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详解(共7页).doc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详解(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详解(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最佳答案最有名的当属: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第一, 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
2、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第二,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第三, 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或类主体价值较之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
3、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投票人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刘先江 )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或者说是前者的自然的要求。因此,深入挖掘、
4、整合“以人为本”的传统资源,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最先是由管子明确提出的,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但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却可以追朔到周代,是对殷商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命神学的一种反动。在殷商时代,人类刚走出蛮荒状态,对天地自然界的巨大力量深怀敬畏与恐惧,人们笃信鬼神,听命于“天命”。一切以“天命”为评判的标准,一切听从“天命”的安排,“天命”成为最高的主宰,完全支配着国家和社会的一切生活。国事家事天下事,一切都通过“占卜”来做决定
5、,听天由命。尊崇天命必然导致宿命论,人在天命鬼神面前是渺小的、无助的,人成为其附庸,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在对日常生活、人生命运以及政权更替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在殷纣王的残暴、无知和贪婪及其王朝的覆灭中,周人对天命鬼神观产生了怀疑,开始感觉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逐渐地认识到了天命鬼神的虚无,因此,敬天不如“敬德”。(尚书周书)从此,人们对天命鬼神的神秘性与恐惧感开始消退,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身,投向“人”本身。第一个发现“人”,并真正把“人”从天命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是孔子的功劳。孔子的儒学是以“仁”为中心,以“仁”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而什么是“仁”呢?孔子说:“仁者,爱人”。爱
6、人,这是仁的真谛。它包括“忠恕”两方面的要求:“忠”即要求从积极的方面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则要求从消极方面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还说:“仁者人也”。人的本质是“仁”,人之为人,不仅在于他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他具有社会属性。“人性本善”,都具有“仁”的道德本性,反之,那些丢弃了“仁”的本性,损害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人,则与禽兽无异。可以说,孔子的“仁”学就是“人”学,或者称其为人本主义的“仁学”,当是很中肯的。孔子开创的“人”学得到了后世儒家和其他各学派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泉。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呢?这是由人的地位使然。首先,在人与宇宙天地的关系中
7、,人是宇宙的中心。周易认为,天、地、人是构成宇宙的三种基本的物质材料,所以称之为“三才”。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从这种直观的认识中,不仅得出人是整个宇宙的构成部分,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人是天地化育的结晶。儒家学说吸纳了这种观点,并进而指出:“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 “天地之性人为贵。”(白虎通义)这样就把人从茫茫的天地宇宙之中突显出来,人并不是由天命所完全决定,并不是微不足道的,而是天地之精华,是宇宙的主宰。既然这样,就应该关注人,重视人,而不要把太多的精力用在供奉天地鬼神之上,孔子强调,“未知生,焉能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对待天地鬼神,最好是“存而不论”,“
8、敬而远之”,因而“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其次,在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中,人乃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中说:“惟人为万物之灵。” 其后的儒家学者都坚持这个观点并将其充分发挥与引申,从人乃“五行之秀气”,(礼运)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到董仲舒的“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再到欧阳修的“人者万物之最灵也,”于是一个来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既秀且灵 ,既高且贵的人就活跃于天地之间,最终成就了一个大写的“人”。至于人为何能居于万物之上而与其他动物具有本质的不同,这主要在于人能群。“(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
9、王制)可见,人天生是群居动物,“人之生,不能无群”。然而,群居的动物又何其多,为何只有人能异于其它?这是因为人能有“分”,如果“无分则有争,有争则有乱,有乱则必穷。”(荀子非相)而人之所以能“分”,则是因为人所固有的“智”的缘因。释名释言语中说:“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知是非,知善恶,知你我,然后才能“分”。“分”又是“礼”的内核,是“礼”的主要功能。反过来说,有了“智”,才有“礼”,才有“分”,才有“群”,然后才有“人”。正是人的智慧,赋予了宇宙以生机和活力,证明了自己的创造本质和存在的理由,从而彻底打破了天命、鬼神等创造世界支配人类的谎言,理直气壮地论述了人是万物的主宰,宇宙的中心。
10、二在中国,以人为本其实就是以民为本。在西方,由于基督教文明中存在一个人格化的上帝,上帝创造了人,对人享有绝对权威,因此,上帝与人的纵向关系便始终是基督教关注的首位。而在中国,则没有相应的人格化的上帝,也没有任何相应的神,这使得中国的先哲们不热心对天人关系做纯思辨性的探讨和争论,而是充满着对现实的关怀。他们不重视思辨理性,而热衷于实用理性,在他们眼里,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因此,他们思考的注意力便越过神而直接投向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关系。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最重要、最突出的关系当然是君民关系,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基本问题。于是在中国先哲们的论述中,天与人,君与民这些对应的概念总是缠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以人为本 主要 思想 那些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