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游国恩本)纲要(共52页).doc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本)纲要(共5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游国恩本)纲要(共52页).doc(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游国恩、袁行霈文学史复合压缩版先秦部分一.什么是神话,神话的产生与功能。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形式创作的神异故事。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都在淮南子中。山海经是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书。其他有诗经、楚辞、左传、庄子、淮南子等,也有神话记载。二.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2始祖神话
2、。女娲造人、补天。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射落九个太阳。仓颉造字。三、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1,忧患意识。2,厚生爱民意识。3,反抗精神。四.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以己观物。2具体形象。3情感体验。4象征隐喻。(可以简单记为3个特点:朴素美、怪异美、悲壮美)五、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1神话历史化(主要方法是删削和改造) 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2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六、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文
3、学的萌芽 1 其创作基础是现实的,创作方法是浪漫的。2其浪漫主义精神,新奇迸发的幻想,启发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如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特别是戏剧如柳毅传书张生煮海3尤其重要的是神话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以及对现实的积极态度,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鼓舞人民的革命精神,对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起重要作用。七、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世纪。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诗经的来
4、源及编定,有“献诗”、“采诗”、“删诗”之说。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
5、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八、诗经的流传:三家诗、四家诗、毛诗秦火后,汉代出现了鲁、齐、韩三家诗(今文),另有古文毛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三家诗加毛诗又称“四家诗”。今传本诗经即“毛诗”。九、诗经的内容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 春秋
6、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的歌功颂德之作。 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如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风2农事:诗经中的臣工、丰年,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七月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3燕飨: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燕飨诗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风4怨刺诗: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魏风伐檀对不劳而获、无功受禄者甚为愤慨,风5战争徭役诗:有的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小雅
7、中的出车。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中的徭役诗,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如唐风鸨羽。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即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风6婚姻爱情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重要的、最精彩动人的篇章。周南关睢写男子对女子的爱幕之情,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如卫风氓和邶风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 诗经 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
8、活,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十、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赋、比、兴 三种手法,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如七月主要用赋法。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更
9、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郑风野有蔓草。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如秦风蒹葭,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2句式和章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3诗经的押韵方式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还有句句用韵,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4诗经的语言不仅有音乐美,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
10、,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苡, 将采芣苡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 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5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的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十一、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抒情传统。(2)“风雅”精神。(3)比兴
11、典范。(4)四言长存。】1现实主义的精神。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际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反对形式主义。2对历代民歌的影响,现实主义创作。3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才能,有力的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去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增加了新鲜的血液,有了新的进展。由诗到词,由词到曲的文体转变,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4消极影响:A不少雅诗和颂诗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和宫廷文学,后世封建文人正是把这些继承下来,用以歌颂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和祖先的“圣明”,成为他们献媚求宠的手段。历代礼乐志中所载的郊庙歌、燕射歌,以及虚夸的赋、颂、铭、诔等都是这一类作
12、品。B汉代以来被定为儒家经典,历代经学家并做了种种歪曲的解释,诗经的真正面目被掩盖了,几乎完全变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厚人伦”“美教化”的说教工具。十二、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这是根据游国恩本总结的):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13、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十三、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春秋,春秋笔法(P51-56)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
14、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商周铜器铭文或金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中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尚书文字古奥典雅,颇有语言技巧,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
15、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春秋笔法是春秋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思想倾向,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写作方法。春秋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十四、左传及其艺术持色(P59):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大约
16、成书于战国早期。相传作者为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高公羊传、榖梁赤穀梁传。1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如重耳出亡)戏剧性。2善于描写战争。如五大战争:晋楚城濮之战、晋楚邲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秦晋崤之战和齐晋鞌之战。另外如鲁齐长勺之战(见曹刿论战)。 3善写行人辞令。(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
17、婉而有致,栩栩如生。4人物个性鲜明。(郑庄公)5用语词约义丰。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如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之状云:“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简练的一句话,写尽晋师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场面。“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史通叙事)十五、国语的文学成就(P62): 国语又称为春秋外传,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
18、辞。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国语中一些议论说理文字,往往精辟严密,层次井然。 国语虽然记言多于记事,但国语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总的说来,国语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 由于国别史的特点,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这种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十六、战国策的文学成就(P63):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 宋、卫、中山
19、十二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1长于说事。如苏秦说赵王。2语言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战国策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丽多姿。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和精细的描写。如荆轲刺秦王的场面,清晰详尽,有条不紊。3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如苏秦、张仪,荆轲、鲁仲连,都具有一定的典型
20、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战国策采用虚构的手法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如对苏秦落魄而归时的外貌神情描写,绵密细致,极为传神。战国策在写人上,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意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4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战国策的说辞往往引类譬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切身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要阐述的道理,贴切深刻,饶有风趣,很有说服力。战国策巧妙运用寓言增强辩辞的说服力。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战国策文章辩丽
21、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十七.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P67):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史传创作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如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后世史传文学继承先秦叙事散文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和左传、战国策高超的写作艺术。先秦叙事散文是我国史传文学最初成就,沾溉于后世。 2散文楷模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秦汉以后, 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把左传作为
22、学习对象。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的作品,可以明显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绪。 3小说先河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十八.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P70):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文章
23、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是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十九、论语(P70):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的语录体散文。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文学史 游国恩 纲要 5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