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依据“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这四个维度共安排了七个单元,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第二单元“对称”和第四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而第四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既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整个图形与几何领域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上承一年级下
2、册:方位与图形(各种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年级下册:图形与拼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三年级上册:图形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下启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六年级上册圆;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承上启下,使知识之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传统教学中,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常常是从图形开始学习面积,因而学生总感觉与生活脱节,没什么用处。青岛版教材彻底改变了传统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系,从现实生活中的买新房入手,通过观察图纸、计算面积、装修新房等一系列的活动来认识面积单位、计算面积,有效地接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教材所呈现的背景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从中也能折射出
3、改革开放与富裕的时代特点,用这样的学习材料来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为了更好地理解把握教材,我把苏教版、人教版、青岛版三种版本的教材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从教材内容安排上,三者都(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三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选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创造大量实践操作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氛围。三个版本的教材都设计大量的测量活动,剪、拼、摆、数等活动来探究面积的大小。尤其重视在自主解决问题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决推出新知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同的是青岛版教材除了介绍面积概念以外,更加侧重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
4、及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而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在这一方面的侧重相对要弱一些。相比较而言,青岛版教材就不如这两个版本的教材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一些了。本单元有4个信息窗。依次是:看新房、算面积、算费用、参观小区。通过这四个信息窗分别学习:面积的意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及换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比较,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几部分。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非常明确: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的简单图形的面积。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5、是:(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学难点是: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6、的,为本单元后面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打下基础。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为学习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更为小学阶段几何教学打下基础。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有关面积的知识。不过,这些知识都是比较零碎的,他们也没有办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而对于面积单位,有部分学生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但是这些单位具体有多大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和规范。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许有学生就会想到:学了长度单位,我们可以用公式求出物体的周长,那么学习了面积
7、单位,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公式来求物体的面积?这样就水到渠成为后面第二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对小学生来说,受到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应用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时,学生的学习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1)动手操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归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体会知识的产生及发展,使数学知识在充满探索中
8、得到升华。三、教学模式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是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面积”没有什么感性的概念,让他们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不容易。如何才能让“面积”真正走近学生,我力图通过:感知建构运用巩固这四大步去突破。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原则、策略。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1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新课标十分强调数
9、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作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学生不仅会在脑海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2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在学
10、习面积单位时,我把两张纸藏起来,告诉孩子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话,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怎么办?我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比较的必要性。3重操作,强化学生感知。“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找、摸、比、剪等活动,不仅强化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四、教
11、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1. 通过
12、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电脑、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在充分理解和感知物体表面的基础上,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
13、。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4. 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
14、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15、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5.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1)要求自学第42、43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2)检查自学情况。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拿一拿:
16、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1. 第44页“做一做”第3题。2. 第44页第5题。说一说测量
17、手掌、餐桌面、黑板和操场等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 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五、板书设计面积和面积单位
18、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本节课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整个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画龙点睛。能体现出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和本课的学习内容。六、课堂评价评价包括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围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质疑释疑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学习态度六大方面来评价。屏幕上这两张表格,是针对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设计的综合评价量表。以小组为单位,一周评一次,针对评价内容,表现很好(奖励五颗星)、表现不错(奖励四颗星)、还需加油(奖励三颗星)。按累计的五角星数,每月评一次组内最佳进步奖、组内月冠军和小组
19、集体最佳进步奖、小组集体月冠军,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主要从师评、互评、自评几个角度来评价。本节课主要采用当堂达标测试的方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设计这样一张表格,由小组长负责评价统计,评价内容自我评价知道什么是面积能正确认识和使用面积单位操作能力与参与程度积极与同伴合作与协调能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探索面积的意义时,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所以不要求学生的描述非常精确,但是老师的评价要明确,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如果学生描述不够准确,可以先以激励性的表扬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用明确的导向性语言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如:如果在学习了面积的概念
20、之后,学生仍然说:桌子的面比课本的封面大,这时候评价:你说的非常正确,咱们的数学语言讲究一个严谨,你能不能用上我们刚刚学习的“面积”这两个字再来完整的说一说二者的大小关系?这样既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学生对新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七、资源开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本节课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1. 多媒体资源我们学校已实现了电子白板“班班通”,不仅可以播放各种多媒体课件,还能利用白板软件提供的数学工具画出常见的立体图形来直观演示教学内容。比如画出长方形、正方形,然后移动重叠等,非常方便,效果明显。2.自制教具、学具1平方米的教具是没有的,我利用几个纸箱拼
21、成一个面积是1平方米直观教具,并让学生站在上面,看看1平方米的范围内能占几个人,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认知。学生利用卡片、钉子板等工具自己裁剪、围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既便于操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3.生活资源的充分挖掘本节课的知识要充分的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才能体现出其应用价值,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资源:桌面、课本面、凳子面等都是学生学习中的好帮手。4.模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建立面积的初步模型,适时引导,及时抽象。比如:学生对1平方米的大小难以掌握准确,就告诉学生一只胳膊伸直,另一只胳膊这样放在胸前,胳膊肘跟指尖之间的距离就是一米,让四个同学这样的造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再如从粉笔盒中抽象出正方形,进而抽象出1平方分米;从学生的大拇指的指甲盖中抽象出1平方厘米,这些资源都有助于学生数学模型的建立。以上我从七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本节课的粗浅认识,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不吝赐教,谢谢大家!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