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 摘 要: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启发教学的倡导者,但二人的“启发”由于各种因素的差异又各有特点。本文将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进行阐述和比较,并指出“启发式教学原则”比“产婆术”更科学的一面。关键词:孔子 苏格拉底 启发教学 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东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大师级人物, 是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奠基者。他们不仅影响了当世, 更深深地影响了历史, 影响了文化的研究传统和发展方向。两人作为东西方的先贤祖师, 自有其不同的思想内涵和思维风格;作为人类共同的圣哲, 亦有同声相应的默契, 这种默契超乎时空, 互参互补。因二人都
2、深谙启发之道,基于此, 本文将就“启发教学”对二人进行浅显的比较, 以管窥东西方文化之精髓。一、孔子“启发式教学原则”孔子比苏格拉底至少早五、六十年就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因此,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教育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非常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他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没有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没有处于急于想知道答案而不知道的状态(即不愤),教师就不可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也无法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思考(即不启);如果学生没有处于对某一问题已经考虑成熟,却苦于无法
3、表达心中之想法的状态(即不悱),那么教师也无法帮助他们进行疏理,无法引导他们用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即不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强调教学双方共同思考,师生相互启发。他在论语子罕中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意思就是说:“我有知识吗?没有。有个普通人来问我,我对他的问题茫然无知,我从问题的两头进行考察,然后尽量回答他。”可见,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自称“无知”,然后再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在论语宪问中,子路三次问孔子,如何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了三次,每次都不一样。第一次是:“修己以敬”(即让自己修身养性,来认真对待事业);第二次是:“修己以安人”(即让
4、自己修身养性来使贵族阶层安乐);第三次是:“修己以安百姓”(即让自己修身养性来使所有的百姓安乐)。可见,孔子不仅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自己的思路亦越来越开阔。 二、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在自己研究哲学和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问答法”,他自己把它称为“产婆术”。这种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步聚:(1)讥讽:针对对方的发言不断追问,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2)助产:帮助对方得出问题的答案; (3)归纳:将各种具体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具体事物中的一般共性和本质的东西; (4)定义:把具体事物重新归入一般概念,得出关于事物一般定义。下面以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
5、中的一段话为例子来考察这种方法,这段话以苏格拉底的提问和青年欧谛德谟的回答为内容,谈话的目的是帮助欧谛德谟分清正义的行为和非正义的行为。苏格拉底:虚伪应归于哪一类?欧谛德谟:应归入非正义类。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欧谛德谟:非正义类。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将军想罚那些极大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 能说是非正义么?欧谛德谟:不能。苏格拉底: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务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欧谛德谟: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 失了斗志,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的士兵说“援
6、军马上就到”,从而鼓 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如何理解?欧谛德谟:应算是正义的。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 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欧谛德谟:应属于正义类。苏格拉底: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武器,这种偷盗行为是 正义的么?欧谛德谟:是,他们应属于这一类。苏格拉底: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么?欧谛德谟:请允许我收回刚才说过的话。三、“启发式教学原则”与“产婆术”之比较(一)“启发式教学原则”与“产婆术”的相同点(1)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同孔子生活在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制生产关系变革的春秋末期,这个时期在政
7、治上,王权已经衰落,政权下移;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已得到确认;在思想上,一些传统观念已动摇,另一些适应时代变革需要的思想正逐步萌芽。在这种动荡的局面下,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的变革,需要学习各种知识,从而促使了教育的发展。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格拉底生活在古希腊城邦国家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伯里克利时期,工商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得思想和文化领域出现了许多新观念。因而,教育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思潮。由此看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都产生于“旧的思想体系已动摇,新的思想体系未形成,人们迫切需要接受教育来适应社会变革”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2)教学方式基本相
8、同无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或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采用师生间“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来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纠偏来达到教学目的的。这种方式,虽然有时显得冗长和累赘,但它也有许多优点,比如:能及时发现受教育者的错误,并能及时给予纠正。而且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从自己所犯错误中获得认识,因此印象较深。这对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但多媒体技术已相当普及的今天,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获取最佳教学效果。无论如何,在当时既无固定的教学场所、又无固定教材的时代,这种以“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进行的教学,产生了巨大的作用。(3)学生在
9、教学活动中都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无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亦或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由于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总是交替进行的,与“填鸭式”教学相比,一个是“一问一答”,一个是“不断填塞”,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这两种方法当然比“填鸭式”要科学得多。在这两种方法中,师生的互动程度都要比“填鸭式”高得多。所以,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方法和“填鸭式”相比,都能使学习者的注意力更集中,不易引起学习者的的心理疲劳。 (二)“启发式教学原则”与“产婆术”的不同点(1)“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适用范围不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是以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广泛的阅读为基础的。他既强调思考,又
10、强调学习;既重视提问,又重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因此,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不仅适合于以逻辑、推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而且也适合于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来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不仅适合于成人的教育,而且也适合于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而苏格拉底认为,人只能研究自己的心灵,教师的作用就像助产士,能帮助受教育者把心灵中固有的知识引导出来。因此,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只能适合于以逻辑、推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来看,“产婆术”只适合于成年人的教育。(2)教学活动中所确立的主体不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11、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是循序渐进地引导,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且,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最终评价标准是:“学生能否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首先通过讥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教师再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并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进行归类。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虽然也在自己走,但一直是按照教师所指定的路线走。而且,最终评价也归结为教师的既定目标。(3)对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看法不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始终把学生和教师摆在同一平台上。我们从其“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方法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他总是和学生共同探究、一
12、起发现问题。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一种发展变化的师生观。也可以看出,孔子承认师生间的相互启发。因此,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中包含了教学相长、师生间相互促进的内容。他所确立的这种师生观是一种新型的师生观,它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容易建立起自信心,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一开始就强调教师对学生进行讥讽,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它首先就把教师摆在较高的位置上,而且在“产婆术”的实施过程中,虽然也是以师生间的谈话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但事实上,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直居高临下地控制着谈话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最终结论也由教师来下。因此,
13、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包含有教师一定比学生高明这一层意思。 结论 通过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两种教学方法在产生的历史背景、教学的基本方式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这三方面都基本相同,但从“教育内容”的适用范围来看,“启发式教学原则”的适用范围更宽;从“教育对象”的适用范围来看,“启发式教学原则”的适用范围更广;从教学活动中所确立的主体来看,“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而“产婆术”以教师为主体;从教学过程中所确定的师生关系来看,“启发式教学原则”更辩证,而“产婆术”相对要显得绝对。所以,“启发式教学原则”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不仅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提出得要早,而且也更科学。参考文献: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9-50.2邓乾德.四书五经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56-195.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50-59.4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176-178.5续润华.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2, (1): 18.6杨卫华.东西方文化的奠基及其分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比较研究J.文化学刊.2007.11.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