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共17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共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共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单元综合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
2、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
4、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B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C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
5、荣誉。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解析】A项,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表述错误,因果倒置。B项,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说明“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从而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D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B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C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
6、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解析】B项,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而是并列,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B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
7、,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解析】B项,“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说法绝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狗不理冯骥才天津人讲吃讲玩不讲穿,把讲穿的事儿留给上海人。上海人重外表,天津人重实惠。人活世上,吃饱第一。天津人说,衣服穿给人看,肉吃在自己肚里;上海人说,穿绫罗绸缎是自己美,吃山珍海味一样是向人显摆。天津人反问:那么狗不理包子呢,吃给谁看?谁吃谁美。天津人吃的玩的全不贵,吃得解馋玩得过瘾就行。天津人吃的三大样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不就是一点面一点糖一点肉吗?玩的三大样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
8、不就是一块泥一张纸一点颜色吗?非金非银非玉非翡翠非象牙,可在这儿讲究的不是材料,是手艺,不论泥的面的纸的草的布的,到了身怀绝技的手艺人手里一摆弄,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宝贝了。运河边上卖包子的狗子,是当年跟随他爹打武清来到天津的。他的大名高贵友,只有他爹知道;别人知道的是他爹天天呼他叫他的小名:狗子。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不好活,都得起个贱名,狗子、狗剩、梆子、二傻、疙瘩等等,为了叫阎王爷听见不当个东西,看不上,想不到,领不走。在市面上谁拿这种狗子当人?有活儿叫他干就是了。他爹的大名也没人知道,只知道姓高,人称他老高;狗子人蔫不说话,可嘴上不说话的人,心里不见得没想法。老高没能耐,他卖的包子不过一块面
9、皮包一团馅,皮厚馅少,肉少菜多,这种包子专卖给在码头扛活儿的脚夫吃。干重活的人,有点肉就有吃头,皮厚了反倒能搪时候。反正有人吃就有钱赚,不管多少,能养活一家人就给老天爷磕头了。他家包子这点事,老高活着时老高说了算,老高死了后狗子说了算。狗子打小就从侯家后街边的一家卖杂碎的铺子里喝出肚汤鲜,他就尝试着拿肚汤排骨汤拌馅。他还从大胡同一家小铺的烧卖中吃到肉馅下边油汁的妙处,由此想到要是包子有油,更滑更香更入口更解馋,他便在包馅时放上一小块猪油。之外,还刻意在包子的模样上来点花活,皮捏得紧,褶捏得多,一圈十八褶,看上去像朵花。一咬一兜油,一口一嘴鲜,这改良的包子一上市,像炮台的炮,一炮打得震天响。天天
10、来吃包子的比看戏的人还多。狗子再忙,也是全家忙,不找外人帮,怕人摸了他的底。顶忙的时候,就在门前放一摞一摞大海碗,一筐筷子,买包子的把钱撂在碗里。狗子见钱就往身边钱箱里一倒,碗里盛上十个八个包子就完事,一句话没有。你问他话,他也不答,哪有空儿答?这便招来闲话:“狗子行呀,不理人啦!”别的包子铺干脆骂他“狗不理”,想把他的包子骂“砸”了。狗子的包子原本没有店名,这一来,反倒有了名。人一提他的包子就是“狗不理”。虽是骂名,也出了名。天津卫是官商两界的天下。能不能出大名,还得看是否合官场和市场的口味。先说市场,在市场出名,要看你有无卖点。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名没人稀罕,骂名人人好奇。“狗不理”
11、是骂名,却好玩好笑好说好传好记,里边好像还有点故事,狗子再把包子做得好吃,“狗不理”这骂名反成了在市场扬名立万的大名了!再说官场。三岔河口那边有两三个兵营,大兵们都喜欢吃狗不理的包子。这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来天津,营中官员拜见袁大人,心想大人山珍海味天天吃,早吃厌了,不如送两屉狗不理包子,就叫狗子添油加肉,精工细做,蒸了两屉,赶在午饭时候,趁热送来。狗子有心眼儿,花钱买好衙门里的人,在袁大人用餐时先送上狗不理。人吃东西时,第一口总是香。袁大人一口咬上去,满嘴流油,满口喷香,心中大喜说:“我这辈子头次吃这么好吃的包子。”营官自然得了重赏。转过几天,袁大人返京,寻思着给老佛爷慈禧带点什么稀罕东西。谁知
12、官场都是同样想法,袁大人想,老佛爷平时四海珍奇,嘛见不着?鱼翅燕窝,嘛吃不到?花上好多钱,太后不新鲜,不如送上前几天在天津吃的那个狗不理包子,就派人办好办精,弄到京城,花钱买好御膳房的人,赶在慈禧午间用餐时,蒸热了最先送上,并嘱咐说:“这是袁大人从天津回来特意孝敬您的。”慈禧一咬,喷香流油,勾起如狼似虎的胃口。慈禧一连吃了六个,别的任嘛不吃,还说了这么一句:“老天爷吃了也保管说好!”这句话跟着从宫里传到宫外,从京城传到天津。金口一开,天下大吉,狗不理名满四海,直贯当今。(选自收获2015年第4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
13、平常的效果,看似平淡地记录了“狗不理”从出现到兴盛的传奇故事,却具有不平常的文化内涵。B小说故事曲折生动有趣,塑造人物形象传神,狗子“花钱买好衙门里的人”,袁大人“花钱买好御膳房的人”等情节,展现了当时行贿成风的社会背景,揭示了小说主旨。C小说选材独特新颖,以民间故事为创作素材,将笔触伸向市井小民,以艺术的手法展开叙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况味,雅俗共赏。D小说使用了一些天津方言,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天津地方特色。尤其是运用一些有意不断句的句子,简练传神地表现“天津人对那些东西非常熟悉,一口气就能说出”,再现了清末时天津的社会风貌。【解析】“揭示了小说主旨”错,小说的主题不是揭露“行贿成风”,而是
14、说“民间手艺人有化一般为神奇的能力”。5小说在刻画狗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示例:低贱(出身贫寒,地位低下)。狗子是“穷人家的孩子”,只有贱名“狗子”。聪慧,有生意头脑。改变包子的馅料,改良包子的模样,做出更美的味道。精明圆滑,心思缜密。狗子再忙,也不找外人帮,怕人摸了他的底。花钱买好衙门里的人,在袁大人用餐时先送上“狗不理”。6小说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特别是前三段的叙述描写很有特色。前三段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答案】示例:从人物上:交代了社会环境,展示了天津人重实惠、重吃的特点,_交代了“狗不理”能名满四海的原因,也为人物出场提供背
15、景。从艺术上:描绘了一幅天津从清末沿袭至今独有的市井风俗画卷,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从情节上:起到了铺垫作用,自然引出“狗不理”的故事。从主题上:暗示了小说的主旨。身怀绝技的手艺人能将寻常的东西化为神奇的宝贝。(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已正式为“研学旅行”的内涵正名,即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在参加过研学旅行的受访者中,70%左右的人通过学校和教育机构
16、参与研学旅行。从参加研学旅行的意愿调查来看,70%的人期望旅行时长是610天,人均花费能接受在3 00010 000元的所占比例达88%,各区域主要热门旅游城市愿意参与研学旅行的比例基本达到70%以上。随着研学旅行成为在校学生的刚需,未来35年内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将迅速提升,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未来,学校、留学中介和培训机构、旅行社等相关企业跨界融合将成为研学旅行发展的主打方向。(摘编自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研究成果发布2017年10月)材料二:(资料来源于研学旅游大数据报告2017年8月)材料三:研学旅行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和团队合作,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一方面,
17、要让学生学习知识、学会自我认知,通过旅行增长阅历、锻炼意志、修炼人格;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实践、走向社会,体悟人生与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对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和担当。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探究、实践和创新精神,以及责任感、坚持、毅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学旅行要根据时代要求,立足国情和社会需要,注重学生、学校的主体性,根据条件逐步开展着眼于乡情、市情、国情、国际的研学旅行,让学生更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了解世界,增进民族认同和情感认同,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积极培养与此要求相匹配的学生。培养学生成为有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有全球眼光和责任感
18、的新型人才。(摘编自陈文杰我们需要怎样的研学旅行)材料四:记者:您认为研学旅行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什么重要的意义?刘信中: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它本身的意义就在于自己的成长。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当然,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们真实的社会。我认为这就是研学旅行的意义。只有自己真正走出去经历了,体验了,那才能收获对自然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记者:您认为,在研学旅行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乡土乡情乃至家国情怀呢?刘信中:当你走向世界,与全世界的人交朋友,建立起与世界的联系,心中才有全世界。而跨文化的交流,就会形成你的自信与大国情怀。所以引领学生
19、去感受世界、融入世界,这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家国情。(摘编自专访刘信中:“研学旅行”让青少年遇见更精彩的自己,新浪网)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由材料一可知,研学旅行消费需求后劲很大,研学旅行行业规模扩大,市场空间广阔。B由材料二可知,我国的游学人次近几年来迅速增长,游学市场一年比一年火热。C由材料三可知,研学旅行既让学生个体成长,它是个体性的;同时它也让学生关注他人、社会,因此它也是群体性的。D由材料四可知,只有真正走出去了,才能收获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不走出去,是感受不到乡土乡情和家国情怀的。【解析】“不走出去,是感受不到乡土乡情和家国情怀的”太过绝对
20、。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DE)A研学旅行无疑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组织学生在校内唱歌、演讲、劳动等,组织学生到校外探访自然与人文风情、科学考察与实验等,都是研学旅行很好的实施方式。B研学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境内游学人数由2014年的140万增长至2017年的340万,境外游学人数则由2014年的35万增长至2017年的85万,可见,境内游学比境外游学增长率高出许多。C研学旅行延续和发展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学校的主体性,能让学生更了解社会、国家、世界,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
21、D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融入真实的社会,做到“知行合一”并逐步培养学生世界观、家国情。它也许能让青少年遇见更精彩的自己。E探索研学旅行的发展,对促进下一代综合素质发展、促进教育与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学校、各相关部门,乃至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参与进来。【解析】A项,“研学旅行”是校外教育活动,所以“组织学生在校内唱歌、演讲、劳动等”不是“研学旅行”。B项,二者的增长率持平。C 项,“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原文无据。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年来研学旅行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答案】时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的重视,政策的推动;对学生
22、成长发展有重要意义,是在校学生的刚需;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也。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李傕、郭汜之乱长安也,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从破刘备,又从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太祖既围邺,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范悔,晃辄降之。既而言于太祖曰:“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2020 学年 人教版 语文 必修 第一 单元 综合 检测 1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