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共10页).doc
《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 文明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在内,属精神方面。二、 人类文化,从源头来看,分为三类:1、 游牧文化2、 农耕文化3、 商业文化(海滨)其中,1和3属于一类。由于地域资源不足,内部有阻害,所以有工具感,有强烈的克服欲。由于向自然要生存,所以心理有对立感,无论对外界或是对外人,因此尚自由,争独立,侵略性强。三、财富观:游牧与商业文化财富观:一、愈多则愈易多 二、愈多则愈不足农耕文化财富观:生产有定额,生生不息,无需多藏,也不适合多藏。因此常感满足而实则不富。富者不足,强者不安,安定者却不富,所以矛盾不断。四、 农业文化有大型小型之分,新农旧农之分。小型农业国内部发展易
2、饱和,外部又不易捍卫强暴。新商业文化特征:有新科学新工业装备。新农是有新科学工业装备的农业国。五、 分析文化要从文化的复杂性、完整性、发展性来看。第一章 地理背景1、中国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与古代三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文化产生于一个特别大的地面上。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先是要有河水灌溉,这样能保证农业生产,二是四周要有天然屏障,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人口,而且可以不受外敌干扰。汭:两水环抱之内。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中国环境的特殊之处:(1) 中国水系复杂,哪里都有灌溉区域,且相互之间可以隔绝孤立。而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借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密切接触。(2) 中国当时处得较北,
3、气候和雨量不如其他三国易于产出丰富产物,所以中国人一开始是在勤奋的情况下创造文化的。其他三国是在多量的闲暇时间创造的。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1)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大环境里面开始,因此易于养成并促进对政治、社会等人事方面的团结与处理,所以中国能迅速完成统一。(2) 中国文化因为在大环境下展开,又迅速形成了国家内部团结统一,所以抵抗外来异族力量强大。(3) 小地面上产生的文化,容易受地域局限达到顶点,然后停滞不前,只享受奢侈生活,内部安逸退化。而中国文化,由于在贫瘠地方产生,因此有不断的刺激促进文化前进,内部一致并前进。2、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比较:欧洲文化起源于希腊,但希腊虽有共同文化,却没有
4、共同的政治组织。因此后来希腊被罗马取代,而中国是内部政治交替,文化改进。希腊、罗马、基督教会是近代西方文化三大主源。西方人看历史,是变动;中国人看历史,是转化、绵延。西方人看历史,是空间与权力的向外伸展;中国人看历史,是时间的与生长的自我绵延。西方人的看法是我与非我,中国人的看法是自我一体浑然存在。 经济形态:西方:商业文化中国:农业文化西方认为,人类文化的进展是:农业文化商业文化中国人认为:农业文化+商业+工业总的说来,西方人看问题是两体对立,二元论;中国人则讲究向内看,与外界和谐一致。第二章 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1、 民族和国家在中国是融为一体的。正因为中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造的,所以
5、文化演进是一脉相承的。2、 中国历史的四个时期:(1) 从上古到先秦。这是中国民族融合统一的最先基业的完成,以华夏族为主干,其他部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相融合,便有了秦汉的全盛。(2) 秦汉至南北朝。匈奴、鲜卑、羌等,便有了隋唐的全盛。(3) 隋唐至元末。契丹、女真、蒙古等,便有了明代的全盛。(4) 满洲入关至现代。满洲、羌、藏、回部、苗等。3、 上古时,男子称“氏”,表示部落居地,女子称“姓”,表示部落血统。4、 春秋战国的政治意识与形态是从“霸诸侯”(完成国际联盟)到“王天下”(创建世界政府)的时代。总结: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分为五个阶段进行:(1) 禅让制度。唐、虞时期。
6、(2) 王朝传统制度。各族共认的王朝,父子相传或兄弟相及。夏商时期。(3) 封建制度。诸侯由王朝建立。西周。(4) 联盟制度。诸侯互推霸主,王朝无权。春秋。(5) 郡县制度。只有一个王朝,无诸侯。战国末年。第三章 古代观念与生活一、民族观念 1、 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的区分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文化指一种生活习惯与政治方式。 2、 称蛮夷的原因:一是他的生活方式不同,非农业社会,又不是城市国家。二来他们未参加和平同盟,自居于侵略国的地位。秦汉时期的中国人民族成分:(1)华夏。夏周(2)东夷。商(3)荆蛮。楚国、吴国(4)百越。越国及南粤、闽粤(5)三苗。二、宗教观念 3、殷商甲骨文显示,当时
7、有“上帝”的概念,且相信他们一族的祖先是由上帝而降生。“祖先配天”,也相信本族是代表着上帝意旨而统治此世。4、只有统治者有祭天的权利,王室传达民意。且上帝并不是只眷顾哪一个部族,如果统治不佳,则统治者将会换人,所以很早以前,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便被政治观念同化了。5、中国人观念里的上帝,是人类大群体所公共的,一面不与小我私人直接相感通,只要统治者失去大群立场,失去了代表民意的精神,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一面不为一姓一族所私有,即上帝是群体意志、态度。6、中国人的宗教观念、道德观念都融合了政治观念。7、中国宗教是一种“大群教”,个人小我可以有罪恶,大群全体则无罪恶,因此中国宗教里没有罪恶观念。总的说来
8、,中国宗教很富现实性,指的是只限于尘俗的现状生活,中国人的现实就是浑全一整体。三、国家观念 古人并无明确的民族界限,也认为上帝属于人类全体,因此国家观念也很薄弱,“天下”观念超乎于国家观念上。四、人道观念1、 孔子的“忠恕”,孟子的“爱敬”2、 人道观念的核心、根本是家族观念。中国人既不看重国家民族界限,又不看重上帝,都是由人道观念而来。3、 既然要讨论古代人的家族观念,还可以向内观察到中国古代的家族道德和家族情感上。五、生活状况1、农耕与游牧生活的消涨。由西部黄土地区向东部沼泽地区发展,农耕得到传播。2、春秋时,由于地狭人稠,禁地内盗贼渐渐多了,于是政府开放禁地,收取定额的租金。后来,渐渐有
9、了工商职业产生。战争规模扩大后,车战转变为步兵战,军队以贵族为主体的也变为了以平民为主体,于是有了平民因战功而成为新贵族的。如此农民便演化为工人、商人、军人。农民经济繁荣,学术也流传到平民社会,于是也有了下士。第四章 学术文学1、中国在先秦时代,已经完成了国家凝成、民族融合、学术路径、思想态度。2、内心与外行,情感与规律,文学和伦理的一致。3、诗经单微轻灵直凑。崇尚现实,多以人生伦理为背景,只其形式空灵轻巧,直凑单微。4、易经包括以下三个观念:(1)人类自身内部所有男女刚柔的天性。(2)人类在外面所遭逢的环境,其关于时间或先或后,地位或高或低,及其四周任务及与事变所行成的一种形势。占卜出的某一
10、爻,表示时地性质,其余五爻,指外围人物与事态,这便是“命”。(3)自己考量自己的刚柔,与外部的环境命势,而选择决定其动静进退的态度,希望避凶趋吉,这便是“道”。5、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情全用一种伦理性的教训来指导。如占卜,一开始是宗教性的,但后来把它伦理化了,用以指点与教训。6、知其名但已失传的书分为两大类:一是礼书。礼:宗教上的政治上的伦理上的,即普及于一般社会与人生而附带有道德性的礼。礼的定义是:当时贵族阶级的一种生活习惯或生活方式,这一习惯与方式,包括宗教的、政治的、伦理的三部门的意义。7、孔子对礼的研究:(1)发明出礼的真意,即中国古代的礼所随着民族文化大流而前进的意义。(2)批
11、评反对当时贵族阶级一切后期的非礼之礼。(3)把古代贵族礼直推演到平民社会中,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化趋向人生伦理化的最后一个步骤。8、孔子的春秋对中国文化史的贡献:(1)打破了国别为史的习惯,以霸主齐桓公、晋文公主持的诸夏城邦和平联盟的事业为中心。(2)新史中有一种褒贬。对整个人类文化演进有一种广大而开通的见解,起先因不能接受诸夏文化体系而被排斥在外的国家到后来也随着文化推演上升为诸夏。(3)史书本来是当时史官的专属工作,由于孔子的传播,也变成了平民学者的自由学问。 孔子加速实现了中国文化演进的大潮流。9、春秋左氏传在哲学上没有超越,但是在收集与比排材料上看更加完密了,这是古代中国第一部最详实最生动
12、的历史。10、自孔子开始,是中国史上平民学术的开始。平民学者中最著名的是儒墨。儒为术士之称,通晓六艺,这便是“士”。孔子是将古代贵族学传播给平民的第一人。墨家比儒家更具平民精神。11、儒家学派所得于古代传统的是许多古代流行的典籍以及当时贵族阶级流行的一切礼节。墨家的除了儒家所学,还有另一个传统,当时的工艺技能及科学知识。12、古代中国的工艺品也是精美却不奢侈,实用而又有人生伦理上的教训意味的。中国古代工艺最重要的是车的制造,这关乎日用与战争,同时也表示政治上的贵贱等级。13、铜器、陶器、丝织(衣)、木器(车)是中国古代工艺和美术上最重要的四项。中国人的美术附着在工业上,工业注重在日用器物上,这
13、是中国工艺美术与中国文化精神相配合之点。14、中国美术的一种特性是,大型建筑很简朴因为觉得一般人不常用,所以奢侈,除了水利、交通、要塞等。其他全是小工艺。15、墨家学派的理论偏向实用,偏向极富伦理性的实用方面。但太过注重实用,不仅极端反对奢侈,也忽视了美观。16、墨家学派不仅有科学知识,还有独创的逻辑与辩证法。最重要的是实践精神,狂热于改造社会运动。17、中国古代,王权代替神权,师权规范君权。将学校与教育放在政治与宗教上面,讲求师道与君道合一,即道与治合一。君师合一,道行在上,即是治世。儒家的道是人道,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人生大群之道,也是平民道。儒墨两家思想的对比:(1)儒家:“仁”是儒家
14、思想中人道的代表,是人心的境界与功能,在同类中相互感通,相互会合,不仅为个体求生存,并有成为大群文化的意义。孝悌忠恕(尽己谓忠,推己谓恕)是为“仁”。孟子补充:爱敬,良知良能。将爱敬施予人,便是孝悌忠恕,便是仁。孔子认为,礼由仁生。礼是阶级性的,宗教的,仁是平等的,人道的。(2)墨家:墨子站在人类平等的观念上排斥贵族阶级,主张的平等是无差别与齐一。反礼乐,绝少艺术、文学的趣味,太看重人生经济实利。不看重家庭与宗庙。 墨子做得不对的地方:违反了人类的自然情感,却说是上帝的意志,落入了宗教的旧陷阱,忽略了政治性的需要。太注重无差别平等,他所注重的平等偏于物质生活的经济方面。违反了中国古代由家族情感
15、过度到人道观念的传统精神。 孔子做得不对的地方:太看重人生、人生本位,而忽略了四周的物界与自然。太看重现实政治,容易偏向社会上层而忽略下层,偏向大群体制忽略小我自由。太看重社会大群的文化生活,易于偏向外面的虚华与浮文,忽略内部的素朴与真实。18、道家:道家思想承接儒墨两派,但与墨家更近。他们同时反对古代传统的礼,认为不平等而奢侈。其理论能超出人的本位之外,从更大的立场上寻根据。墨家根据天,即上帝鬼神,道家根据物,即自然。19、孔子以前的书籍叫做经书,学术掌握在贵族阶级手里,当时可以称为贵族学时代,孔子以后的书籍称为子书,学术转移到平民阶级手里,可称为平民学时代。20、平民学者反对贵族阶级特权,
16、不承认有贵贱阶级存在,因此也不主张列国分裂,因为主张狭义的国家主义的,后面都要以狭义的阶级权利为立场。21、孔子的新精神新学说是古代经书里再加一层深入,所以既是平民学的开创者,又是贵族学的继承人。贵族学时代与平民学时代一脉相承,是演进。22、中国文字的特征:(1)一开始虽是象形的,但很快就走上了象意和象事的范围。(2)中国文字能利用曲线描绘意象与事象,便利。中国的文字和文学都是用简单的代表复杂的,空灵的象征出具体的。23、造字四原则:象物、象事、象意、象声。中国文字一面可以控制语言,另一面能追随语言以适应新的需要与运用。第五章 文治政府的创建一、皇室1、汉武帝代表中国史上第一个文治的统一政府即
17、士治或贤治的统一政府的开始。2、易经学派偏向于哲学与人生,阴阳学家偏向政治与历史。3、焚书坑儒:有感于思想言论上的庞杂,有碍于世界大同理想政策的推行,憧憬学术政治同出一辙,因此由政府来统制学术。4、秦汉政府里的学官,大概分两类,一是史官,一是博士官。史官是古代半僧侣式的宗教官吏,大体上是世袭的。博士官多为平民学者,并不负责实际行政责任,只顾问讽刺,表示当时处士议政的新风气。5、五经博士制是博士制度的整理与澄清,将自秦以来的百家博士取消了,而专设五经博士,专门物色研究古代典籍,注意政治、历史、教育、文化问题的学者,让他们做博士官,好对现政府贡献意见。而讲求神仙长生、诗词歌赋等的地位则降低了,此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文化史 导论 笔记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