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秦汉文学的常识整理(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秦汉文学的常识整理(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古代文学常识整理秦代文学一、秦代文学仅有三种样式:散文、刻石之文、诏书奏议1、完成于公元前239年,由吕不韦门客集体著作的吕氏春秋有一定的时代意义2、秦代文学唯一的作家是李斯,其代表作为谏逐客书3、现在传世的秦代刻石之文共有8篇,其中6篇在史记*始皇本记中总的来说,秦代文学没有什么成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秦氏不文”。二、1、吕氏春秋是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丞相组织属下们集体编撰的著作,又名吕览;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写成。此书内容驳杂,兼有、家等各家思想,所以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2、其文章常常以语言故事为譬喻,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色。2、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春纪主要讨论,夏纪论述道理及理论,秋纪主要讨论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问题;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三、秦石刻文是我国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很深影响;内容为歌颂秦王功德,形式则是模仿雅颂,都是四言韵文,但多以三句为一韵。四、秦时民间有歌谣流传。汉书*贾捐之传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的话。今之所传,仅有一
3、首,见于晋杨泉物理论。汉代文学汉代文学的样式主要有:赋、散文、诗歌和楚辞。其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汉高祖汉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多种问题主要沿袭战国文学的余风,同时又有新的因素萌芽:辞赋,政论。这时期主要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和辞赋发展上。第二,汉武帝汉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时期。主要文学样式有:新体赋、史传文学、政论散文和乐府。第三,汉元帝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主要文学样式有:辞赋、传记文学及代有科学因素的政论文。第四,东汉安帝汉灵帝,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主要文学样式有:抒情短赋,五言古诗。一、赋与政论散文(一)汉赋的概念:赋是战国末年兴起的一种文体,它有如诗歌,讲求声韵
4、和谐与形式的整伤;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它既能是书面文学,又能诉诸口诵;它既能状物叙事,又宜于抒情说理。兼具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间综合性文体。赋是汉代流行的文体,两汉认识以赋为其体物写志的最重要方式。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二)汉赋的发展流程1、第一时期 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骚体赋时期。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以骚体句式写成,模仿楚辞。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淮南小山、枚乘等人。2、第二时期 西汉武帝初年
5、至东汉中叶,共约200多年时间,汉大赋的全盛时期;从武帝至宣帝的90年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期。内容大部分是描写汉帝国威震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荣,水陆产品的丰饶,宫室苑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田猎、歌舞时的壮丽场面等等。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襄、董仲舒、杨雄等。3、第三时期 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东汉是抒情小赋初起并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汉赋的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都开始有所转变,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代表作家有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等。(三)主要作家1、贾谊(前200前168),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今洛阳市东)人。初年著名的、。其著作主
6、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中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辞赋以、鵩鸟赋最著名,其中吊屈原赋模拟楚辞。所住文章58篇,刘向编为新书。刘勰奏启称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其文章特点为:特点:结构严谨,体制宏大,气质飞宏,感情充沛,语调恳切2、晁错,文景时人,(今河南)人。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著有论贵粟疏 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等篇,其中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最为出名。其文章特点为:朴华无实,逻辑严密,情感恳切质实。3、邹阳,西汉散文家,齐人。文帝时,为吴王刘濞门客,以文辩著名于世。汉书*艺文志中有文七篇,著有上书吴王、于
7、狱中上书自明。4、枚乘(?前140)辞赋家,字叔,(今江苏市西南)人。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仅存、柳赋、梁王菟园赋三篇,后两篇疑为伪托之作;七发是其代表作。其散文今存谏吴王书以及重谏吴王书两篇。5、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7年),字长卿,文学家。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他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两赋代表着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还著有大人赋长门赋哀秦二世赋;还有政论文如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封禅文等。6、枚皋,字少孺,枚乘的庶子,生于梁。汉书*艺文志说他赋有120篇,是典型的文学弄臣,连他自己后来都“自悔类倡”。7、东方朔,
8、字曼倩,著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七谏等,其中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虽未以赋名,是两篇散体赋。8、刘安(公元前179-前122),之孙,淮南厉王之子,是知名的、。(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刘安和众门客集体著作,有内篇21篇、外篇33篇、道训2篇,20余万字。(2)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赋12篇、群臣赋44篇,今都不存,群臣赋只存有小山的招隐士。(3)刘安的离骚传最早给屈原和离骚以很高的评价。9、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西汉后期著名学者、辞赋家。他最服膺司马相如,著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等赋,其中甘泉赋、羽猎赋就是模拟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而写的。
9、又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以及文解嘲等。(四)其他常识1、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2、汉赋四大家是: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3、(1)枚乘的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刘勰称:“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2)七发奠定新体赋的形式,后世许多这这模仿,在赋中形成了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问题,号为“七林”。例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等4、范晔后汉书将王充、王符、仲长统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1)
10、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家以农桑为业,是一耳光“细族孤门”,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著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对当时社会的许多学术问题,特别是社会的颓风陋俗进行了针砭,许多观点鞭辟入理,石破天惊,他自言论衡是一部“疾虚妄之书。论衡中有艺增、超奇佚文案书对做自纪 等篇(2)王符(公元85162年),字节信,著有潜夫论,对东汉前期各种社会病端进了抨击,其议论恺切明理,温柔敦厚(3)仲长统(公元180年220年),字公理,著有昌言,对东汉后期的社会百病进行了剖析,其见解危言峻发,振聋发聩。5、张衡,字平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代表性的赋作是
11、二京赋和归田赋。此外,还有南都赋应间思玄赋等。(1)二京赋陈述了荀子所说的“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是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两都赋所作。(2)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抒情小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代表人物。(3)四愁诗以比兴手法写自己“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的苦闷。6、扬雄(1)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是扬雄的代表作(2)解嘲是一篇散体赋,写扬雄不愿趋附权贵,而自甘淡泊的生活志趣,纵横论辩,善为排比(3)逐贫赋和酒赋,或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或对皇帝、贵族有所讽谏,思想和写法也都各具特色。(4)扬雄曾在法言*吾子中陶瓷
12、户“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7、东方朔的答客难是一篇散文赋,社主客问答。杨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间从内容到形式都模范此。8、赵壹,字元叔。所著的刺世嫉邪赋对东汉末年是非颠倒“情伪万方”的黑暗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表现了作者疾恶如仇的反抗精神。这篇赋语言犀利,情绪悲愤,揭露颇有深度。9、蔡邕, 字伯喈,陈留圉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所著的述行赋是他在桓帝时被当权宦官强征赴都,在途中有感而作。在赋中作者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贵族们荒淫无耻的现实,而且还满怀同情地写出了当时的民间疾苦,表现了作者的爱憎感情,语言平实,格调冷峻,颇具感染力。10、祢衡的鹦鹉赋
13、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咏物赋,作者借写鹦鹉,抒发了自己生于末世屡遭迫害的感慨。11、班固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他的咏史是目前知道的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幽通赋仿楚辞,答宾戏仿东方朔答客难、杨雄解嘲12、赵晔吴越春秋和袁康越绝书是杂史一类的散文的内容都是叙述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史实,主要是根据国语的记载,兼采左传、史记的记载13、(1)蔡邕因为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2)王褒的洞箫赋是现存描写音乐赋作较早的一篇。 (3)鲁迅称贾谊、晁错为“两汉鸿文”(4)刘向编著的新序、说苑引用了大量民间故事、传说和语言。其中新序中记载叶公好龙的故事(5)恒宽盐铁论二、史记文学(一)司马迁史
14、记1、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史学家,著, 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傅八篇,锦仅存悲士不遇赋和报任安书。2、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书、表、五种形式。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时期,一直写到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15、“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二)班固汉书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撰,主要记述元年(前206年)至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三、汉乐府1、汉乐府的含义(1)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关。(2)狭义: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民间诗歌和文人诗歌。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
16、要阶段。广义:包括后代文人模拟汉乐府所创作的诗歌,这些作品可以配乐。2、(1)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乐府民歌有138首,但现存总共不过三四十首。(2)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3)郭氏将其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曲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曲辞、新乐府辞。(4)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中,相和中最多。相和是美妙的民间音乐,所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含有“丝竹更相和”和“人声相和”两个意思;大部分产生于东汉,其中题为“古辞”的几乎全是。鼓吹曲则是武帝吸收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
17、主要用作军乐;杂曲只是一种声调失传的杂牌曲子。产生年代最晚,已出现不少无言作品。(5)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是文人所作。唯有郊祀歌有一定艺术价值;练时日为三言体;景星为七言句。在写作年代上,郊庙歌辞中的房中歌最早,为高祖唐山夫人所作;鼓吹曲辞中饶歌十八曲是西汉作品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四、古诗十九首1、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为南朝梁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其诗至早载顺帝末年,至晚载献帝以前。古诗十九首最早被萧统收入文选,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18、”。2、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建安文学一、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建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以三曹为核心。1、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2、“建安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3建安风骨:所谓“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文学艺术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基
19、本特征。“风”主要指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骨”主要指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内容方面广泛地反映社会离乱的真实状况,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和社会气息,在同情民众疾苦,悲时伤世的同时,表现出使人积极进取,分发向上的精神和追求;艺术形式方面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明朗,音节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故使这一时期的诗歌总体上呈现出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二)、三曹简介1、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鲁迅称其为
20、“改造文章的祖师”。2、时期国君主,字子桓,次子,世祖(魏世祖),文皇帝(),政治家、。著有与吴质书等。(1)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2)典论中较完整的是自叙和论文两篇。3、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才华高旷。曹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是建安时期最负胜名的作家。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代表作有白马篇赠白马王彪杂诗求自试表七哀美女篇洛神赋等(三)、“建安七子“简介1、孔融(153208年),文学家,(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是的二十世孙。亦诗亦文,主要成就在文,是七子中辈分最
21、高的。2、陈琳(? - 217) 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其作品以章表书记,即,书檄著称。3、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中称其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1)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2)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
22、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4、徐干(171-217) 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赋驰名。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5、阮瑀 (?-212) 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6、应玚 (?-217) ,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 7、刘桢 (?-217) 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诗名甚高
23、。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四)、蔡琰简介蔡琰,原字昭姬(后汉书、列女传注引列女后传作昭姬),时避讳,改字文姬,圉人,生于公元178年,卒年不详,建安时代杰出的女诗人。代表作为五言体悲愤诗。正始文学一、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代表作家有 “正始名士”和“竹林七贤”。1、“正始名士”的代表人物是、,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2、 “”,指、阮咸、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二、“”简介1、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著有与山巨
24、源绝交书幽愤诗酒会诗扥个,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善鼓琴,以弹著名。2、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字嗣宗。(河南开封)人,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3、山涛(205283),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4、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情辞沉痛,有名世。 5、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擅长喝酒和品酒。6、阮咸,字仲容,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25、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7、王戎(234305),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晋初文学1、 傅玄,字休奕,是初年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卓有鸿雁生塞北行短歌行秋胡行惟汉行艳歌行等,其中艳歌行是亦步亦趋的模拟陌上桑。2、张华(232300),西晋文学家,字茂先,他曾著鹪鹩赋以自喻。著有游猎篇、轻薄篇、博陵王宫侠曲壮士篇等,其情诗艺术性较高。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以“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代表,其中首推潘岳和陆机。即,三张是指张载、张协和张亢;二陆是指陆机和陆云;两潘是潘岳和潘尼;一左是指左思。一、
26、二潘1、潘岳(247300),也叫潘安,字安仁,文学家。祖籍中牟(今属)。与陆机齐名,史称“潘陆”。梁钟嵘诗品将潘岳作品列为上品,并有“潘才如江”的赞语。潘岳此人可称“才貌双全”,而民间念念不忘的是他的貌。“才比子建,貌若潘安”,“才比宋玉,貌似潘安”。当时有二十四友之目,“岳为其首”。(1)名作为悼亡诗三首(2)“善为哀沫之文”,其代表作为怀旧赋、寡妇赋、哀永逝文。2、潘尼(约250约311),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人。潘岳侄。二、三张1、张载,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 2、(?307?),文学家,字景阳,(今属省)人。3、
27、张亢,字季阳,人,之弟,他有述历赞一篇,见晋书律历志是论述音律的文章。三、两陆1、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书法家,故世称“陆平原”,被誉为“太康之英。他的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流传下来的诗,共104首,大多为乐府诗和拟古诗,代表作有君子行、长安有狭邪行、赴洛道中作等;赋今存27篇;散文其代表作还有辨亡论、吊文。其文音律谐美,讲求对偶,典故很多,开创了骈文的先河。明朝赞之:“北海以后,一人而已”。2、陆云( 262303年),字士龙,晋吴郡华亭人,家住昆山(今小昆山)之北,陆机的胞弟。主张 “文章当贵经绮”,实开六朝文学的先声;著诗文
28、 349篇,新书10篇。四、一左1、左思(约公元250305年),字太冲,(今)人,时著名文学家。左思作品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与诗是其代表作,其中咏史诗8首,见于文选;左思另有招隐诗两首,文笔流丽,其中“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后人赞赏;此外他还有娇女诗、杂诗一首,悼离赠妹诗二首。文心雕龙说他:“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五、1、刘琨,字越石,是略后有左思而有成就的作家,著有扶风歌答卢谌诗等,后者是其代表作。2、郭璞,字景纯,西晋文学家,其代表做是游仙诗十四首,此外答贾九州愁诗。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现存文章有辞
29、赋3篇、韵文5篇、散文6篇。辞赋有闲情赋、感士不遇赋、归去来兮辞;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两篇接近四言诗、祭程氏妹文、祭 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等;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其诗歌成就最大,有诗120余篇,分为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合诗等。咏怀诗,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1)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2)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
30、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3),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诗篇。南北朝文学元嘉体与刘宋时期的文学永明体与萧齐时期的文学文心雕龙诗品与文选宫体诗、徐臾体与梁陈文学庾信与北朝文学南北朝文学一、元嘉体与刘宋时期的文学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其特点是注意描绘山水,讲究对偶,因在宋文帝元嘉年间为一时风气,故名。代表作家有颜延之、鲍照、谢灵运等1、鲍照、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1)谢灵运(385433)和宋时代的诗人,是南北朝时代与齐名的诗人,是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谢灵运有赋10余篇,其中山居赋、岭表赋、比较有名;诗歌成就最高,他代表着晋宋之交山水诗的最高成就。他是第一个全
31、力描写山水的诗人。(2)鲍照(约414466),宋文学家,字明远。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他的芜城赋,是他凭吊广陵时的作品。(3)颜延之(384456)南朝宋文学家。字延年,祖籍琅邪临沂(今属)人,后世也称他为颜光禄。二、永明体与萧齐时期的文学“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代表作家沈约、谢朓、王融。1、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齐诗人。与谢灵运同族,时与对举,亦称小谢,为“”之一。代表作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
32、浦向板桥、游东田)等,其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他代表着齐梁之间山水诗的最高成就。三、宫体诗、徐臾体与梁陈文学1、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代表作家:萧纲、萧绎、徐干、庾肩吾、徐陵。2、宫体诗3各阶段(1)第一阶段,梁天监八年之前是宫体诗的先导阶段,此期间咏明体盛行,咏明体在声律、辞藻上对宫体诗做了准备(2)第二
33、阶段梁天监八年萧刚为太子到陈前期,是宫体诗的全盛时期,以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为高峰。(3)第三阶段陈朝后期是宫体诗的尾声,以陈后主及其周围文人为主,波及隋朝和唐代前期。3、宫体诗的特点:在形式上,重声律、词彩、对偶、文风轻艳丽靡在题材处理上具有娱乐性主要描写男女之情、玩赏等;追求写实技巧将咏物转为咏人,尤其把女人当作实物描写。4、江淹,字文通,历仕宋、齐、梁三朝。其著作杂体诗三十首分别模拟了自汉至宋的三十个诗人的代表作。是南朝最优秀的骈文作家之一,向来与鲍照齐名,代表作恨赋和别赋是两篇主题和题材很新颖别致的骈赋。5、吴均,字叔痒,出身贫贱,诗文有清拔之气。此外还有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等。6、何逊,
34、字仲言; 7、陈锵,字子坚。四、庾信与北朝文学1、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人,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他是自南朝往北朝,给北朝诗歌带来生气的诗人。2、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在梁,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羁留北朝后,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所以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庾信早期的赋,现存有春赋、对烛赋、荡子赋等七篇,有些已残缺,这些赋均属宫体文学范畴。3、他的诗拟咏怀表现了故园乡关之思,屈身仕敌之痛
35、。(1)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发国破家亡,漂泊之感。艺术特色;(2)造句新颖,词藻绚丽巧于用典韵律和谐4、(1)庾信的五言新体诗,如对宴齐使寄徐陵秋日在声律上已暗合唐代的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2)乌夜啼秋夜望单飞雁待人伤往二首从句数、章法、对仗上看也是唐人七律和七绝的先驱。 (3)哀江南赋是他骈文最高成就的名作,其内容与他的拟咏怀诗是相外表里。(4)此外,还有小园赋,其中多白描名句。(5)庾信是南北朝骈文、骈赋成就最高的作家。5、王褒的名作渡河作寄寓了故国之思;此外还有关山月。南北朝其他文学(一)骈文1、骈文的含义: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骈文在形式上讲究对偶,因其多偶句似两马并行而称之为骈文;在
36、声律上虽不如诗歌严格,但追求平仄配合、音韵谐和。其他如讲究文采华美,讲究用典等等。骈文因其多用四六句式,所以也称“四六文”。2、骈文的产生和成熟:先秦散文中已出现偶句,在汉赋中骈偶的成分增加,进而影响到散文,散文骈偶化的倾向渐渐抬头。魏晋时期日趋定型,骈文初步形成。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完全成熟而极度兴盛的地步。3、南北朝骈文的创作情况:宋代的骈文名家有鲍照,其代表作是登大雷岸与妹书和哀江南赋序;齐、梁时代骈文名家、名作有:孔稚珪与北山移文;陶宏景与答谢中书书;丘迟与与陈伯之书;吴均与与宋元思书等;此外像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徐陵的玉台新咏序。(1)孔稚珪(447501)南朝齐骈文家。一作孔珪,字德璋,会
37、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曾和江淹同在萧道成幕中对掌辞笔。史称他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代表作品是骈文北山移文,现仅存文10多篇,诗三、四首。(2)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医药家、炼丹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齐南梁时期的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山中宰相”。(二)辞赋南北朝辞赋的创作情况:南北朝辞赋大多呈现出骈体化的趋向。宋代有鲍照的芜城赋;齐、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庾信的小园赋和哀江南赋。(三)散文南朝文坛骈文占据着统治地位,纯粹的散体文章的创作处于
38、衰微的地步;北朝散文在史传方面较为著名的作品有宋范晔的后汉书,但也受到骈俪文风的影响;出现了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和颜之推颜氏家训等散文名作。1、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涿县)人。其水经注开了山水游记之作的风气。水经注是地理学著作,其突出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山水景物的描写和记述故事传说上。尤其是山水景物描写,语言简练而传神,行文疏朗而整饬,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对后世的游记散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江水注歌颂了秦代李冰各种水利建设;(2)河水注对秦始皇筑长城造成人民的“冤痛”表现同情。(3)夷水注“艮山北溪”一节,是自古传诵的名篇。2、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记述了北魏
39、洛阳的佛寺建筑,同时夹杂着一些人事及志怪的内容。此书多采用单行散句,也杂有四六骈偶句式,文笔洗练流畅,风格秾丽秀逸。3、颜之推(公元531约595年)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传世著作有和还冤志等。颜氏家训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4、范晔(398445年),字蔚宗,顺阳(今南阳淅川县)人,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后汉书共130卷,包括帝、后纪十纪12卷,八十列传88卷,十志30卷(范氏生前,只完成了计划中的十纪和八十列传,共九十卷。十志原本托付谢俨撰作,但俨采撰将毕,
40、范晔被杀,稿亦散佚)南朝梁代刘昭注后汉书时,因范晔生前曾褒美晋人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志”,因取之,分30卷以补范书之缺)。它记录了东汉的社会面貌与兴衰历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且创立了史书的部分新体例和编纂方法,继承了前代的纪传体制,但又有所创建。(四)小说1、我国小说最早可以溯源到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以神为中心;历史传说以现实人物为根据,也被涂上神异色彩,它们是我国志怪小说的源头。(1)我国先秦古籍中保存神话最多的是山海经;穆天子传中也一些。(2)我国先秦史书如左传国语、战国策都具体记述人物的言行,先秦子书如论语、孟子、庄子等,也杂有不少记事成分。(3)汉书曾录小说家15种,一千三百
41、八十篇,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见于著录的小说作品。现只有青史子还残存几条遗文。2、魏晋时期的小说就其内容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谈鬼神怪异的“志怪小说”;一类是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1)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异域奇物以及佛法灵异,大多宣扬宗教鬼神思想,其中也有民间故事和传说具有积极意义。 “志怪”一词出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魏晋志怪小说有:如托名东方朔著的神异经、十洲记,托名郭宪作的汉武洞冥记,托名班固的汉武帝故事、汉武帝内传,托名曹丕做的列异传,晋张华博物志,王嘉拾遗记,托名陶渊明作的搜神后记、东晋干宝搜神记、荀氏的灵鬼志,宋王琰的冥志,刘义庆的幽明录,
42、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北齐颜之推的冤魂志等。东晋干宝搜神记成就最高,是这类小说的代表。志怪小说的影响 (详见书346页)生死教范张鸡藜和西湖三塔记出自搜神记相同题材的故事干将莫邪被鲁迅改成了小说铸剑董永为今天黄梅戏天仙配的最早蓝本。(2)志人小说记述从汉末到晋代社会轶闻趣事、人物言谈举止,反映当时仕人的心态和生活面貌,也反映出社会政治、社会风气的侧面。由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详见书346354页)世说新语是记载汉末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言语行为的一部笔记体小说。主要是掇拾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轶事,尤详于东晋。全书按呢荣分类系事,计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篇。鲁迅称之
43、为“名士的教科书”。(五)文学批评1、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著,标志着文学批评进入新时期。2、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完整的文学创作传记。3、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主要评论五言诗。4、刘勰的文心雕龙第一个把创作过程方法、形式、技巧提上文学批评忽略了文学的思想内容,偏重于表现方法和技巧;是一部体大精深的文学批评巨著,代表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1)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家。(2)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部,各二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共计三万七千余字。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五篇,论“文之枢纽”,阐述了作者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是全书的纲领和理论基础。从明诗到书记的二十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可称是文体论。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二十篇,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四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进行专门探讨,可称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