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宫》教学设计高品质版(共8页).doc
《《隋宫》教学设计高品质版(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宫》教学设计高品质版(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隋宫教学设计李商隐的隋宫原诗。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我提前十五分钟走进合堂教室,熟悉一下。我估摸上课铃快响还没响的时候,抛出一个谜语。“上面有半边,下面有半边,中间空半边,左面除去半边,最后还剩下半边。请同学们打一个字。”学生活跃起来。有学生举手,他说:“是片字,一片的片字。”我问他如果是个“片”字,如何解释谜面。他脸红了,答不上来。又有同学说是“卡”字,也有的说是“尖”字,同样不能解释谜面。我又读了一遍谜面,我把“有”“空”“除”“还”字音读得特别重,并进一步解
2、释“上面是有字的半边”。有的学生已经开窍,一男生脱口而出是“随便”的“随”字。我让他走到台上来,在黑板上写出这个字,并进行解释。结果,在我的指导下,他写成“隨”字,然后,我问他:“这是个什么字?”学生答不上来。我就说:“这就是随便的随字呀,不过是繁体。”全班同学恍然。我接着说:“我最喜欢这个字。这个字可以组合许多词,都是我喜欢的,譬如,随和、随便,我的课上,就喜欢同学们随和一些,随便一点,千万不要拘谨。”同学们露出一片欣慰的笑意。我仍然不放开这个字,我说,今天我们讲的课是“隋宫。隋宫什么意思呢?”“隋朝的宫殿!”我说:“别想当然!请认真看书再回答我。”看书后,我请一个同学回答。她说:“隋宫,指
3、隋炀帝杨广在江都(现在江苏省扬州市)所建的行宫。”我称赞她看书认真仔细。“这个宫殿是随便可以走进去的吗?”学生回答当然只能是杨广自己进入。我接着学生的话头说,“所以,我把“走之”去掉,顺笔又写了一个“宫”字。课题就板书出来了。我让一个学生朗读一遍。他读把“宜”读成了四声,我说应该读成二声。我给同学们解释,“紫泉”本来是一条小河流,本来的名字叫做“紫渊”,想想,诗里李商隐为什么把“渊”字写成了“泉”字?有的同学说,是为了押韵吧?我说“渊、泉”属于同一韵母,都是an,只不过声调不一样。我启发说,从唐朝历史角度想想,对唐朝皇帝非常熟悉的同学才可能找到答案。一同学站起,不敢十分肯定地说,是不是避讳唐高
4、祖李渊的字呀!我肯定他回答正确。同学们都以敬佩的目光看着他。“紫泉宫殿,宫殿建在一条河流旁边,或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河,从宫殿里流出,能够衬写出宫殿的什么特色?”“环境很美。”“环境优雅。”“让读者想起整个宫殿来都十分美丽。”同学们回答。“宫殿锁烟霞,也就是说,宫殿被烟霞所笼罩,这,写出宫殿的什么特征?”“高大,宫殿很高!”“非常雄伟吧。”大家答。一同学说:“宫殿上面烟霞缭绕,也十分美丽呀!”我肯定他的这个想像十分出色。我又进一步说:“大家再仔细想想,锁烟霞三字,你还可以觉出什么?”一学生站起来说:“宫殿是空的。一个锁字表明,没有人来住,只有烟霞来光顾.”“概括地说,首句写出了宫殿的什么特点?
5、”“美丽、高大、闲置”,“雄伟、壮丽、空锁。”同学们答。有同学悄悄说,“雄伟、壮丽,那不成了天安门了?”我说:“雄伟、壮丽,不只可以描写天安门,还可以描写所有具备这种特征的宫殿,甚至雄伟、壮丽,也可以描写高山呀!”我进一步引申到第二句,“紫泉宫殿建立在他的国都,如此雄伟,如此壮丽,可是隋炀帝杨广却不住,仍然欲取芜城作帝家,这表明隋炀帝杨广什么特性?”一个同学举手,我示意他站起来说,他说:“欲望无边,贪得无厌。不仅住宫殿,还要建行宫。”“好,这个评价一针见血。大家把贪得无厌四个字标在这句话的旁边。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为了揭露隋炀帝杨广的贪得无厌的。大家想想,首句就是极力渲染宫殿之美,渲染它越美,
6、那么,欲取芜城作帝家就越加显示出他的贪得无厌,欲望无边。”“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请一个同学把这两句解释一下。”一同学拿课本念:“如果不是因为隋朝政权转到李渊的手中,杨广的船队也许会游得更远,游到天涯海角。玉玺,这里作隋朝政权的象征。日角,额头隆起像日头;古时候的相士编造说帝王有这样的天生贵相;这里指李渊。锦帆,用锦缎制成的船帆,这里指杨广的游船。”我肯定该同学解释非常准确。同时我问:“如果不考虑音韵因素,玉玺能否改用政权或者天下,锦帆能否改用船队?”她回答:“不行。因为那样就不含蓄了。”“是不含蓄还是不形象?”她答:“既不含蓄也不形象!”我肯定道:“玉玺和锦帆,都是非常具体的东西,
7、可感可看,非常具像化。用这样的词来表现天下政权,表现浩浩荡荡的船队,的确既形象又含蓄。”我又提问:“大家想想,作者李商隐是否十分相信、十分肯定,杨广的政权不被李渊代替的话,那么杨广就一定会带领船队游玩到天涯海角?请根据诗歌的具体词句来回答。”课堂上沉寂了一会儿。有同学举手。他说:“我觉得,作者李商隐对此应该十分肯定。”我提醒他说理由,他说:“三四句是紧承着一二句的。既然一二句是说杨广的贪得无厌,欲望无止境,那么,这三四句同样是说,杨广如果不丢失政权的话,那么,他在位一天,就会游玩一天。如此下去,他就会游玩到天涯海角的。”我承接他的话说:“依你的话说,作者已经彻底看透了杨广了,非常肯定杨广一定会
8、游玩到天涯海角了。”他点头。我开始寻找不同意见者。“谁的观点与他不同?也就是说,你认为,作者李商隐并没有十分地确定杨广一定会游玩到天涯海角。”只有一个同学举手,是位女生。她说:“我觉得,作者是不确定的。因为,他这里用了一个词是应是。”我说:“哦,你是说,应是这个词是不确定的意思。你说应是是什么意思?”她说:“是大概可能的意思,也许可能的意思。”我有些惊喜:“这个同学理解非常到位,她紧紧扣住了具体的字词来理解,来把握。”我走回到刚才那位同学跟前。“你们两位都不要坐下,你们两个,一个觉得作者李商隐已经十分肯定杨广会游玩到天涯,一个觉得作者并没有十分肯定杨广会游玩到天涯。请你俩各自辩解一下吧。”没想
9、到,我的话音没落,那个持肯定意见的同学收回了自己的意见,他说:“我同意她的意见。我刚才的话没有道理,她的话才有说服力。她抓住了应是这个词。应是就是不十分确定的意思。”“也就是说,大家都同意,作者李商隐在这里只是一种猜测,他也不能确准政权不丢的话,杨广一定会游玩到天涯海角。”大家都点头,尽管有些同学仍然有些犹疑。我有些着急,因为我刚刚点了一把火,本希望这把火能够熊熊燃烧,希望不同意见的双方唇枪舌剑,可是却突然熄灭了。我于心不甘!同学们同意得太轻易了,太缺乏深入思考了。为使学生往深处考虑,我就顺着话题发挥下去,以使同学们发现结论的不周密处。“更进一步说,李商隐并没有看透杨广,对杨广的本性并没有十分
10、的把握,李商隐认为,尽管杨广其人贪得无厌,但是,他如果继续往南游玩的话,还可能有突然省悟的一天,会幡然悔悟。所以,作者李商隐在这里使用一个不确准的词儿应是,表达自己推想、猜测的意思。”终于,有同学发言了。他站起来:“老师,我觉得这样说似乎不对。其实,李商隐是看透了杨广的本性的,在李商隐看来,杨广这个人就是至死不悟,死不悔改!”另一个同学接着说:“李商隐看来,杨广就是那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无赖。”又一个同学说:“如果不丢失玉玺大印,杨广必定会游玩到天涯。”我打断同学们的话头:“原来你们都认定了作者李商隐看透了杨广,可是,怎么解释李商隐在这里用了应是,为什么不用必是?如果这样写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必
11、是到天涯不更恰切表达看透杨广的意思了吗?”学生有些急,“不对,用必是,不如用应是更含蓄。”“用应是更具有讽刺效果!”我进一步说:“同学们这样一说,哦,我忽然有些明白,用应是在字面上似乎显得轻巧,可是讽刺力度更深,挖苦意味更强。我给大家读一读吧,我想像,李商隐就坐在杨广的对面,他非常看不起杨广,可是他又想耍弄一下杨广,讽刺挖苦一下杨广,李商隐就说,杨广呀,杨广,(你的)玉玺不缘归日角(的话),那么,(你的)锦帆应是到天涯(了吧),呵,是不是呀?呵”我绘声绘色地模仿着想像中的李商隐,我的语调非常轻飘,非常口语化,根本不是在字正腔圆地范读,而是在极力轻松地模仿着想像中的李商隐与杨广谈话、想像着李商隐
12、在逗弄、耍弄杨广这个泼皮无赖。我的绘声绘色的模仿刚刚落声,教室内顿时一片掌声。我立即总结道:“实际上,是以表面上轻巧的字眼表达深度的讽刺之意,以应是的揣测表达必是的判断。”进入“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两句,牵扯到两个历史事实,即“腐草无萤火”和“垂杨”。“请一个同学讲讲腐草无萤火是怎么回事?”“杨广在洛阳和江都征集过萤火虫,在夜晚游乐时放出看萤火。”一个学生站起来读课本上的注释。“垂杨是怎么回事?”我问。学生答不上来,只是猜测:“就是河边上长着垂杨柳呗。”我补充道:“杨广在洛阳景华宫时,曾经派人搜求萤火虫好几斛,斛,一种量具,一斛相当于十斗,夜间游山时放出萤火虫,整个山谷一片光亮,杨
13、广就以此为乐。据说江都有放萤院,相传就是隋炀帝放萤的地方。还有植柳,说的是,隋炀帝开通运河由汴口到长江的一段,沿着堤岸1300多里地,遍植垂杨柳,后世人称隋堤。”我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两句诗的妙处。但是直接讲这两句诗的妙处,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按照备课时的设想进行,我说:“我想把这两句改写一下,大家跟原诗对比一下,看看好不好?我这样改,当年腐草捉萤火,千里运河植垂杨。”同时,我把昨天晚上的小黑板拿出来,上面就写有这两句。我同时提醒学生:“相互比照时,不要考虑音韵方面,而只考虑内容方面。”有学生举手。他说:“我觉得不好。”我示意他说出原因,他说,“老师你改的那两句只是叙述一种历史事实
14、。”我反驳道:“只是叙述历史事实有什么不好?原诗也是在叙述事实呀,你看,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人家说的既有历史事实,也有当今的事实。”学生答,他已经抓到了要害。“哦,我改写的这两句,只有历史事实,只是历史事实的一般描述,而原诗两句,既着眼于历史事实,又着眼于当今的事实。也就是说,形成了一种对比。什么对比?”学生答:“是古今对比!”我抓住不放:“请你抓住具体字词来说说。”学生说:“这里有于今,同时有终古。”“于今怎么样,终古又怎么样?”我追问。“于今腐草无萤火,显得非常热闹;而终古垂杨有暮鸦,显得非常凄凉。”学生说到了点子上,说到了诗句的妙处。“好,确实如此!”我表扬他。同时又引导
15、,“谁还能补充一些吗?大家想想,萤火多么光亮,多么繁盛,而暮鸦,多么压抑,多么凄凉。”又一学生举手,我示意后,他说:“这里有兴亡的对比,有盛衰的对比。萤火似乎成了兴盛的象征,暮鸦似乎成了衰败的象征。”他的话赢得了掌声。“对,这两句实际包涵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呀!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皇帝在位时总是以捉萤火放萤火这类事情为乐,那么,等待他的就只有暮鸦声声!”至此,全诗已经欣赏了四分之三,我想回头把头绪整理一下。“大家看看,一二句说的是出游,三四说的是灭亡,五六句说的是亡后,”同时我在黑板上也竖着写出上面六个字,“诗歌写到这个地方已经写到了尽头,从出游一直写到亡后,往后已经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大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隋宫 教学 设计 品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