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职能及城市性质探究(共8页).doc





《苏州城市职能及城市性质探究(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城市职能及城市性质探究(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苏州城市职能及城市性质探究作者:苏虹晓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11期关键词:区位商;基本-非基本活动;城市职能;城市性质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9年3月15日随着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国内部分城市的强势崛起,苏州制造业走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由于制造业的衰落,以制造业为核心发展力量的第二产业的地位逐渐动摇,第二产业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第三产业取代。到2016年,第三产业的GDP和就业比重已分别达到51.5%和37.0%,第三产业首次突破比重50%的大关,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与此同时,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
2、施管理业和教育的迅速发展极大丰富了第三产业的内部构成。这些发展变化使苏州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构成发生很大变化,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和教育行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本文采用20072016年苏州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区位商的方法分析21世纪以来苏州三大产业的发展趋向,在确定城市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分析,进而确定苏州的城市职能。在城市职能的指引下,运用区位商差值的方法分析城市主导产业中子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参考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规划和苏州园区“十三五”规划(2016-2020),从而确定苏州市的城市性
3、质,试图为苏州未来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按照“外向”和“内向”功能把城市全部经济活动分成基本和非基本经济活动两大部分。基本经济活动主要为城市以外的地区服务,通过产品和劳务的输出,为城市带来收入,并以“乘数效应”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与扩张,因此成为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非基本经济活动主要为城市自身的运行服务,其发展以城市本身的需要为基础。城市的“外向”和“内向”职能可以用区位商这一指标来表示,区位商计算公式如下:当区位商小于1时,表明城市需从外地输入产品或服务;当区位商等于1时,表明城市既没有输入也没有输出活动;当区位商大于1时,则认为该部门除满足
4、本城市需要外还向外地输出产品或服务。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苏州市,为了使得区位商指标分析具有意义,因此将苏州市的平均部门结构与江苏省的平均部门结构进行对比来分析苏州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本文综合运用区位商和区位商差值的方法对苏州的产业发展趋向及结构进行分析,从而考察苏州的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首先计算出江苏三大产业20072016年的区位商,对苏州市基本活動和非基本活动进行总体分析,然后再分别对苏州的优势产业第二、第三产业2016年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苏州市当前在江苏省内承担的主要职能。(一)苏州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总体分析(表1)1、第一产业:从总体上看,苏州第一产业区位商一直
5、小于1,且不超过0.3。说明苏州的第一产业部门全部属于非基本活动,专业化程度在江苏省水平之下,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产品不足,需要从区外调入或进口,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而为相对弱势产业。从变动趋势看,江苏第一产业区位商20072011年逐渐变小,2011年到达最低点,20112016年有所回升。2、第二产业:从总体上看,苏州第二产业区位商一直大于1。说明江苏第二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江苏省水平,意味着苏州第二产业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意味着苏州第二产业的产出除满足本区域需求外还对外提供产品或服务,构成苏州的基础部门,对江苏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从变
6、动趋势看,苏州第二产业区位商逐渐变小,相对弱势越来越大。3、第三产业:从总体上看,苏州第三产业区位商一直大于1。说明苏州第三产业专业化程度高于江苏省水平,其规模具有比较优势。即第三产业部门总体上存在着基本经济活动。从变动趋势看,江苏第三产业区位商变化呈U型,2009年后比较弱势有所缓解。由图1可知,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经济形态开始向服务型经济形态转化。2016年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占比51.5%,超过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占比47%,逐渐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与2001年苏州进行的行政区划调整密切相关,城市由原来的“一体两翼”的格局向南北向扩展继而
7、形成十字型的城市结构,城市规模的扩张使得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为服务业的集聚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从统计数据的就业人口比例看,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在三大产业中占比依旧最大,平均约60%,相当于创造了苏州市2/3的就业岗位。同时,第三产业服务业就业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目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有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这与产业发展的转移方向是一致的。(图1、图2)综上分析,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苏州市的相对优势产业,但第二产业的区位商逐年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区位商呈现U型增长的趋势,因此第三产业将逐渐取代第二产业的地位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州市的发展趋向:随着工业形态向服务业
8、形态转变,作为城市经济基础的工业的垄断地位受到动摇,而服务业基本经济活动的成长使第三产业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基础。(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由表2可知,第二产业的四大行业中,只有制造业的区位商大于1,其余三大行业均小于0.5,说明制造业的产出除满足本区域需求外还对外提供产品或服务,构成苏州的基础部门,对江苏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与苏州历来以制造业为核心发展力量的工业职能相吻合。苏州凭借廉价的土地、地理优势和优惠的税收等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率先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型城市,进而又形成了典型的“苏南模式”,在长三角地区地位显著,在全国工业产值也是名列前茅。另外,建筑业、采矿业和
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牧业的区位商小于1,说明这三个行业的经济活动全部为非基本活动,意味着这三个行业的产出不能满足苏州发展的需求,需要由区域外供给产品或服务。(表2)(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如表3所示,通过分析2007年苏州的区位商可知,第三产业中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有5个,即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最大。说明这些行业的产出高于江苏省水平,除了满足城市内部服务需求,还为城市外部服务。到2016年,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增加到7个,除了上述5个行业外,又新增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州 城市 职能 性质 探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