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共10页).doc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本次课程改革中,将教育工作者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这是不是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到底有什么区别?实际上,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12 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 年。建国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1952 年后,改用教学大纲。这是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
2、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1996 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的调研表明我国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90% 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同时,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
3、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随着21 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国家对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各学科或领域学生素质的要
4、求应成为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的目标意识,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做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真正能够起到具体直接的指导作用。教学大纲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是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材
5、多样化的实现,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与之相比,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但与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同时,本次课程改革把实施三级管理政策作为重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何区别?1.在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方面,课程标准是最低要求,是下限,可以超越标准;而教学大纲是最高要求,是上限,不能超越大纲。2.在对教学
6、目标的确立方面,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3.在对教学管理方面: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而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4.在对教材的编写要求方面:课程标准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而教学大纲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学科中心,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
7、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地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历史课程标准: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生物课程标准: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削弱传统生物学按类群详细介绍生物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知识。化学课程标准:加强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
8、内容,降低了化学计算(如化学方程式配平、浓度计算等)的要求。5.在对教学方式的要求方面:课程标准强调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而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结果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而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6.在对教学的评价方面:课程标准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强调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而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对知
9、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重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新时期教学改革在评价方面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遍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比如,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并写出调查报告。然后评价学生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
10、数据,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7. 在对教学的影响方面: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而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1912 年,南京林市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建国初,颁布中小学各科目课程标准(草案),1952 年改用教学大纲。一、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原因从四个方面考虑第一、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
11、转向大众教育,最低标准。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现行大纲关注的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确立新的三维目标。第三、从关注教师转向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大纲是各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缺乏对课程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大纲刚性太强,没有给教学特色化合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学的多样化实现。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某一方面和领域应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作了一些指导和建议,其影响是间接的、有弹性的。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1、课程标
12、准与教学大纲框架上的区别。课程标准有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等。教学大纲没有前言。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学习领域、学习目标及行为目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大纲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注意问题、考核与评价。课程标准有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教学大纲没有。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内容上的区别。课程标准:规定的是目标、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规定的是
13、目的、内容及教师教学的最高要求,重点是教学工作的规定(教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目标上的区别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提出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大纲:强调知识与技能,偏重认知发展水平,忽略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大纲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忽略学习方式和策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4、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评价观上的区别课程标准:在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成多元化启示,它将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融为一体,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功能,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教学的基
14、本要求。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弹性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考核、评价,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考核。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因素。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降低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大纲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三、课程标准的特点1、将素质教育的观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中。2、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生活、科技发展联系。3、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事实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
15、合作的能力。4、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5、活动空间大。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发布时间: 2008-11-23 23:07:25 分类:教学计划已经阅读169 次一、大纲与标准:1. 国家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
16、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教学大纲的根本意义:只是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要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 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同时也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根本区别: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
17、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2.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由于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作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教学大纲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课程目标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如今,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
18、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了各门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通过对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此次课程改革,力图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的形式,
19、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标准,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它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建议,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更加突出地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比如,科学课程目标包括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数学课程目标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课程标准用尽可能清晰,便于理解,可操作的行为动词
20、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描述。如对于知识的了解,内容标准没有简单的以了解一词来描述,而是以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操作性较强的动词来进一步刻画了解的具体含义,以便教师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把握。对理解的具体描述为理解、说明、归纳、概述、整理等;对应用的具体描述为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技能目标要求模仿、独立操作、迁移,对模仿的具体描述是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对独立操作 的具体描述是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对迁移的具体描述为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
21、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地以便于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刻画。例如:结果性目标(1)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相互、识别等。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应用-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等。(2)技能模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安装、尝试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
22、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认同)-认可、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确立体验性目标,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显著不同,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此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发展性目标,为 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3.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发展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次各科课程标准在研制过程中,首先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
23、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语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识与能力也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地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例如: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变化是,以往,教学大纲对知识的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
24、如今,课程标准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有了过程性的目标。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评价,新课程标准对改变课程功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如今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各学科课程标准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区别 10
限制150内