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共47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共4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共47页).doc(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备 课 教 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校:关索镇中心小学学科:数 学 班级:三 年 级教师:何 永 芬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4、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过程一、引言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1、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生1:数
2、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生2: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2、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师: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怎么办?(产生较小的单位毫米)(2)、老师安排学生两人一组,把两个同学所带的直尺刻度对刻度地比较,看刻度是否完全一致,由此引出课计量器具应当统一准确,不然就会出现混乱问题。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
3、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八、全课小结。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米的认识 ,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4、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
5、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课
6、后反思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
7、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课后反思: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8、、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课后反思第五课时
9、教学内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
10、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
11、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课后反思:!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
12、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
13、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课前布置搜集)结合实际,理解1吨的实际大小。(2)老师介绍: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以流掉1-6吨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要流掉3-25吨水。(3)讨论:水是生命的源泉,如何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珍惜每一滴水?(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相关内容。)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
14、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第七课时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数学,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
15、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 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课后反思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目的:1.使
16、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口算:求与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
17、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 (82313) 列竖式计算。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9 8 + 2 5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做一做 :16页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
18、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道算式的大概得数
19、,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 两栖类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师: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师: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多还是比少呢?为什么(不到,不到,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 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 巩固发展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
20、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3 7 6 + 2 8 4 做一做 课本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 三年级 数学 上册 教案 4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