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归纳(共7页).docx
《初中物理实验归纳(共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实验归纳(共7页).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初中物理重要实验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纸板与镜面的放置要求及目的(相互垂直,用于验证三线共面). 3.光路的确定(描出两点,连接并标出方向). 4.纸板可以折转的作用(验证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5.将光线沿反射光线入射到镜面,反射光线沿原来的入射光线方向射出(光路可逆). 6.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避免实验结论的特殊性和偶然性;验证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7.实验结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实验方法(等效替
2、代法). 2.实验仪器的选取.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透明,易于确定像的位置); (2)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用来确定像的位置、对比物像的大小关系); (3)选用较薄的玻璃板(避免出现较明显的重影现象); (4)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距和物距); (5)用方格纸代替白纸的好处(测量像距和物距更方便). 3.实验环境暗一些(环境光线较暗时,实验现象更明显). 4.平面镜的放置(垂直于水平桌面,否则像与物无法重合). 5.用光屏无法承接到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6.多次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7.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大;物距等于像
3、距;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所成的像为虚像).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1.实验器材的组装(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2.凸透镜焦距的判断(定义法;成等大实像时,物距等于2倍焦距).3.刻度尺的读数.4.凸透镜的成像规律.5.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保证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6.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的方法(缓慢地多次前后移动光屏,并不断比较光屏上像的“清晰程度”,直到光屏上的像“最清晰”为止).7.像的位置因蜡烛烧短而变高后的调整方法(将光屏向上移动;将蜡烛向上移动;将凸透镜和光屏同时向下移动).8.光路可逆性的应用(物体
4、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互换,等同于物体和光屏互换位置,若互换前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互换后仍然能够呈现清晰的像).9.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的好处(所成像比较稳定,且更容易比较大小).10.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始终无法得到清晰的像(可能原因: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或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上;或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11.遮住凸透镜一部分后的成像情况(仍然能够成像,且仍然是完整的像,但像会变暗一些).12.在物体和凸透镜之间加远视镜片、近视镜片后的成像情况(远视镜片为凸透镜,近视镜片为凹透镜,加远视镜片后相当于减小了凸透镜的焦距,加近视镜片后相当
5、于增大了凸透镜的焦距).四、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弹簧测力计的读数.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只改变压力的大小,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只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保持压力大小相同).3.转换法的应用(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4.拉动弹簧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保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即保证滑动摩擦力与拉力二力平衡).5.运动速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速度大小不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6.保持弹簧测力计不动,改为拉动木板的好处(易于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且拉动木板时可以不用保持匀速).7.
6、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且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五、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保持物体两端所受力相同,扭转物体,观察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2)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大小相同(保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且两端的钩码数目不同,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3)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保持两个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让两个力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2.选择小车而不选择木块的原因(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3.实验的改进方法(用卡片代替小车).4.定
7、滑轮的作用(改变力的方向,减小摩擦力).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2.选用海绵的原因(易于形变,实验现象明显).3.转换法的应用(用海绵的形变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控制受力面积不变).5.实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七、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2.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8、轻轻按压金属盒橡皮膜,U形管中的液柱若发生变化,则说明气密性良好,若液柱不发生变化,则说明漏气).3.U形管压强计使用前两边水面不相平(拔下橡皮管重新安装,使U形管两边水面相平).4.转换法的应用(通过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差的大小反映液体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产生的液体压强越大).5.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探究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的大小关系(控制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不变,只改变探头的朝向).(2)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控制液体密度和探头的朝向不变,只改变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3)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深度和探头的朝向不变,只改变液体密度).6.液体压强的计算.7.实验结论(
9、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随深度的增加,压强随之变大;不同的液体,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八、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称重法计算浮力(F浮=G-F). 2.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深度的关系(控制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只改变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 (2)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 只改变液体密度). (3)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控制液体密度不变,只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10、. 4.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关系(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无关). 5.浮沉条件的应用. 6.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九、探究浮力的大小1.称重法计算浮力(F浮=G-F). 2.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溢水杯的使用要求(溢水杯中的液体到达溢水口,保证物体排开的液体全部流出). 4. 测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测出小桶的重力G桶;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水的总重力G总;G排=G总-G桶). 5.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的方法(采用不同液体多次实验). 6.实验误差分析(先测盛水后小桶的重力,再倒出水测出空桶的重力,桶内的水不能
11、全部倒净,内壁会附有水,使测出的G桶偏大,G排偏小). 十、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实验操作 (1)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左高左调,右高右调.注意:平衡后,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2)通过调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使杠杆再次平衡,并多次重复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 2.实验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3.实验分析 (1)实验开始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便于测量力臂); (2)选择杠杆中点作为支点的原因(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3)将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的好处(能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实验操作
12、更方便); (4)弹簧测力计从竖直拉杠杆变成倾斜拉杠杆,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如图所示,拉力力臂变小,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5)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分析计算: 在杠杆平衡时,两边增减钩码后杠杆是否平衡以及杠杆再平衡的条件; 计算力或力臂的大小. (6)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 十一、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测量工具(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2.需测量的物理量(物体重力G,物体上升高度h,拉力F,绳子移动距离s). 3.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的目的(保证拉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研究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股数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 实验 归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