水平上得以概括,并形成知觉表象。注意活动方式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配合语言进行。原型内化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4 简述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关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在活动对象、活动结构和活动要求上都是不同的。联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都是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在一个具体的任务中需要两种技能协
29、同活动。5 简述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答:(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a) 示范与讲解相结合b) 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c) 速度适当(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a) 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b) 合理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c) 恰当安排集中练习(massed practice)和分散练习(distributed practice)d) 处理好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注意克服练习中的“高原现象”e) 掌握有关技能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6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答:(1) 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注
30、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4)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5)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第8章:学习策略一、选择题1.C 2.D 3.D 4.D 5.A二、填空题1 认知、控制2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3 努力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和学习时间管理策略4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5 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三、简答题1.简述学习策略的种类答:(1)认知策略是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考虑的,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2)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是对自已认知过程的理解和控制的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安排和调节学
31、习过程。(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2.学生常用的认知策略主要有哪些?答: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过程。精加工策略: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一样,都是对知识在长时记忆中的深加工,都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但侧重点不同,组织策略重在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3.简述资源管理策略的具体内容答:(1)学习时间的管理a.统筹安排时间b.高效利用最佳时间c.灵活利用零碎时间(2)学习环
32、境设置(3)努力资源设置(4)学习工具的利用(5)人力资源的利用4.简述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答:1) 程序训练法: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将它们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2)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3) 交互训练法:教师与学生轮流承担教的角色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4) 合作学习:学习策略的合作学习中两个学生一组,承担不同角色。
33、一个是学习的操作者,向对方总结材料;另一个是学习的检查者,负责纠正对方错误或遗漏。两者轮换扮演。5.简述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学习策略的合作学习中两个学生一组,承担不同角色。一个是学习的操作者,向对方总结材料;另一个是学习的检查者,负责纠正对方错误或遗漏。两者轮换扮演。5.学习中如何使用复述策略答: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过程。1) 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互相干扰2) 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6)划线强调6.学习中如何使用精加工策略答:精加工策略: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
34、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实质是理解记忆的策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的策略。精加工的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1) 联想法:又称记忆术把枯燥无味,但又必须死记硬背的信息“牵强附会”地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因而加强了记忆。(2) 做笔记A)要求简单清楚吧B)抓住关键词、表C)灵活处理,记法多样D)足够多的笔记本,并时常温习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5)利用已有知识:实质是语意联想。7学习中如何使用元认知策略答:元认知策略包括:1 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指的是要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
35、前浏览阅读材料,选择策略,谋划具体活动,并预计其有效性。2 监视策略:元认知监视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策略的效果,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通常采用的方式是自我提问。3 调节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是根据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或修正目标的策略。在学习开始时应该认真做好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要随时评估自己的学习实际进展与学习计划是否与一致。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束后要随时调节不恰当的活动,使得学习学习效果达到最佳。第9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一、 选择题1.B 2.C 3.B 4.A 5.A二、 填空题1 认知操作2 结构不良问题3
36、发散思维4 变通性(灵活性)5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6 常规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三、简答题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如下(1)问题特征:解决某一问题时,问题中的事件和物体呈现的某种特点及特点之间的关系都将影响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l 学生解决抽象问题较容易,实际问题较困难l 解决不需要“实际操作”的问题较容易l 问题陈述和图示影响问题解决(2)已有知识经验:已有知识经验的数量和在头脑中的组织方式影响问题解决。(3)定势也称心向,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有双重作用。(4)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
37、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的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5)智力水平:智力水平较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6)动机强度:过高、过低的动机强度都不利于问题解决1. 简述新手与专家在解决问题中的差异答:新手与专家在解决问题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专家不注意中间过程,新手需要注意中间过程(2)专家或立即推理或从头到尾的解决问题新手需要从头到尾的解决问题(3)专家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利用直觉而新手更多的利用方程式(4)专家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自我监控而新手较少的自我监控2.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1)变通性。具有创
38、造性的人在处理问题或学习时,总能做到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问题的思考具有比较大的弹性,思考路线并非固定在一个方向,而是向多个方向发散且变化多端。(2)独创性。独创性在行为上的表现则是超出常规,擅长做一些别人从未想过和做过的事;观念新颖独特,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敢于向权威挑战。(3)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具有创造性的人,其思维敏捷、灵活、迅速;具有口若悬河的谈吐;行为快速;对事物的反应总量比一般人多。托兰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精密性”的特点。3. 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父母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环境: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水平、学校的民主环境以及教
39、师对学生的恰当评价社会环境:社会价值标准、教育机制、社会媒体、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的文化氛围。智力因素:较高的创造性与中等以上的智商有关已有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动机:过高、过低的动机强度都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生。个性因素:有见识、洞察力强、独立判断、有冒险精神、意志品质出色等等论述题1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i. 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ii.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iii. 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i.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ii.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
40、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i.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ii.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iii.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i. 保护好奇心ii.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iii.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iv. 重视直觉思维能力v.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i. 发散思维训练ii. 推测与假设训练 iii. 自我设计训练iv. 头脑风暴训练第10章:品德的发展一、选择题1. A 2. A 3.B 4.C二、填空题1.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2.
41、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3.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三、辨析题1. 【错误】品德和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 【错误】服从于惩罚定向和相对功利属于前习俗道德水平3. 【正确】4. 【错误】要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四、简答题1 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要求和评价他人的言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表现在:(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42、: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道德的产生是社会需要。品德的产生是个体需要。品德与道德的联系表现在:(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总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社会道德。2 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答: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期和自律期两个阶段:1) 他律期(4-8岁):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外在的规则作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
43、是否服从这些成年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2) 自律期(8-12岁):道德判断已经从外在的客体性转向内在的主体性,不再简单地服从外部的道德规则,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是用公正、平等、责任去进行判断,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的,要反映共同的利益,而不是成人的权威或霸权。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3个阶段6个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为了服从权威,逃避惩罚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或者说是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寻
44、求认可取向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守法是对的。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原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普遍伦理取向阶段: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3 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答:班杜拉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对新的社会行为的学习更有效的方式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
45、间接产生的学习。即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也成为社会学习。社会学习理论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4 简述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答: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是:(1)道德认知表现出现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的特点(2)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的特点(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是:(1)伦理道德发展的自律性i.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ii. 自我意识增强iii.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2)品德结构更为完善品德发展有动荡向成熟过渡i.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ii.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5 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答: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1)外部因素i. 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家庭气氛、父母表率、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ii. 学校环境教养的影响:校风和班风、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iii. 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念、电视、广告、网络等大众媒体、社会名流iv. 同伴群体: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会技巧并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2)内部因素i. 认知失调:人在多数情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