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句法(共10页).doc
《古代汉语句法(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句法(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节 句法一、判断句(一)古今判断句的差异 试比较: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我是一名人民教师。1. 古:名谓句;今:非名谓句。2. 古:不用判断词;今:用判断词。3. 古:主语后可用语气词“者”;今:不用。4. 古:常用语气词“也”煞句;今:不用句尾语气词“也”。(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句式1. “者,也。”例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夫仁义者,上所以劝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2. “,也。”例如:夫管子,天下之才也。(国语齐语)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3 . “者,。”例如:虎者,戾虫;人者,甘饵。(战国策秦策)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
2、魏其武安侯列传)4. “,。”例如: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 提示:(1)如果以使用频率高低作为判别典型句式的标准,那么,2式应该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句式。(2)主语后面的“者”未必都是语气词。例如:知者,无不知也。(孟子尽心上)代汉者,当途高也。(三国志魏书袁术传注引典略)三)常用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些词的性质判定1. “是”(1)作指示代词。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试比较: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同上)(2)作判断词。例如: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此
3、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提示:一般认为汉语的判断词“是”萌芽于战国时期,发展于两汉时期,东汉末期发展成熟。2. “为” 对于判断句中的“为”字的性质的认识,目前人们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定为动词,二是认定为判断词。请分析下例:余为伯儵,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周公旦为天下之圣人,关叔为天下之暴人。(墨子公输)敢请,女为谁氏?(仪礼士昏礼)长沮曰:“夫执御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论语微子)顷承释子端坐六年,道成号佛,为实尔不?是世所美乎?(中本起经度波斯匿王品)谢承记孚字及本郡则与琼同,而致死事乃与孚异也,不知孚为琼之别名?为别有伍孚也?(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裴松之注) 我们倾向于第
4、二种观点,认为“为”是个准判断词。理由是:(1)上列文例只能理解为判断词,否则无以解释原文。(2) 两例疑问代词“谁”如果作动词的宾语,则必须前置。(3) 两例说明汉魏时出现的选择问关联词“为”是由判断词虚化而来的,而后又被新兴判断词“是”替代。3. 一组副詞(1)“非” 这是个在上古汉语中专表否定判断的一个副词。例如: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柏舟)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引申而含有“假设”义: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庄子秋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左传成公十六年) 判断词“是”产生后,早期的否定形式是“非是”,说明“非”本身不表判断:及见他鬼非是所素知
5、者。(论衡讲瑞)夫少单特,养一老妪为母,事甚恭谨,又哀儿女,抚视不离,非是轻狡不顾家者也。(三国志魏书高柔传)(2)其他副词 还有许多副词位于判断句的主谓之间,它们都不是判断词。略举数例如下:列国之君当小国之君,固周制也。(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士诚小人也。(孟子公孙丑下)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庄子让王)乃其姊者,亦烈女也。(战国策韩策)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四)判断句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 判断句的表意本质是对主谓之间的同异关系作出判断。表同一般用肯定判断句,表异一般用否定判断句。下面以表同为例说明判断句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1.判断句主谓之间两类基本语义关系:
6、(1)主谓之间是等同关系。例如:游公母即祁太伯母也。(汉书原涉传) 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三国志吴书诸葛亮传)(2)主谓之间是类属关系。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2. 三类特殊的语义关系(1)比喻关系。例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2)因果关系。例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逍遥游)此臣等所以痛心也。(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汉晋春秋)原之所以自容于明公,公之所以待原者,以能守训典而不易也。(三国志魏书邴原传) (提示:思考现
7、代汉语“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的来源。)(3)其他。这类判断句比较特殊,通常要依据上下文灵活理解。例如: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布,狼子野心。(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二、被动句 所谓主动、被动是针对句子中主谓之间的施受关系而言的,主语是受事的句子都是被动句。在语言表达系统中,被动句处于一般语句的上层。汉语没有印欧语系那样的形态变化,所以被动句在汉语表达系统中没有明显的形式标记,但有些被动句可以通过介词短语或其他附加成分凸显主语的受事性质,我们把这类被动句称为被动式。必须提醒的是:这种被动式与形态变化语言中的被动式不具同质性。(一)无标记被动句 这类被动句通常没有什么形式标记,只能从句义理解的角度
8、看出句子的主语是受事。例如:谏行言听。(孟子离娄下)鲁酒薄而邯郸围。(庄子胠箧)西伯,伯也,拘于羑里。(司马迁报任安书)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史记酷吏列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以上都是汉语无标记被动句,自古至今始终存在。(二)被动式1. “于”字句/式 这类被动句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凸显主语的受事性质。例如:侯作册麦锡金于辟侯。(西周麦尊铭文)卻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乎?(战国策赵策) 提示:这类被动句没有称为“式”而称“句”,是因为王力先生认为介词“于”并非专表被动,“这只是借用处所状
9、语类引进施事者。从结构形式上看,它和处所状语于字结构毫无二致。”例如:“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孟子梁惠王上)2. “为”字式 这类被动句包括“为+动词”、“为+施事+动词”两类句式。例如:使身死而为刑戮。(墨子尚贤中)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成公二年)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贾谊过秦论) 以上文例都是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有的学者对于这类被动句只是笼统地说“为”字后动作行为的施事“可以不出现”。战而不克,为天下笑。(左传襄公十年)不为酒困。(论语子罕)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荀子非相) 以上文例“为”字后均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为”字已
10、是介词。战国末期开始出现动词前加助词“所”的“为”字被动式,并成为后世很长时期的汉语主要被动句式。例如:方术不用,为人所疑。(荀子尧问)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提示:一般认为“所”是由辅助性代词虚化为助词的。“卫太子为江冲所败。”(汉书霍光传)马氏文通将此句理解为判断句,从侧面说明“所”与代词的亲密关系。3. “见”字式 这类被动式出现的时代很早,句式也比较单一,一般是在谓语动词前加助词“见”,“见”后极少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例如:今日王其步,见雨,亡灾。(见赵诚甲骨文虚词探索引例,中国语文研究第八期)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
11、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下)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非十二子) 汉魏之际出现了与“见”字被动式同构的主动句,例如:少加孤露,母兄见骄。(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三国志魏书陈矫传)以上文例中的“见”吕叔湘先生将之定性为指代性副词。这种用法的产生,使得先秦以来“见”字在被动式中的形式标记功能几乎丧失殆尽。例如: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英雄记) 例中“见用”的理解可能产生分歧:如果认为“不见用”的主语是“忠臣明智者”,此句为被动句;如果主语不是“忠臣明智者”,此句就是主动句。4
12、. “被”字式 一般认为“被”字式萌芽于战国末期,发展于两汉时期。“被”字式与“为”字式相类,也可以分为“被+动词”和“被+施事+动词”两个类别。早期的用例均为前者。例如:所被攻者不乐,非或闻之也,神者先告也。(吕氏春秋精通)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以上文例都是在动词谓语前加“被”字表被动。大约在东汉末期,“被”字后出现施事的用例产生。例如: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玚、桢各被太祖辟为丞相掾属。(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言语) 南北朝时期,受“为所”式类化影响而出现“被所”式。例如:父子并有琴书
13、之艺,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颜氏家训杂艺)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隋书西域列传) 唐代以后,“被”字式成为汉语被动表示的主流句式。 以上对于“为”字式、“被”字式的介绍都是依据通行的观点。这样的观点是否就无可挑剔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般的观点都还没有回答“为+动词”、“被+动词”是如何变化为“为+施事+动词”、“被+施事+动词”这一问题,而这又是汉语被动句式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5. 叠加式 在古代的文献中,我们还常常见到两种句式叠床架屋的用例,反映了言语实际的复杂性。以下分别列举。(1)“见于”式。这类用例是“见”字式与“于”字句的叠加。介词“于”引进行为施
14、事。例如:无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史记管晏列传)(2)“为见”式。这类用例是“为”字式与“见”字式的叠加。介词“为”引进行为施事。例如:烈士为天下见善矣。(庄子至乐)臣诚恐卒为豺狼横见噬食,故冒死欲诣阙。(后汉书邓寇传) 以上两种叠加式使用的原因大致是由于单纯使用“见”字式则行为施事不能出现,在需要施事出现的表达语境中就只能借助介词“于”或“为”。就实际用例的数量看,(1)式两汉以前较为多见,(2)式始终不太多见。3)“为所见”式。这种句式是“为所”式与“为见”的叠加。例如:羌胡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殊,语言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班彪复护羌校尉疏
15、)臣昔为曹氏所见交接,外托君臣,内如骨肉。(三国志吴书胡综传)汝等以家事往,欲试乱道,反为世尊所见摄取、迷惑、诳诈。(竺法护译生经裸形子经) “为所”和“为见”两式本身都可以出现行为的施事,完全能满足表达的需要,因此,从语言的经济原则看,(3)式是带有羡余成分的句式,虽然它能满足某些特定语境的表达需求,但终究不是最经济的句式,所以这个句式不可能成为主流被动句式。6. 特殊句式 在这类句式中,主要介绍两种情况:一是谓语动词带宾语的被动句,二是被动式的省略式。(1)“谓语动词+宾语”式 被动句的本质特点为主语是受事,既然谓语动词的宾语已经置于主语的位置,宾语位置就应该空缺,但在实际语言中,情况并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句法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