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共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利用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利用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李家亮摘要:本文从五个环节谈如何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结合理论与实践深入地进行了分析阐述,提出了用理论具体指导化学概念教学的方法、措施及注意问题等。关键词:认知心理学理论 指导 初中化学 概念教学Summary:This article presets how to direct the teaching of chemical conception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Cognitive Psychology in five lin
2、ks. It analyses and elaborates thoroughly, combining with theories and practice. And it puts forward the ways and measures in the teaching of chemical conceptions, which are directed by theories, and also the relevant issues shoule be paid attention to.化学概念是化学现象的本质反映,是构成化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因此,在初中化学教
3、学中,概念的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首要问题。当前,在概念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概念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僵化教条地讲授概念,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不透彻;忽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把概念孤立起来;忽视概念的综合应用与发展,满足知而不求知的延伸。这种教学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概念只会死记硬背,不能正确理解;只会照抄照搬,不会灵活运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化学概念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概念教学过程,必将有益于学生习得化学概念。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初中化学概念的特点,教学过程可分为五个环节:引起学习概念的动机、概念的摄取、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巩固、概念的运用
4、与发展。一、引起学习概念的动机引起学生学习概念的动机,是五个教学环节中的首要一环。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入概念学习的教学方法。可通过设疑或联系社会、生活等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进而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在学生产生学习欲望、渴求了解或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及时切入化学概念教学,使学生自然跨入学习化学概念的情景之中,为实现对概念的摄取、理解、巩固、应用奠定基础。在化学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有:1利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创设各种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以求知作为目的的学习动机。社会生活是丰富多采的,生活及工农业
5、生产中的化学现象也是奇妙无穷的,当我们把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与丰富也生活展示给学生时,必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进行氢气性质的教学时,可举生活中的实例之一,即用氢气可以充灌气球来引发学习动机。为什么氢气可以充灌气球而空气却不行?这些问题的引入必将引起学生想知其所以然。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自然过渡到氢气的物性之一,即氢气密度比空气小,且是所有气体中最小的,从而形成了氢气密度的整体概念。再如,家用冰箱内放活性炭为什么能除去异味,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学生带着求知动机去学习,必然获得“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这一概念。2利用化学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发学习动机。如,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之后,提出
6、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这一问题的提出也必将引起学生的疑惑,迫切想知道什么,形成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在这样的情景下学习,定能形成这样的概念:首先,氧气、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其次,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相对较少。再如,用酒精灯加热铁片上的等距的白磷和红磷,实验发现白磷很快在空气中燃烧,而红磷却需要较长时间。为什么用同样条件加热,而两种物质不能同时燃烧?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引起学生的疑问,学生渴望知道为什么,此时,再通过适当的点拨,就很容易形成着火点的概念,同时还能形成“不同的可燃物,其着火点不同”的概念。二、概念的摄取概念的摄取的过程即是概念映像在头脑初步形成的过程。在学习概念过程中,学生要用各种感
7、官去感知概念,去听取教师的言语说明,去阅读文字符号,去进行实际操作,其目的在于了解概念的表征,有选择地把感知的概念的有关信息进行初步概括,形成表象。这一过程仅是对概念的表征及对概念的外部联系初步认识,还不能真正从概念的属性认识本质,但这一过程却能为领会、掌握概念提供良好的感性基础。因此,概念的摄取过程是掌握概念的重要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敏捷而准确的洞察力,以此不断获取信息,建立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有效地形成概念的表象。教学中要注意两个方面:1运用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感知。如何学习原子的概念时,由于原子的概念抽象,不易接
8、受,可借助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变抽象为形象,展现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本质属性。由于教学直观形象,学生通过视、听等方式,很易在脑海中建立清晰的概念,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要注意感知规律的应用。感知规律很多,主要有强度律、差异律、对比律、活动律和组合律等。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概念的特点,利用不同感知规律的原理,通过不同形式的比较与刺激,使概念的表象在学生脑海中达到一定的强度。如,在学生氢气化学性质时,必须强调使用氢气前一定要验纯,否则有危险。此时借助演示实验,即点燃氢气与空气混合气的爆炸实验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强度。实验中,爆炸的响声大且罐筒被高高掀起,让学生亲身体验其爆炸的危险,由于实验的强
9、烈刺激,“使用氢气前一定要验纯”这一概念便自然而然为学生所获取。三、概念的理解概念的理解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认识概念的理性过程 ,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种种联系、关系直到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这一环节教学,教师主要通过选取适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同化新概念,并选择信息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选择性知觉,使抽象的形象化、形象的具体化、复杂的简明化,建立新概念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并注意用有效的方法降低学生对概念知觉与认同上的难度,使学生能对摄取的信息进行编码和逻辑加工,使概念系统化、概括化。在化学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有
10、:1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对概念的有效理解。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无知,得不出结果;光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思不出结论。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学生顺利理解新概念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认知特点,确立科学的教法和学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如,质量守恒的概念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的总和,得出这一概念,可通过称量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内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等实验来直观得出结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各个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利用 认知 心理学 理论 指导 初中化学 概念 教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